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访 | 徐春芬:像种树一样育人
校长名片
徐春芬,杭州市钱塘区学正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杭州市学科带头人,杭州市教育改革创新年度人物,杭州市优秀校长,钱塘区担当作为好支书,钱塘区一层次名师,“徐春芬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校长名言
教育是美好的,是充满期待的。教育就是一群人携手同行,尊重生命、播撒种子、守望成长的过程。
——徐春芬
“夕阳下,一望无际的田野闪着金光,有个人站在田埂上眺望远方,影子被慢慢拉长,她在欣赏着每一株苗,守护着每一颗种子……”
站在校园十趣之一的“清风池”旁,杭州市钱塘区学正小学(下简称“学正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徐春芬的脑海里闪现过无数个像这样的画面,她还经常伫立在南门那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下,思考怎样才能让教育更长久。
到这个秋天,徐春芬已从事教育工作33年,作为一个资深教育人,她认为教育是美好的,是充满期待的,是尊重生命、播撒种子、守望成长的过程。“学校是一片沃土,孩子是一颗颗种子,看着他们你追我赶地生长起来,一路生花,我满心欢喜。”徐春芬说。
带着这样的育人理念和教育信念,自2018年接过学正小学的发展接力棒后,徐春芬继续竭力打造这所有意思、有故事、有温度的学校。“育人犹如种树,种树好比育人,两者都需要栽培与浇灌,不同的是,我们种一棵树,十年可期成材,而培养一个人却要倾注一辈子的心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是对人才培养不易的诠释,也是对高超的育人境界的体现,在学正小学开展教育实践的15年来,徐春芬始终在用一个“种树”人的姿态做教育,只为耕种,不问收获。
人生的阅读者:播撒种子
春种秋收,一个非常古老的中国谚语,它象征着不断付出终有回报,是对收获的浪漫期待。无论收获与否,要先播种,农业如此,教育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说起播种,徐春芬讲起了一个她与母亲的故事。80年代,刚6-7岁的她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有一次母亲带我去书店,转了几圈也不舍得离开,母亲见我对书那么喜欢便答应给我买一本,最终买了最喜欢的《中国民间故事》。”徐春芬说,她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我把书递给母亲时,她看了看书的背面犹豫片刻,又看了看我,才对营业员说,“就买这本吧”。
“这书你喜欢就好好看,看完了给我们讲故事。”回家的路上,母亲对徐春芬说。那一次,她拥有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神农尝百草》《花木兰代父从军》《白娘子传奇》《聪明的阿凡提》这些故事都让她百看不厌。
“后来,我终于明白母亲当时的犹豫,一方面是四块五的书对当时每月仅有二三十块工资的她而言,着实太贵;另一方面,母亲担心我看不懂,因为许多民间故事都体现了坚守的力量,都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徐春芬笑着说,“我要感谢她,小时候就给我播下了阅读的种子。”
至今,她还由衷地感激母亲,是这本书里的故事在她彼时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丰富她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为她打开了文化之窗,也激发了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徐春芬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终身爱好,在学校管理中,她倡导打造书香校园,依托多维度、多渠道的阅读课程体系,引领师生以书为伴、与经典同行,让书香溢满校园。针对教师,学校推出了“正在读”栏目,比如共读一本书、名师荐书等,分享读书心得;针对学生,学校通过主题式阅读、行走式阅读、项目式阅读、自由式阅读等方式,多形式开展阅读活动,让他们在书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提升综合阅读能力,“我们希望师生手中有书,眼中有光,心中不慌。”
文化的传播者:润物细无声
学正小学诞生于2009年秋,当时全校只有7个班、19名教师,徐春芬正是最早一批创业者之一,她身上那股子韧劲,从教之初就渐渐显露。17岁当上教师的她,在一所百年老校汲取营养,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也被一批兢兢业业的老教师所影响。那时爱穿背带裤的徐春芬,人很小巧但能量很大,总会花心思设计课堂形式和教学用具,让孩子们爱上课堂。因为她知道,只有站稳课堂,才能更好地发展。
当了学正小学的校长,徐春芬带着教师团队铆足干劲,竭力促进孩子的成长。除了关注阅读和课堂外,她还主张文化育人。当时,学正小学确立了“用文化经营品牌”的治校理念,坚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育人根基,确立“博学致远、正身至善”的办学方向,这给了时任副校长的徐春芬不少发挥空间。
学正小学在建校之初种下不少树苗,其中就有一株银杏树。10多年后,这棵树枯萎了,孩子们急忙找原因,还来了一场“救树计划”——给银杏树松绑、请医生、输营养液、细心看护,半年后,它终于冒出了新芽。真实的生命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发生。
