金宝搏188入口
金宝搏188入口
喜报!长安大学14项科技成果获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2024-04-12 10:01:00
长安大学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 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陕政字[2024〕34号)。学校共有14项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6项(主持3项)、二等奖5项(主持2项)、三等奖3项,获奖数量和获奖等次均再创新高!
  学校作为主持单位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水环学院钱会教授主持完成的“混合作用下地下水质变化机制及其环境健康效应”荣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公路学院陈建勋教授主持完成的“高地应力散体-碎裂状软岩大跨扁平隧道大变形机理与控制技术”、地测学院范文教授主持完成的“黄土边坡微-细-宏观多尺度灾变理论及工程应用”2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公路学院周勇军教授主持完成的“集群桥梁结构动力性能评价与韧性提升关键技术”、能电学院陈昊教授主持完成的“天然气重卡设计制造与运行保障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2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学校主持获奖成果一览表
  学校作为参与单位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公路学院申爱琴教授参与完成的“建筑垃圾公路综合应用关键技术与标准”、公路学院王春生教授参与完成的“长寿命强韧性钢桥结构体系、设计理论与建造技术”、机械学院惠记庄教授参与完成“数据驱动的变速器数字孪生智能工厂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公路学院纪小平教授参与完成的“面向美丽宜居的城市道面铺装系列功能材料研发及示范应用”、材料学院白敏副教授参与完成的“隧道衬砌混凝土耐久性基础理论与长寿命保障关键技术”、运输工程学院李岩教授参与完成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精准识别与智能协同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3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公路学院程高高工参与完成的“山区小半径钢箱梁桥分段拼装技术与抗疲劳性能研究”、水环学院张力元副教授参与完成的“秦岭区域尾矿库环境污染精准筛查及协同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建筑学院周吉喆副教授参与完成的“乡村聚落韧性管控与人居环境动态监测技术及应用”3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学校参与获奖成果一览表
学校主持完成一等奖获奖成果简介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混合作用下地下水质变化机制及其环境健康效应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地下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资源和生态价值。各种水源进入地下水系统发生的混合作用,打破了原有的水化学平衡关系,导致地下水质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地下水混合作用的规模和速度在不断加大、加快,由此引发的地下水质变化及其环境健康效应问题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破解混合作用下地下水质的变化机制,阐明其环境健康效应,既是当前地下水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也是国家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
地下水系统中狭义与广义的混合溶蚀/沉淀
地下水系统中混合作用诱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量化方法
  针对不同水源混合导致的地下水质变化及其环境健康效应问题,钱会教授团队依托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从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到实际应用进行了系统探索,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发现了混合作用中地下水化学组分的非线性及链式变化特征,提出并定义了狭义和广义的混合溶蚀与混合沉淀作用,修正了Bogli混合溶蚀理论;(2)创新了混合作用下地下水质演化理论,构建了混合作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水-岩-气相互作用模拟模型,阐明了地下水质变化规律及机制;(3)系统研究了西北大型灌区地下水在混合作用诱导下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过程,揭示了地下水循环过程-混合过程-链式反应过程-环境健康效应的全链条耦合机制,阐明了地下水质演化的人体健康效应。成果为黄河流域和西北大型灌区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混合作用下大型灌区地下水质变化及环境健康效应
以“水位-水质-生态”为约束目标的灌区水盐耦合调控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高地应力散体-碎裂状软岩大跨扁平隧道大变形机理与控制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大跨扁平公路隧道建设中,不同岩体结构的软岩随施工开挖产生的变形极其复杂,初期支护变形侵限、破坏失效、隧底隆起、二次衬砌开裂等灾害频发,极大影响了施工安全,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难以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大变形机理认识不清,缺乏有效的大变形防控设计方法和施工关键技术。
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动态演化过程
隧道压密区围岩与支护结构共同承载
大预留+深仰拱+双层初期支护+大管径锁脚锚管+加强二次衬砌的支护结构新形式
  陈建勋教授团队历经10余年联合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围绕高地应力软岩大跨扁平公路隧道大变形机理、大变形防控设计方法与大变形控制施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高地应力散体、碎裂状软岩大跨扁平隧道大变形机理,形成了充分利用压密区围岩与支护结构共同承载的大变形支护理论,创建了高地应力软岩大跨扁平隧道大变形防控设计方法,创新了高地应力软岩大跨扁平隧道大变形控制施工关键技术。成果有效解决了高地应力软岩大跨扁平隧道大变形灾害防控技术难题,有力支持了国家高速公路银昆线(G85)宝汉段连城山隧道、银百线(G69)安岚段谢家坡隧道、兰渝铁路两水隧道和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T1和T2隧道等工程建设,并在其他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中得到推广应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对提升我国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灾害防控技术水平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支撑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也具有重要意义。
双层初期支护施工工序
多层支护施作时机
黄土边坡微-细-宏观多尺度灾变理论及工程应用
  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黄土高原极端天气频发,激化生态地质环境快速变化,加剧温度骤变频变作用,激增黄土地质灾害数量、规模和危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十四五”重大国家战略规划下,一大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在黄土地区建设,这些工程规模之大、等级之高、要求之严苛、影响之深远空前罕见。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将进一步改变黄土体赋存环境和状态,极大地加剧了黄土边坡灾害。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叠加极端天气作用影响,使得黄土边坡灾害的成因机制愈加复杂,灾害规律剧变,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剪切带萌生演化微观机制
  黄土边坡失稳受控于黄土的遇水软化和应力环境改变引起的材料性能劣化,灾害的形成源于水力作用下黄土体微-细-宏观多尺度结构破损。范文教授研究团队聚焦黄土边坡微-细-宏观多尺度灾变理论及工程应用,从微观物理机制、细观力学理论、宏观灾变机理及防控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1)微观物理机理:在微米尺度捕捉到水力作用下黄土颗粒运移、剪切带萌生扩展动态过程,揭示了黄土强度劣化及水敏性的微观物理机制;(2)细观力学理论:建立了黄土颗粒不同接触模式和黄土封闭孔隙的力学解析模型,提出了能够考虑微观孔隙率演化的黄土微细观耦合本构理论模型,构建了基于二元介质理论的裂隙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3)宏观灾变机制及防控:阐明了堆载、开挖及降雨作用下黄土边坡变形破坏演进过程及灾变机制,提出了黄土边坡微-细-宏观多尺度灾变力学研究理论框架,应用于典型黄土边坡工程灾害防控。研究成果丰富、完善和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为黄土滑坡灾变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我国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及减灾防灾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颗粒接触模式及力学模型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是我省科技方面的最高层次奖项,代表着陕西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奖项的培育、申报与管理,通过提早布局、积极组织、强化质量等多措并举挖掘整合标志性成果,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强有组织科研,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挖掘科研力量、精准培育,力争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163381385 2024-04-12 09: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