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建民: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校长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四制人才培养尝试] [国际教育是教育多元化补充] [视频实录(上)(下)] |
导读:
2月28日,北京市第35中学校长朱建民再次作客金宝搏188入口 “总编面对面”,畅谈一个中学校长眼中“人民满意的教育”……
|
|
||||||||||
|
--三十五中校长 朱建民
--三十五中校长 朱建民
--三十五中校长 朱建民
--三十五中校长 朱建民
--三十五中校长 朱建民
--三十五中校长 朱建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总编面对面今天非常有幸请到了北京第35中学朱建民校长,就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题做一些访谈,同时朱校长对于校长的职业化、专业化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也是非常有价值和高度的,我们也会就这方面的话题进行一些探讨,朱校长,欢迎您。
朱建民:您好。
主持人:十八大上对教育其实是非常重视,我印象特别深,习总书记带领新的班子见记者的时候,大概意思说,给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里面,有几个排比句,第一句话叫更好的教育,您怎么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十八大报告里也有,您怎么理解这个更好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
朱建民:因为教育这个问题确实属于民生,因为现在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孩子,你受到优质的教育,这个孩子将来就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的平台、发展的空间。我觉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认为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公平的教育。所谓这种公平,就是教育机会的公平,我觉得不是说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一样就公平了,实际上那种公平是现实当中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让每一个孩子适合他的教育,我觉得这是最好的。
主持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有些自己的看法,这个满意不能绝对去讲,因为满意是没有定义的,尤其中国老百姓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他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找最适合的,他是找最好的,人们都去最好的学校,都有最好的老师,这也是不可能的。非常赞同你说,我觉得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要保证机会均等,这是公平的,基本面的教育要有个基本的标准。第二个层面,我认为能让他有选择,选择适合的教育。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没有选择权,现在所谓的择校,并不是择适合的,而是择所谓最好的。教育的公平和办人民的满意的教育是关联的,我想系统听一下您对这个公平是怎么看的?因为公平的话题太大了。
朱建民:我觉得像我们公办制学校,因为它是由纳税人的钱来办的。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政府提供的是一种最基本的这种教育需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公民教育,或者叫国民教育。但是我们现在社会的这种多元,而且社会的城乡差异也好,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距也好,这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一个月有挣一千块钱,有挣五千块钱,有挣两万块钱,那么他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把这种公共的这种资源,然后所有的人都能够有均等的机会来享用,提供最基本的。如果说你想受到特殊的,或者优质的教育,我觉得应该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多样化。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教育还是很单一的,而像国外呢,就是最好的学校都是民办的,私立的,但是中国现在在体制方面,机制方面还没有放开,有待突破。所以我觉得像我们这种优质教育,它目前来说,属于稀缺资源。那么稀缺资源如果用权力去分,那一定造成的就是腐败。对这种稀缺资源、优质资源,我们应该是靠市场去调节。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多元,教育也应该多元,要选择优质教育,选择特色教育,我觉得这是老百姓的基本权利,你应该满足他这种需求。但是在这种单一的公办制体制下,现在你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
主持人:您代表他选择就变成了不公平的教育。
朱建民:对,所以我觉得稀缺资源要靠市场,不能靠权力,所以目前择校热的问题得采取一种在体制机制上的一种变革,让老百姓有选择的可能。
主持人:你说的非常对,最大的问题我们教育体制的单一化,虽然说鼓励民办教育,但事实上,不仅是中小学,整个教育体系里面,最好的学校都是公办的学校,中小学、大学,无一都是公办的学校。所以说这就会导致一旦想选择,就是选择公办,而公办本身又提供基础服务,要提供公平的机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朱建民:对。
主持人:不说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一样的那就叫公平,但是我个人的确感觉,在各地都有大学校建立小学校,很多学校挂一个牌子,我不清楚最后结果会怎么样,您怎么看?
朱建民:北京市委市政府为了发展一些远郊区县,一些城乡交界的学校发展,所以它现在利用北京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所以政府现在想办一到两个乡村地区的学校,由校长来兼任农村小学的校长,从教师的配备上,比如说像35中,我们现在跟房山区的一个中学实现这样一种一体化的合作,将来逐渐成为一个法人,由35中来招聘教师,以35中的名誉来招收学生,真正实现教师、管理的资源一体化,这样就不是说现在有了挂示范校的牌子,实际上跟示范校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我觉得这是北京市正在推进这样一个城乡教育一体化。
主持人:它这种做法有点像企业,一个优秀的经理,让人再监管一二,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在充分发挥一个优秀校长的能力,辐射一个优秀学校的资源。
朱建民:对,不光是校长,实际上是把学校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资源、信息的资源,还有它的品牌的资源,就是最大化了,向农村的学校进行辐射。
主持人:其实这种做法跟你倡导的校长的职业化是有一定的关联度的,你怎么理解这些?
