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40个教师节的临近,《新华每日电讯》特别刊发了一篇专访,聚焦于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教育实践和成就。在这篇题为《“北疆红烛”以教育之力守边疆》的文章中,我们得以一窥这所学府在66年的办学历程中,如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扎根乡村、无私奉献的教师。他们不仅“下得去”基层,更“留得住”在那些需要教育的地方,用他们的知识和热情“教得好”下一代。这些乡村教师,如同北疆的红烛,照亮了边疆孩子们的梦想之路。从“东极”抚远到“北极”漠河,再到被称为“中国最冷小镇”的呼中,黑龙江的18个边境县都留下了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生的足迹,他们默默坚守,为边疆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祖国北疆有这样一所从“大荒地”走来的师范院校,在66年艰辛办学历程中有37年农村办学历史,自诞生之日起就打下了深深的乡村烙印,东北抗联精神涵养了其坚毅的红色气质……这里不断擦亮师范教育底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托举起无数乡村孩子的梦想。
牡丹江师范学院综合楼外景。本组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孙晓宇 摄
“东极”抚远、“北极”漠河、“中国最冷小镇”呼中……黑龙江18个边境县都有这所学校毕业生的默默坚守。时至今日,学校每年仍有半数毕业生选择留在黑龙江,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投身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
这所学校就是牡丹江师范学院。一批批师生甘当不灭的“北疆红烛”,以教育之力投身乡村、戍守边疆,风雪严寒吹不灭他们的教育初心,岁月流转磨不灭他们的育人使命……
牡丹江师范学院军训现场
37年农村办学 “大荒地”里走出来的师范院校
在第40个教师节前夕,记者来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北角的牡丹江师范学院,随处可见迎接2024级新生和祝福教师节的暖心横幅标语,新生正在参加军训,运动场内传来铿锵有力的口号声。在傍晚的校园内行走,灯火通明的教学楼传来了激昂的校歌旋律……
“大荒地里铸就的精神永恒,为祖国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你给我们骄傲的名字是教师,我们为教育事业献忠诚……”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24级新生姜雨昕和同学们正在排练校歌《神圣的使命》。“我从歌词中知道了校史,更感受到祖国对我们的殷殷嘱托。”
大屏幕上展示着牡丹江师范学院发展历程
在学校校史馆中,展陈着大量文件、照片、实物等档案资料,生动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思想以及独有的“大荒地”精神。
这所始建于1958年的高校,历经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北安师范专科学校、宁安师范专科学校、牡丹江师范学院四个时期,37年农村办学历史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励志图新”的“大荒地”精神,激励一代代学子奋发图强。
位于宁安市东京城镇的“大荒地”老校址,无声诉说着学校办学的筚路蓝缕。当年,学校借用宁安良种繁育场作为校址,仅有一栋近200平方米的砖石结构办公用房和几十栋朝鲜族民用草房。一名学生的打油诗记录了当时艰苦的办学条件:“朝鲜大炕、尘土飞扬、凉水洗脸、好似挂浆。”
1977级校友、著名作家韩乃寅曾这样描述他在“大荒地”求学的岁月:“进到学校一看,那时大概(晚上)九点多钟了,学校灯光昏暗,我背着行李悄悄一看,原来点的都是蜡,地都是土泥路。”
面对当时恶劣的办学条件,学校提出了“以校建场,以场养校,场校合一”的口号,全体师生攻坚克难,晴天劳作、雨天上课,通过农业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也正是在此期间形成了“大荒地”精神,成为滋养后人的精神力量。
1995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搬迁至现址,结束了农村办学历史。岁月变迁,精神不改,在“大荒地”精神指引下,这所学校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师范底色鲜明的省属本科院校——早在2006年便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如今已拥有21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37个……
这所学校一路从乡村走来,更要让更多毕业生到乡村去。“学校58个本科专业中,有18个是师范专业,作为一所从乡村走来的师范院校,我们要把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让更多毕业生服务乡村。”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志浩说,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用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教育资源协同育人,厚植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
学生正在图书馆内学习
“红烛”之光照亮乡村教育之路
“让每颗饱满的果实,都成为一颗良种,让每支燃烧的烛光,都点亮满天群星。”正如校歌《神圣的使命》所唱,众多毕业生选择坚守乡村,甘愿做一支“北疆红烛”,点亮乡村教育的璀璨星空。
在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优美的童声合唱传出窗外,音乐与舞蹈学院2013届毕业生、音乐教师张雨正在指导孩子们放声歌唱,秋日温暖的阳光照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
在这所距离市区数十公里的农村小学,2019年,张雨和同事创立了“村里的孩儿”音乐班,为热爱歌唱的农村孩子创造了学习音乐的机会。
今年4月11日,张雨重回阔别多年的校园,为300余名学生党员代表讲授专题党课,分享扎根基层的经历。听到动情之处,学弟学妹们红了眼眶。
