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拖延症”影响孩子的一生

举手即可完成的事情,却总是拖着不办;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写完的作业,总要拖到两个小时以上……不少家长发现,生活和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但拖延症却在孩子们中间日趋蔓延。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父母不管不问,儿时的拖延症甚至会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2015/04/09 第八期

孩子的拖延习惯和父母分不开

有拖延习惯的孩子,一定有一个急性子的妈妈或者爸爸,并且父母一般都有强烈道德和责任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孩子在被不断要求下,完成事情无法获得主观的心理满足感,而只是“脱罪”感,意思是我完成的事情都是别人需要我完成的,但不完成会受到惩罚。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有拖延行为。那焦虑又很负责的父母恰恰是下达指令的人,更多的父母可能是为了要完成“负责的父母”的角色,忽略孩子的需要催促孩子,这样的孩子会慢慢产生拖延现象。

拖延症会让孩子变得自闭

拖延的孩子像个“为别人打工的人”去对待自己的事情,可想而知,没退路才完成的是任务,没有自我满足。并且,这样的孩子有自责心理和“反抗后的愉悦”的心理冲突,一方面拖延是自主行为,可以享受自主的快乐,另一方面被自己认同的“害怕被惩罚”的感觉转换为自责。拖延会让孩子缺乏创造力,越来越不自信,同时对事物缺乏兴趣,对要做的事情轻易放弃,有些孩子会产生厌学等现象。最重要的是,孩子不能自我负责,容易找借口。自责会让孩子比较敏感,而放弃与人交流,会越来越封闭自己。

“生理原因”拖延症

不少家长想当然地以为,拖延症只是隶属“坏习惯”范畴,但诸多研究表明它也有可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符欣说,在大脑功能分区中,与计划、控制、注意力和执行有关的脑区,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区。当这部分区域功能受损或不活跃的时候,大脑排除杂扰事物的能力就会降低,注意力也会严重受到影响,做事效率会显著降低。如果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比同龄人逊色,一个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仿佛“慢半拍”。

“生理原因”拖延症的应对策略

如果孩子在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方面,明显比同龄人逊色,那么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参加诸如跳绳、打球、下围棋或者游泳等运动,刺激孩子神经末梢和协调功能的发育。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应该给孩子下达过多的学习任务,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多运动,同时可在睡前对孩子进行全身按摩。

“心理原因”拖延症

总是拖拉的孩子,通常不快乐。符欣分析指出,凡事拖延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父母总是不断地在“督促”和“强制”孩子完成既定目标,很少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面对强势的父母,孩子很无助,只能将拖沓作为无意识隐性对抗语言,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我斗不过你,但是可以拖”,并由此强化了自己的拖拉行为。

“心理原因”拖延症的应对策略

儿想让孩子不把“拖沓”当武器,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责任心。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不应到了小学写作业时才开始强调,而应从孩子更小时开始。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不断地给孩子下达指令,首先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对待孩子的事情,父母正确的行为态度应该是“你的事情要你自己完成,你有很多选择,但每一种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你必须自己承担”。如果在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一直喋喋不休,孩子往往会把“拖延”作为武器来与你进行软对抗。

“行为原因”拖延症

有的时候,孩子拖拉只是单纯行为层面的。但是,在拖沓的行为背后,其客观的原因往往缺乏时间观念,缺少计划性和做事没有条理,又或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注意力没法集中。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他就意识不到用两小时的时间做完原本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是一种不当行为或者会带来某种损失。当孩子没有计划性或者做事没条理,不能很好把握事情的重点和节奏,那么势必效率会大大降低。此外,如果孩子写作业时,环境嘈杂,总是面对这样那样的诱惑,自然难以专注于完成作业这个既定目标。

“行为原因”拖延症的应对策略

面对孩子的拖拉行为,父母一定要明确界限,让孩子意识到,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一旦孩子越界,必须要给予惩戒,以提高孩子的自律性。以培养“准时”为例,可以给孩子一个时间限制,把守时的任务交给他们自己:离上学还有10分钟、准备好书包等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始终用正面的预期方式,孩子会自己抓紧时间。如果孩子写作业磨蹭,不断地嚷嚷是不可取的。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老师肯定会问他原因。当孩子得到教育后,就会认识到磨蹭带来的害处而改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