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和部署,更是凸显了教育事业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作为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都提出哪些教育领域的建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杨善竑呼吁,学校在组织教学、开展活动、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中,都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引导各科教师和学生管理者认同并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主动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营造一种“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校园文化氛围。
张忠凯建议:一是发挥政府部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价体系进行考核。三是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心理教育的师资培训。四是建立咨询、辅导、评估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协调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调查显示,近年来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新波认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各阶段都可能会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表现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到了大学才重视。”他建议,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蔡光洁建议,首先要牢固树立生命教育观,强化学校对体育美育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认知,从不同角度发掘和完善人的潜能,促进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完整认识和价值探索,减少学生体能体质下降、缺乏生命活力、审美感受力差、心理健康失衡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卫健委主任刘俊彩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各地已经普遍开展学生心理测评工作并推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多地学生心理测评工作仍不规范,她建议进一步规范开展学生心理测评工作,加快建立系统的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还存在不足,对精神卫生资源投入相对较少,精神科专业医师人才流失严重。从学校来看,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相对滞后,存在心理教师数量少、兼职多、咨询设施缺失等问题。” 李孝轩呼吁,要探索体系化解决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问题,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助力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郑亚莉建议,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在求职、晋升、深造等方面破除唯学历用人导向,收入分配重视技能人才的岗位贡献,不把学历作为晋升职务、职称的硬性条件,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完善的发展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芹在工作实践和调研中发现,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多部门协同推进不畅等现象依然存在。在部分地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推进中,仍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职业教育主体对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有关举措未落实到位。”
马丹建议,统一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设置,指导中职学生升学报考、求职就业,更好地拓宽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空间。同时加快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畅通职业教育升学深造渠道,通过扩大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方面享有更多的机会。
刘林建议,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把职普融通的“断头路”修通。重新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从办学定位着手进行全面改革,由以就业为目标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成为宽口径、对应高校专业大类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服务为主,同时做好“四个强化”。
王仁祥建议:第一,国资委应完善国企举办职业院校的管理及考核机制。第二,财政部应完善国企举办职业教育的常态化经费保障机制。第三,细化国企举办职业院校的扶持政策体系,确保国家对支持国企举办职业院校的相关倾斜政策和红利政策并进一步实化、细化。
钱丽霞建议,推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申请入学制,结合高考成绩制定入学标准,放宽入学门槛,提高毕业条件,以扩大高职招生规模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素质。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把职业教育作为学习内容纳入教学环节,实施中考自然分流政策,让初中毕业生自由选择就读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高中毕业后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大学,打破普高与中职界限,实现双向互通。
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和教分属两大社会系统,产教链路不畅;产教融合解决技术难题、激发创新活力不足。对此,民进中央带来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提案。
民进中央建议:一是明确发展定位,强调服务“三农”的价值取向。加强对涉农中职教育发展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二是利用教育数字化发展契机促进涉农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三是发挥职业培训作用,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钱刚在调研时发现,各地在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过程中也遇到部门政策不衔接、政策支持不平衡、教学标准不完善等共性问题。在钱刚看来,这些问题主要与缺少顶层设计、缺少国家标准、缺少共商机制、缺少引领政策、缺少培养能力等有关。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建议大学生要长远地看问题,因为工作和行业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仍然会居高不下,大家首先要努力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第二,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一劳永逸的工作,也没有十全十美的行业。
马怀德认为,青年人一方面要怀有一颗平实之心,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从最基本的工作、最基础的环境做起。他表示,就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起点上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将收获长期受用的宝贵财富,从而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丁华锋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集中在结构性矛盾这个供需“痛点”上:一是毕业生求职期望与实际需求的矛盾,二是高校毕业生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三是校企合作的“堵点”需打通。
钟代笛代表认为,通过短视频直播,可以突破空间、时间及区域的壁垒,让原本处于信息劣势、地理劣势和资源劣势的青年大学生从业者有成为受益者的可能,甚至可带动落后地区、乡村更多劳动力就业,逐渐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当代青年人,可以依托自身所学专长和短视频平台特性,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化的就业模式。