朱建民:因为对于校长的职业化我是这么看,因为教师他是一种职业,像医生、律师、会计。但是校长它现在不是职业,而是在教师这个职业当中,它的一种特殊身份。所以我觉得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教师的专业化被社会所认同。但是校长他没有成为职业,而是成为在教师这个行当当中的一种特殊的一项工作。那么校长一般他都来自于优秀的教师,从优秀的教师当中产生。但是现在呢,随着现代学校,我们国家现在提出现代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职业经理,那么现代学校,它也应该有现代的职业校长,专业化的校长。也就是说,把校长看成是一门管理学科、一门专业。我觉得这点上来说,尤其现在一个学校,它的发展,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是课程,一个学校的特色,是应该反映在这所学校与别的学校不一样的课程上。所以我觉得课程的建设,课程的管理,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问,比较专业了。所以像有些外地的农村,郊区县,让一些副县长,让一些行政官员来做校长,我觉得他当不了校长,他不具备专业的背景和专业的知识、学历、能力。
主持人:我倒是非常赞同您的说法,在国内大学往往让一个院士做校长其实并不合适。
朱建民:对。
主持人:其实对中学来讲,一个特级教师不一定能当好一个中学的校长,这就是刚才讲的专业性,校长的专业性其实对学校的治理提高非常重要。
朱建民:对,所以温总理在35中调研的时候,他说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出一批好的孩子,一个好的校长,能够办好一所好的学校。他说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温总理提出,学校要去行政化,要按照教育规律实施教育家办学,所以教育家本身它就是一种专业化,他不是官员,他是学者,他是一个课程的管理者,学校思想的引领者。所以我觉得办好一所学校,最关键的要有好校长,所以我觉得在中国的教育改革过程当中,尤其现在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越来越期待接受好的教育,所以我觉得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有好的校长,所以校长的职业化、专业化,我觉得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要求所在。
主持人:过去的学校在校长人选上基本都是一种行政化,上面的人派到这儿,在专业性上差一点,这两年明显感觉,大家在选拔校长的时候,更加重视治理、学科建设等等这方面的要求。
朱建民:因为他跟教育局长不一样,教育局长还是行政管理,但是校长更多的要懂教育,要懂教学,要能够设计课程,管理课程,这个还是跟一个教育局长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其实从校长角度来讲,分两个层面,一种是有很好的资源整合能力,一种是他真的懂教育,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有些想法,我们分两个层面了解一下35中这方面做的工作。第一个,我看到说我们现在改成二四制,这种课程的尝试和改革,你们有什么样具体的进展或者体会?
朱建民:二四制是35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一种新的尝试,因为35中是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也是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项目学校,因为中国的教育现在有两大弊端,一个是同质化,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学同样的内容,同一张考试的试卷,同一个大纲,这种同质化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问题。
再一个就是负担重。所以说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你都走高考这一条路,其实在国外来说,这种拔尖人才的培养,只是占受教育人数5%左右。而我们现在是全民都把他弄成是拔尖人才,清华北大你再扩大招生,你能招多少人?所以我们现在把有些学校,就说评价,你能考上多少清华北大作为你学校办得好与不好的标准,这个绝对是错误的。35中,我们的二四制,就是总理在35中调研的时候,就说我们要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从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所以现在我们在二四制的课改项目上,我们试图从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进行改革,我们二四制为二四课改班的学生,我们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有两大特点,一个具有伟大的责任心,他作为二四制的拔尖人才,他应该首先对自己要有责任心,对他的父母,对班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要有一种责任心,所以责任心的培养很重要。
第二个特征,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具有创造力。所以35中的二四制我们就按照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课程,它包括五大类课程。第一类叫做大纲类课程,我们按照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把六年的课程给它打乱了,重新整合,来实施,因为初高中的课程有很多是重复的,所以我们把它的课程重新打乱,重新编排,重新整合。
主持人:这是课程设置。
朱建民:这是课程设置,叫做大纲课程,也作为基础课程。第二类课程,现在我们叫做社会实践类课程就是我们给二四制学生实行小学段,也就是说在每个学期有一周的时间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比如说像他们搞一些什么支教,搞一些社会调查,做志愿者活动,就是培养他的责任心。
第三类课程,我们叫做挑战性学科课程。国外叫做荣誉课程,也就是说,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你有精力,在你的自身的特长、潜力、潜质、兴趣的基础上,你选择一个方向,这个叫做挑战性学科课程,就专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我们叫批判性思维。这个现在我们是请的校外的一些学者,社会的一些力量来帮助我们。
主持人:比如说有哪些?