校园就是这样,时刻充满生命力,不论是师生还是花草树木,都在努力生长和自我绽放。因此,徐春芬将“树”作为学正小学的育人载体,关于“以树育人”的探索从未停歇。为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在她的主张下,学校在去年4月全新提出了“三树育人”教育理念,打造钱塘印记。
校园里,高达20多米的大树随处可见,去年暑假三棵“特色成长树”——“大树雅集”“科技之树”“生命之树”出现了,它们分别指向传统文化、科技和运动三个维度。大树雅集,孩子们在银杏树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梦想舞台”展现成长痕迹,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感受国学氛围;科技之树,大树旁有项目化学习成果展,多彩星球激发孩子们笑问蓝天;生命之树,孩子们通过攀树课锻炼体魄、挑战自我、感受生命的力量。“相信这样的校园能让孩子们爱运动、会学习、善交往、能创造,能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徐春芬说。
从一棵树的“生命教育”到“三棵树”的育人思考,这真正体现了学正小学对教育常识的回归和儿童立场的坚守。当然,“三树育人”不只有三棵树,而是不断衍生和深入,是对文化与精神的挖掘,“‘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想通过‘三树育人’来体现育人的价值。”徐春芬表示,那就是“像种树一样做教育,让每位师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成长为他们该有的样子”。
教育的改革者:让尝试更有意义
“三树育人”理念的提出,是徐春芬迈出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从教30多年来,她取得了非常多亮眼的成绩,在众多荣誉和标签之中,“杭州市教育改革创新年度人物”这一项引人注目。尽管她始终在探索中走着教育发展的每一步,但她对“教育改革”的态度十分谨慎。
凡是教育改革,务必要基于学校和学生,以及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常识。“改革和创新一定是就学校整体情况而言,因校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徐春芬表示,学正小学善于挖掘现有资源并用好它,“无论是课程创新或者课堂改革,最终都要落在孩子身上,让他们能够在开放的校园空间里体验、实践和积累,激发学习兴致,学有所用。”
学正小学于2022年创新性开发的“攀树课”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学校利用“运动之树”开出了对孩子们来说没有“抵抗力”的攀树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培养攀树能力,同时锻炼胆量、体魄和挑战自我的精神。
对于80后、90后家长来说,攀树是再熟悉不过的,他们的孩子却鲜少接触。当佩戴好安全头盔、安全带等护具、手脚并用攀上大树“一览校园之美”时,孩子们开心极了,仿佛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都想多“赖在”树上一会儿,享受这一刻的“居高临下”。
攀树看起来简单,真的尝试之后才发现,这项运动不光考验胆量,对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力量感也有很高要求。认真观察之后,孩子们手扶树干,脚踩木制岩点,一步步往上,一旁“围观”的孩子会及时送上经验指导和鼓励。
平时畏高的孩子心里痒痒的,“虽然不敢爬太高,但要勇于尝试,高处的感受到底如何,只有爬过才知道。”没错,树上的风景自然是不一样的。攀树课针对全校学生开展,体育老师会对不同年段开展针对性教学。徐春芬也表示,攀树课让孩子们换一个视角看熟悉的东西成为了可能。“爬上树去看校园、看同学,这种感受很奇妙,这也能引导他们尝试从自身出发,转换视角看待事物和问题。”
“开设这门课程既为了更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育人环境与条件,鼓励孩子们拥抱自然,也希望能为体育教育增添更丰富的形式。”徐春芬坦言,无论是媒体的广泛关注还是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学生的热烈欢迎,都让学校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做教育,去尝试是有意义的。
课程的建设者:相信种子的力量
近年来,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十分显著,特别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顺利举办,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体育是最好的爱国教育,以及体育精神无国界的影响力。
在学正小学,除了备受学生欢迎的攀树课外,还有非常多丰富多彩的体育特色课程。旋风足球、击剑、乒随心动、羽动童年、啦啦操、健康365跑等,在运动中培养孩子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激发无限潜能。