“正是学校四年的培养,让我有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也让我选择扎根乡村,用自己所学带动乡村娃通过音乐提升自信,勇敢追求梦想。”张雨说,他将孩子们的合唱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希望学生们乐观自信的态度像蒲公英一样,影响更多孩子。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表达了对教师的深情厚谊。多年以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提供了大量师资。一些学生因为自己的老师曾于这里毕业而报考这里,毕业后又返回家乡任教。当“曾为恩师、今为同事”照进现实,“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也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表达。
在北安市第三中学,文学院2021届毕业生、教师刘鑫鑫正在为全班50余名学生教授语文课,板书整齐工整。“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学校2008届毕业生,经常会和我们分享她的求学岁月。”刘鑫鑫说,她如愿成为老师的学妹,毕业后回到母校和老师成为同事,让她既兴奋又有成就感。
“初中语文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觉得心里特别温暖,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十分感兴趣,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公费师范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葛绍蕊说,她毕业后将定向回到家乡东宁市任教,以辛勤工作回报家乡培养。
“学校有多位老师都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他们专业技术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强,有扎根乡村的情怀,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穆棱市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高维耕说。
一组数据反映了这个学校毕业生反哺乡村、助力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2024年的4199名毕业生中,有2289人留省就业,在省内县(市、区)以下就业人数866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22年至2024就业数据显示,留省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的半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奋战在乡村教育、乡村振兴一线。
牡丹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正在举办校园读书节
“金课”锻造乡村教育之基
牡丹江师范学院立足乡村师范教育,搭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室内,教育科学学院2021级心理学专业学生赵月正在认真听讲教师吴传刚开设的《振兴乡村教育》课程。
“我来自黑龙江省青冈县,上节课老师让我们了解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轮流报告交流,加深对乡情、省情的了解。”赵月说,这门课包含乡村振兴案例解读、乡村教育基本理论等内容,让他们参与分享家乡建设思路,讨论乡村教育问题。
“我们是省级‘双一流’特色学科——乡村教育学学科的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基于学校37年农村办学经验,通过‘理论+实践’让孩子们了解乡村、服务乡村。”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于海英说,学校搭建了乡村教育专题研究、乡村学校校长领导力研究等20门课程构成的乡村教育学学科体系,涵盖学士和硕士两个培养层次。
牡丹江师范学院新建的教师教育实训楼
“我们学校始于乡村、回归乡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一批精品课程来作为底座支撑。”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李殿伟说,3年来,学校共建设了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仅2023年就获批《教师语言艺术》等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全国排名181,领跑同类院校。
“《离散数学》是数学师范专业的主干课程,从项目启动到送审需要一年时间,老师们利用寒暑假集中打磨课程,还聘请了国家级的课程专家,完成不下十轮的深度打磨。”牡丹江师范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离散数学》负责人王岚说,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等方式创建一流课程,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1级学生孟荟萱说,课程还引入实践环节,通过上机实验,加强了对课程内容的吸收。
牡丹江师范学院新建的教师教育实训楼
乡村教师与高校师生的“双向奔赴”
作为一名有着20余年乡村教学经验的教师,现任哈尔滨116中学校长的马建平,未曾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被请到大学为师范生授课。去年11月,她曾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接受“国培计划”培训,因在培训中表现突出、乡村教育情怀深厚,受邀分享一路走来的教育初心和教学经验。
“乡村孩子渴望更好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台下这些师范生即将走到乡村教育岗位上,我想用亲身经历为他们答疑解惑。”马建平说,乡村教师既要嚼得菜根也要能做得大事,要把心沉下来,从关注每位孩子的细微需求做起。
“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力度很大,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待遇,交通也更加便利。”马建平说,她将自己20多年的教学心得倾囊相授,帮助他们在乡村学校明晰成长路径。