朱建民:这个我们现在有北大、清华、人大,包括北师大的一些讲师、教授,这个是作为我们叫挑战性学科课程,这是第三类。
第四类课程,因为我觉得现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学生这种国际视野,我们第四类课程叫做国际比较教育,我们为二四制的学生设计了有半年,在这六年的学习当中,拿出半年给他们送到国外,送到美国、加拿大去游学半年,插班到公办制学校,让他们接受多元文化,接受国外的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培养他们的一个是国际视野,再一个,能够接受多元文化,叫做国际理解和国际比较教育,这是境外课程。
那么还有半年的时间,我们跟中科院,中科院现在帮助我们设计了一套科技创新人才的课程,包括基础科学、自然科学、高科技和环境科学四大领域,172课程单元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选择。另外我们35中马上要搬进新校舍,因为我们的学生现在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寒暑假的时间到中科院各个研究室去做实验课题,因为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工作很繁忙,我们经常去打扰他们,影响他们的工作,另外也耽误我们学生的时间。所以现在在我们的新校舍实验楼里头,我们建了六个高端实验室,一个智能化实验室,就是专门研究机器人,一个生命科学实验室,搞遗传、克隆技术,一个空间科学实验室,搞卫星传感,还有一个纳米材料化学实验室,还有一个云计算实验室,还有一个计算数学。这些都是科学最前沿、最尖端的一些领域,当然我们是通过这样一个领域当中一些基础的东西,就是把我们过去的那种实验,我们在目前的高中、初中都是一种验证性实验,也就是说通过教材当中的结论,这结论怎么得来的时候不知道,而我们这有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我觉得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这个解决这个问题更好,我们中国的学生缺少动手能力,缺少创新能力,其实他的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通过实践得来的。二四制不仅仅是把初中压缩成两年,高中变成四年,不是简单的时间上,它把中间的升学就打通了,这样就减轻他们负担,包括像我们的史地政这个学科,已经不是按照课本在教室里上课,在史地政学科当中,学生自己去阅读一些必读书籍和选读的书籍,读完以后,要在这三个学科当中,找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去做课题,有开题报告,有研究的过程,最后有截题,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意识,所以把这个时间压缩了。所以我觉得学习不光是坐在课堂里,让学生能够到社会当中,通过一种阅读,通过一种考察、实践,来获取知识。
主持人:这个二四制占到学校多少学生?
朱建民:我们一个年级十个班有两个班。
主持人:也是有一定的人选,并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是拔尖创新人才。
朱建民:对,这些还是学生们一个是自己要有兴趣,然后我们要有一定的选拔的方式。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你们和美国凯沙通合作,中美的一些课程,其实也算这个体系里面的一部分?
朱建民:前面我谈到因为我们的教育太单一了,现在我们从家长、学生的需求,尤其在北京,刚才谈到户籍制度的问题,现在在北京高考的问题,其实高考不是教育问题,是政治,是我们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留下来的户籍制度造成的,你现在户籍制度你不改,你高考怎么改?所以现在北京如果说无限制地开放,现在整个的二环、三环、四环,甚至五环路都成了停车场了,现在PM2.5,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包括水资源,包括其他的能源,它没有了承受能力,所以高考不是教育问题,它是体制机制,是政治,是过去的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所以现在在北京现实当中,就有很多家长,特别是很多成功人士,他们在北京的,有很好的事业,都是高级白领,但是孩子可能出生就在北京,现在面临着在北京不能高考,也不可能回他们本地去考,因为本地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了。所以高考北京又考不了,现在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将来有机会送出去,但是又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出去,所以现在在18岁之前还是未成年人,到国外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很多家长希望初中、高中在国内念,然后大学出去。所以现在35中的中美双学历课程班,就满足了这部分家长,在国内上高中,然后我们中美双学历课程班,81%的课程是中国高中课程,然后参加国内的会考,当然我们的会考35中是自主命题,这是市教委给了我们特殊的政策。
主持人:北京有几个这样的学校?