一所学校的课程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学校的气质和特点。学正小学一直把培养学生美好人格作为使命和责任,因此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博美系列”课程群,构建“博美精神,儿童世界”的价值观,激发孩子身上如种子般成长的能量。另外,蒙正国学课程群、生态课程群等都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此外,学校还打造了一批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每个年级结合教材以及孩子的兴趣,开展主题实践周研究,诸如“桂花宴”“走进民间故事”“树叶的秘密”等,让孩子们从课本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课程能否真正落地实施,关键因素是教师。徐春芬认为,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人,更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贵人,“良好的教育就是良好的关系学”。学正小学积极打造“名师、优师、良师”“三师”工程,采用“分层培养,整体推进”的思路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我们提出了青年教师一人一共同体、骨干教师一人一团队、名师一人一工作室的总目标,依托学习共同体,推进教师队伍高水平发展,”徐春芬说,学校倡导教师在变革中站稳课堂,以“小课题研究”“教学成果撰写”为抓手,充分发挥名师团队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学习共同体内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骨干教师“二次发展”成长为名师、青年教师加速发展成长为优师。
2021年至今,学正小学青年教师获市区级奖项人次开始井喷式增长,类别涵盖了教师技能比赛、优质课评比、小课题比赛、案例比赛、课堂教学评比、青年教师素质大赛等众多方面,区内三年内新教师考核优秀率100%。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作为钱塘区第一轮、第二轮深化课改示范校,当前学正小学正在推进学思课堂3.0版本,在“学思并进·知行合一”的理念下,学生用好学思单、构建学习小组,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借助AI评价,使学习过程真实经历,让进步真正发生,培养“正行、乐学、善交”的阳光少年。
空间的构建者:开垦育人土壤
基于课程的开发,学正小学还因势利导,在拓展校园育人空间上下了不少功夫。徐春芬说,学校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有趣的知识、沉浸式体验、深度学习模式为前提构建学习空间,加快育人方式的转型。
基于趣味体验,围绕大树雅集、运动之树和科技之树打造的“三树育人”学习体验场所,深得学生喜爱;基于生活劳动,打造“香草园”,学生包干,锄草、沤肥、翻耕,种时令蔬菜、香草和花卉,提升劳动技能,体验劳动乐趣;基于大思政,打造红色小剧院、红地南泥湾、党史连接场等红色育人实践场,将课内、学后托管、校外延伸三个时段结合,拓宽学生红色文化学习面,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
值得一提的是,学正小学于2016年打造了一个杭城最大的校园生态科技馆,至今仍是师生心中最值得一探的地方。科技馆位于教学楼的架空层,总面积360平方米,设有时光隧道、海洋生态、森林生态、湿地生态、荒漠生态、草原生态、农田生态以及喀斯特溶洞等区域。在入口处的森林生态区域,仿真老虎和狐狸标本栩栩如生,关于“狐假虎威”的故事生动地诠释在孩子们眼前。
除了老虎和狐狸标本,科技馆内还放置了很多活体动物标本,如狐狸、乌鸦、灰鹤、貉等,另外还有数十种植物标本,是学生自然、生物、地理、美术、科技等学科的直观教学基地。说到这个科技馆,孩子们津津乐道,因为这里是他们科技实践和探险的舞台,能够直观地领略生命发展史,遐想未来世界。
不仅如此,科技馆还将倾斜屋、隐身术、万丈深渊、克隆镜、五彩池等融入其中,给孩子们的科学课带来了诸多体验乐趣。徐春芬笑着说,她的孩子小时候也很喜欢逛科技馆,总觉得有探索不完的知识和秘密,她也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机会和条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徐春芬认为,科技馆是一个良好的育人载体,它连接着大千世界,在丰富知识结构的同时,能够调动多学科学习和多学科思维,培养孩子的科学学习、科技创新、综合实践等能力。“孩子们未来可能会成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者,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应该从小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科技的种子,鼓励他们接触科技知识、勇于创新实践、了解丰富世界。”
结语
小学教育是播种培根的事业,这是徐春芬的教育观。“教育就是播下种子,守望成长。这颗种子也许是传统文化的种子,是解决问题的种子,是好奇创新的种子,是爱自己、爱他人、拥有家国情和世界眼的种子……”她时常会给学生读绘本《安的种子》,在她看来,孩子何尝不是那颗千年的种子?
徐春芬认为,孩子身上有种难能可贵的“植物性力量”,要不断激发和驱动。“‘树’这个字是左中右结构,一个木、一个又和一个“寸”,一棵树又长了一寸,长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不正像我们的孩子们吗?”她说,学正的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老师们愿意站在这块沃土上,为他们鼓掌、加油,站成一道风景。
种子不小,未来很长;小学不小,未来可期。徐春芬如是说。(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浙江频道;作者:陈显婷 占尘雪)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