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气温偏高,对你们家稻谷有影响吗?”“稻田里的鱼儿有足够的水吃吗?”每到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田间教师团队下乡时,万州区白土镇的村民便汇聚在田间地头,在田间教师的带领下,交流新技术和种养理念,学习新的种养知识。
作为集乡村、山区、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区域,多年来三峡库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低、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大、规模性返贫风险高。为改善库区农村现代化水平,助推农业发展,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国情、农情、市情,在人才培养端上改革,打破校园围墙,走向田间乡村,创建“田间学院”,实施“三乡人才”育训工程,探索出一条培训与学历教育贯通服务三峡库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如今,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创建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为一体的田间学院15所,构建田间学院育人“三五模式”,育训“三农”人才6.35万余人,助力“稻渔小镇”“腊肉乡村”等38个文明乡村和智创小镇建设,在三峡库区田间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技术研学,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田间学院是以农民为中心、田间为课堂,以“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为特点的“三农”人才育训形式。与以往注重传统理论教学不同,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更加注重推进田间学院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学校以“三乡人才”需求为核心,组建由专业教师、产业技师、创业导师构成的“田间三师”队伍,上山下乡创办田间学院。如今,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主动与重庆万州、云阳等9个区县、15个乡镇(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星火式”设置田间学院15所。
学校以“五融合、五重构、五联动”为育人模式,通过培养目标与三农需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学历教育与农民培训、创业孵化与产教基地、三农情怀与职业素养等“五融合”,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等“五重构”,学校、政府、企业、乡村、农民等“五联动”,破解三农人才培养不适应、缺实践、难协同等难题。同时,利用田间学院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培训模式,让村民把学到的新技术运用到自家的田地和养殖场,在获得成效后又带动周边村民的学习和兴趣,打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达到真正的科技入户,实现乡村振兴。
学校不断优化育人平台,推行 “学—研—学”递进式育训贯通理念,把农业职业教育办到乡村“田坎”上、农民“心坎”上、农业“命脉”上。通过“田间保姆”家访式传技,万州、巫溪等区县田间学院游教小分队争当“田保姆”“禽保姆”“果保姆”。在队员巡回式家访田访过程中,村民可以与专家面对面讨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现场答疑解惑。这种方式不仅能手把手教村民学习现代智慧农业技术,而且能使学校围绕农民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通用课程、专业课程、现场学习、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
“游育”人才,培育乡村“新农民”
乡村振兴首先要人才振兴。学校实施校地联姻、村校共生,创办村民家门口的大学,为当地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创业孵化提供支持。学校还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建师生联动志愿服务团队,以田间学院为平台,师生联动共同服务三峡库区产业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实用性技术服务。
学校利用专业技术优势指导农户科学开展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乡村特工队、技术专家团、科技特派员等167名教师长期上山下乡,瞄准在乡人员,坚持送教进村入户、“农学结合”,培育乡村“新农民”。学校还编著三峡库区田间教材26本,创建“田间微课”,引入“在线教师”,构建“线下教研”与“线上教研”结合的学习新形态;引领村民从田间地头走向教学课堂,通过学习拓宽思路,成为新时代懂乡村生态种养、智慧加工、云上销售的智慧农民。
学校以乡村、乡情、乡愁为纽带,积极引导返乡人才创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学校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利用地方优势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科学规划产业项目,补创业之“钙”。学校成立的“田间120”,进行游击式送教,村民呼叫,教授赶到。“田间120”急救中心的36名科技特派员和131名教师长期行走乡野,解村民田间急难,在田间书写“农活”故事。每年近千人次“田间应诊”,5200余人次农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农民工得到技能提升。
学校坚持校园、田园、庭园“三园共生”办学,利用三方联动,实施融合办学,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孵化基地+上云下地”方式育训入乡人才,从数、志、智、情上践行“田间育人”。如今已利用田间“放鱼+授渔”形式,年均开设田间课堂260余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2万亩以上,传授手机“新农具”技艺,培育田间“新农科”人才。每年2300余名大学毕业生回到三峡库区,扎根乡村,书写“大田文章”。每年培训村民1.2万余人次,让他们凭技术技能扎根乡村。
在重庆市忠州的稻田间,来自田间学院的赵丽现今已是重庆晨旭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忠县晨帆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通过在田间学院学习到的知识,赵丽的合作社以全托管的方式在新立镇华福村流转土地600多亩,用作探索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和稻田高产、高效生态技术示范基地。合作社就稻田机耕、水稻机插等先进技术开展试点、试验和示范工作,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单产达到了650余千克/亩,完成了水田稻渔综合种养高效试验、示范任务,亩产“晨帆”稻花鱼110千克,亩纯收入1000元以上。合作社还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2014年起,为县内的1500多农户提供了农田机耕、水稻机插、谷物机收的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作业面积达到3400余亩。
立足产业,深耕田间地头
稻田“行间”一条鱼。学校在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260亩的稻田核心示范区创办“稻渔学院”,村校联合,开展稻鱼综合种养试验。师生4800余人次在白土镇大林村的稻田示范区共绘“稻渔盆景”,营造村强民富的振兴生态,实现稻田产值翻番。通过坚持育训结合、挖掘耕读文化,书写“稻田‘行间’一条鱼”的故事,该试验已在万州、开州、云阳、梁平、忠县等区域推广应用到3.27万亩,创建的“‘稻渔共生’促攻坚”在2019年荣获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帮扶“车间”一头猪。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在巫溪县天元乡田间学院,由16名教师和54名“天元大专班”的学生积极实施“村校共生”,创建产教融合基地,探索产教兴村。田间学院天元分院院长、驻村干部谭鹏昊带领54名田间学院的农民大学生,半农半读、半学半研,带动村民散养生猪5700余头,创建万春腊肉加工扶贫车间,与村民一起实施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的“接二连三”融合教学,促进穷山沟养猪业的“蝶变”,3年来销售额超1200万元,直接带动32户脱贫,入选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书写了“10余名教师与1块腊肉”的故事。
游在“乡间”一堂课。学校坚持播撒“三农思政”之盐,传道授业解惑,破解大田生产的“疑难杂症”。田间学院36名科技特派员及530余名教师通过“田间课堂”行走式教学、“田间120”游击式送教、“田间保姆”家访式传技、“田间农博”问需式答疑等方式,实现教师、学生、村民零距离互动。在此期间,共培育“德技兼修”的乡村高技能人才2.1万余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民4.2万余人,建成国家级“双高”专业群1个、骨干专业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
产学“研间”一次改。学校坚持在农民的育训实证中发现问题,从田间实践中探寻解决办法,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教产”理论实践研究。近年来,承担市级教改项目26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0项,获全国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等。2021年“‘田间学院’助推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和“科研引领·链式融合:基于国家试验区的三峡库区高素质农民育训范式研究与实践”分别荣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
6月21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斯里兰卡乡村振兴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当日在线上,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斯里兰卡斯里贾亚瓦德内普拉大学、斯里兰卡DIMO集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将与当地职业教育学校、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为斯里兰卡乡村振兴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学校以“村民+学院”为育训体系、以“生态+智慧”为教育理念、以“专业+产业”为发展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接下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将促进专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继续输送“田间5G”资源下乡,打造智慧农业“新业态”。
(作者:赵福奎 郎朗,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