朱建民:北京现在有22所自主排课,自主会考的学校,35中是其中之一,所以35中完成国内的会考,拿到国内的35中的高中毕业证。中国教材占绝大多数,像数理化生;中国课程中没有的内容,由美国的特色课程补充,例如微积分、市场学、经济学。美国学校对我们自然科学的这样一些课程实行质量监控,把数理化生的学分可以转换成美国学分。
主持人:一般来讲中国孩子在这方面的成绩是非常好的。
朱建民:非常好,对。
主持人:我们很一般的中学在这方面成绩都比美国高中好很多,因为教的是不一样。
朱建民:所以他拿到美国的高中毕业证以后,他可以在美国申请大学,所以这样也是体现办学多样化,为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种选择。
主持人:多种渠道也是一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他又多一种选择。
朱建民:所以刚才还说到这个问题,你要想接受这种特殊的优质的教育,特色的教育,那么你就要花钱购买服务,十一学校的李校长是我很崇拜的教育家,他有一个观点,他说课程是产品,教育是服务,那么这个产品是有课程的开发的价值,就说它的投入,所以它是有价值的。那么比如说你想买这个领带,买这件西装要花钱,你享受这个课程也要花钱买,那么教育是服务,你购买了优质教育,你享受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教育,通过市场的调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求,我觉得这是解决我们人民满意,解决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也使得我们的学生有了这样一个选择的余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主持人:这还体现了一个现实问题,如果是你们有双证,从另外一个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
朱建民:因为我们外方的教师都是美国派出来的,所以它的整个的过程,包括每一次作业,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都在他的质量监控之下,所以这个等于避免了许多中介,现在很多到美国上学,都是中介搞的推荐,那些假的东西多,我们这个都没有。
另外现在我们35中办国际部,其实我们的终极价值并不是为了把这些孩子送出去才办的,主要是通过这样一种办国际部,就是中外教育的融合,中西合璧,而且我们把国际部的定位作为我们国内35中高中教育的实验田,所以我们把很多的实验项目都在国际部来搞,像我们搞的走班制等等,都在这儿来实验。所以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说将来要通过这样一种中美教育的融合,我们想用五到十年的时间,能够打造一套具有中国的独立知识产权的,能够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一套国际高中课程,让那些95%没有机会,没有条件出国的孩子在国内接受国际教育,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办国际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国际化绝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国化,因为教育的核心价值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35中国际部的口号很响亮,我们叫做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培养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人,这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主持人:其实你是从整个35中整体的发展战略角度考虑国际部,而不是说挣钱,送几个孩子出去。
朱建民:对。
主持人:现在国际部办了几年了?
朱建民:我们去年是第一年,北京市教委一共批准了16所公办学校,19个项目,那么35中是这16个学校,19个项目当中的其中一个。因为去年批的时候已经是6月份了,比较晚了,没有能够上招生简章,今年我们会上招生简章,全市招生,而且我们这个国际部不用北京户口,你有北京户口当然可以,你没有北京户口也可以报,因为它不在国内高考。所以我们就解决了一些没有北京户口,在北京不能高考,然后他们在北京不能接受高中教育,不能参加高考,解决这些问题,既解决在国内接受好的高中教育,又解决了他们高考问题。
主持人:我想再回到刚才说校长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里边另外一个话题,校长其实还有一个管理色彩,包含资源的整合,给你的钱就这点,国部的经费其实严格讲对绝大多数中学都是平等的,并不会有额外的资源、资金等等,在这时候要体现一个校长在这方面的整合能力,我想听一下您在这方面的看法?我经常认为一个校长的优秀,这方面一定不能弱。
朱建民:在这点我不谦虚,这是我的强项。什么是好校长?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曾经在二十年前说过一句话,他说不听话的校长,不是好校长,这个肯定对。也就是说因为你作为公办制学校的校长,你是法人,什么是法人?就是你要按照大政方针政策,代表党和国家来管理这个学校,所以不听话的校长不是好校长,这个推理是对的。但是你光听话的校长也不是好校长,你完全按照上级的文件来办学,一点都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校长,最多也就是一个听,就是怎么说呢,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是一个守摊的校长,缺乏创新意识。
主持人:最多60分的校长。
朱建民:对,保证不出事,保证不给领导添乱,我觉得这样的校长不能称为好校长。陶西平是35中的校友,也是我很崇拜的一位教育家,他说在当今这个世界有船出海不算本事,无船出海才算本事。那么无船怎么出海?所以我们只能是借船出海,所以35中借了中国科学院这条船,为我们开发课程,实现了这样一种培养模式的改造。
另外,我们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给我们二四制的学生,六年一贯制的学生整班制的送到国外去学习,所以这些资源都是我们把它用得非常地好。