“在讲座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各位老师对于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传递了乡村教学一线的声音,也给予我扎根乡村的信心和决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1级公费师范生杨冬说。
教师正在新建的教师教育实训楼授课
乡村教师走进师范专业课堂,在这个学校已成为常态。2020年9月,牡丹江师范学院成立了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以此为依托开展教师职后教育。“我们以服务农村教师和校长为己任,自2010年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以来,培训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书记、校长、管理者和骨干教师2万余人。”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王明莉说,仅近3年,就培训13个地市、18个边境县乡村教师4095人。
如何将师范生职前教育和乡村教师职后培训有机衔接?牡丹江师范学院探索出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在发挥职前教育学科优势的同时,从“国培计划”学员中选拔出优秀学员为师范生授课,让职后培训学员反哺师范教育,学校师生得以接触乡村教学前沿,让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衔接更加紧密。
“我们培训的很多乡村中小学教师、校长都有十余年、二十余年的乡村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经验,对于我们培养有乡村情怀的师范生是十分珍贵的资源。”王明莉说,自去年11月开始,他们连续4期邀请6名“国培计划”学员为师范生专题授课。“来自乡村教学一线的感人故事,为学生们上了一堂乡村教育情怀养成的‘大思政课’。”
除此之外,牡丹江师范学院派出1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前往黑龙江省海林市下辖中小学挂职,将先进的教学科研理念带下去,将乡村学校的育人经验带回来。
“挂职学校的教师教学经验很丰富,但推进课程改革仍需补齐理论短板。”在海林市柴河高级中学挂职副校长的应用英语学院副院长王霞说,在调研乡村教学一线的专业知识需求后,我们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比如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加大教育学等理论课程的比重等。
教师正在新建的教师教育实训楼授课
协同提质共绘乡村教育新蓝图
推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离不开教学设施等硬件支撑。8月19日,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训楼正式投用。智慧黑板、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一应俱全……这座智能化、多功能的教学设施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1亿余元资金支持,助力学校聚焦师范教育特色,改善教学条件。
在405教室,教师弥春霞正在讲解“真核微生物概述”这一章节,教室内有多块大屏幕帮助学生更好观看课件。在楼内的大数据指挥中心,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对各个教室的课程开展情况、学生参与情况进行实时分析。
提升办学水平还需软件支撑。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于2022年2月启动,牡丹江师范学院入选全国重点支持的32所师范院校之一,与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师范院校共同组团发展,助力提升办学水平,发挥乡村教育特色。
牡丹江师范学院选派8名教师到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读博提升学历;选派10名研究生、20名本科生到东北师范大学等接受联合培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黑龙江分中心落户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乡村教育研究提供高水平平台……在东北师范大学等组团高校精准对接帮扶下,更多协同育人成果涌现。
学生正在新建的教师教育实训楼上课
“我去年9月到今年7月前往东北师范大学同专业插班学习,广泛学习文史哲等课程,还听了多场讲座和硕博毕业答辩,开阔了视野,夯实了专业基础。”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学生徐晓淼说。
“今年我们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开展师范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派出了10名师范生前往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位于深圳、大连、哈尔滨的三个基地,深度参与教育实习。”牡丹江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冰说,这标志着双方开展的师范教育协同提质不断深化。
在牡丹江师范学院院长李春江办公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推进事项,一旁还张贴着58个本科专业英语四级通过率、学生考研录取率等“四率”情况,这些内容是开展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抓手。
谈及未来学校发展,李春江说,学校将以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2.0为契机,聚焦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做优做特乡村教育、地方语言文学学科,做精做强师范专业,不断完善师范教育智慧化、数字化平台,高质量赋能基础教育发展、高效能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182181
来源:9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孙晓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