面对当前形势,如何更有力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李孝轩建议,一是继续在国家层面统筹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二是继续发挥政策性岗位对毕业生的吸纳作用。三是适度扩大专升本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
齐虎表示,国家制定促进青年就业的专门法律,将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中的就业帮扶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固化,将极大增强青年就业的信心和底气,更好引导激励青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拼搏奋斗。
吴碧霞建议改革现有就业工作评价机制,有关部门在对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进行考核的同时,更加注重跟踪学生中长期发展,并委托第三方进行综合评估,建立科学专业的新型评价考核机制,促进我国人才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戴立益建议,适时开展“中国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工作,建设“国家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配套,通过统一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准确性、完备性、时效性的数据建设支撑“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具体实施。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数字设备更先进、信息系统更好用、网络速度更加快,还要深入推动教育理念、治理模式、教学手段与思维方式等变革。”长期主管高校信息化工作,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着深刻的专业见解。
为了更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庞丽娟建议,从三方面着力,推动我国教师培养培训数字化转型。一是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专门工作小组。二是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筑基”计划。三是以促进与教育实践“黏合度”和向实践转化为核心,实施新时代新国培计划。
张运凯建议,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深化试点工作,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新模式,以点带面提升职业教育数字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全面提高各类人员的业务和技术水平,加强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制定评价标准,提高学生数字化开发能力。
刘林建议:一是根据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发展实际和未来需要,重新核定中小学编制国家标准,地方根据核定后的标准,统筹本地事业单位编制指标,并运用员额制、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中小学用人需求,解决大中型城市中小学人手不足问题;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中小学教师工作量与岗位任务统筹协调机制,不仅要把住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入口关”,而且教育系统内部也要对布置给中小学的任务、事项再协调再优化,防止叠加效应,布置新任务要站在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成为真正的“娘家人”;三是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提高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能力,提升智慧教育知识素养,以科技赋能教育,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在调研发现,中西部地区高中教师待遇低,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域高中发展提升面临的挑战之一。他建议,一是健全中西部地区县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二要提高中西部地区新入职县中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强化边疆县、民族县、脱贫攻坚巩固县高中学校新进教师“一揽子”待遇保障政策供给。三是确保中西部地区县中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民进中央建议健全教师负担管理机制。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增强执行的可操作性,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明确禁止进校园活动的范围,明确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整合网络管理资源,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铸魂。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188金宝搏beat官网登录 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理事长梅兵表示,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应抓紧提练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推动形成教育界广泛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师筑牢精神支柱。
刘希娅代表建议,应专项督查牺牲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教育功利性行为,如初中提前一年结束新课、超前超纲学习高中课程,高中提前一年甚至两年结束新课开始备考等;应加强对升学评价环节的专项督查,督查学校片面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评职评优、绩效考核主要依据。
王丽娟建议,学校要强化家校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主动挖掘社会资源参与家庭教育,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引导家长强化“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加快解决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保障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张志勇建议,在全国开展“清理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全面修复教育生态”专项治理行动,着重聚焦清理以下七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
洪伟认为,当前,社会机构与资源单位参与课后服务,处于一种相对零散的状态,缺乏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和制度安排,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片段化、散点式倾向,与广大家庭的连续性的整学期课后服务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落差。
杨扬认为,体育中考项目单调、测试内容单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制约学生全面发展;过于注重结果评价,部分地区只看一次性考试结果,无形中加重初三学生的学业负担;制度实施和监管有漏洞,部分地方在考试的组织实施中出现作弊、“宽口径”等问题,影响考试公平。
张平文委员提出,北斗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结构性调整,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规模和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重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设相关学科创新中心,形成创新人才高地和人才体系。
吕建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探索招生培养联动改革。第二,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探索培养“本研贯通”新路径。第三,进一步完善学位制度落实细则,加强对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的支持。
方守恩建议,在大中小各学段贯通推进创新教育模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从小培养学生提问、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创新习惯。通过培养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项目,运用多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造就拥有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人才。
田刚建议,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贯通培养。发挥本科与研究生贯通培养的优势,探索在部分学科实行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