主持人:你作为校长,不能只是盯着学生、老师上课、下课,而是要放眼看到这些想法之后,你要怎么琢磨四两拨千斤也罢还是租也罢,实现资源的整合。
朱建民:所以校长要具有多元创造力,首先你要识别什么是资源,所以在我看来,任何东西都是资源,学生是资源,教师是资源,课程是资源,信息是资源,资源意识,整合资源,当然一定是双赢,如果是单赢,这个不可能长久。所以我觉得作为校长,要有这样一种意识,要能够整合这个资源为我所用。所以我的理想,是创设没有围墙的学校,所以在国外,像很多高校在国外,根本就没有围墙。我们现在北京的学校都是墙很高,所以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两种趋势,一个什么趋势呢?就是教育的社会化趋势,就是学校要走进社会,把社会作为一个大的这样一个社会平台,来为我教育服务。那么再一个趋势就是,社会的教育化趋势,也就是谈到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家庭。所以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校长,要抓住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这样一个趋势,来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为我所用,当然学校也要为社会的发展,为全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
主持人:就是你实际四两拨千斤也罢,还是借也罢,租也罢,最后都是你能为他所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他能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
朱建民:另外还有一个趋势,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所以整个地球成为了一个地球村,现在我觉得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一种趋势,就是本土教育的国际化,国际教育的本土化也是一个趋势,所以35中抓住了这样一个本土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的趋势,实行中外教育的融合,中西合璧,来办这种国际部。所以35中实际上是抓住了这两个趋势,本土教育的国际化,国际教育的本土化和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这两个趋势。我觉得这就是校长要站在高的角度,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校长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来思考教育,一种大教育观。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二十一世纪校长他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校长的职业化,校长的专业化发展,这样一个趋势。
主持人:我问一个相对私人的问题,你当校长这么多年,你觉得最头疼的事情是什么?
朱建民:我觉得中国的校长,要说权力大也很大,但是要说权力小也的确,像进人,你校长说了不算,教委不批,你进不了。像经费,现在完全实行全区的统筹,它就是收支两条线,实行核算中心。我觉得校长怎么说?要说权力大也大,要说权力小,真是也很小。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作为我来说,我觉得有的时候各种规章制度,就限制你可能,但是我觉得办学不依法办学也不行,必须要依法办学,但是有的时候呢,你自己要寻找一个新的视角来发展这个学校。所以当校长痛苦着并快乐着,那么35中这几年的变化,像我们的科技班、我们国际班,我们二四制,我们六年一贯制,这几年通过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所以学校在发展,包括我们的高考升学率,年年在提升,现在我们的一本率都能达到95%左右,当然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很少,当然跟我们的入学分还是有关系的。但是从我们学校来说,35中的每一个学生很快乐,所以35中现在提出,就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因为我觉得成功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功,但是每一个人都要成长,高考的分数重要不重要?重要,成绩很重要,没有成绩,你考不上好的大学,但是有没有比成绩更重要的呢?我觉得做人比成绩更重要,所以我觉得成绩管一时,而人做好了管一辈子。所以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好了,不成功是暂时的,人做不好,成功也是暂时的。
主持人:回过头来说你最近几年在35年最满意的一个成就是什么?排第一个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成功?
朱建民:我最满意的是看到了35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看到了每一个孩子高高兴兴地来上学,而且我不是太关心35中的高考升学率,我是关心我们的学生每天来学校,他快乐不快乐,高兴不高兴,所以35中这几年,像我们今年我们的首届科技班,65个学生,有52个学生都参加了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当然最后能不能被高校录取,清华、北大、人大、北航、南大、复旦都有,所以我最高兴,最得意的,就是35中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学生的这种变化、成长。
当然学生的成长,他背后是老师的成长,老师的成功,所以用老师的成功来换取学生的成功,如果老师天天都是失败的,学生怎么可能成功?所以我这几年我感到,就35中老师在成长,学生在成长。
主持人:你校长就成功了。
朱建民:对,学生成功了,老师成功了,学校成功了,我校长肯定成功了。所以刚才我说了,痛苦着并快乐着。
主持人:这样将来就满意了,这就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学校,谢谢朱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