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东:“小学化”倾向根在功利诉求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作为长期以来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顽疾,“小学化”倾向一直比较普遍地存在且未能有效消除。伴随当前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进一步切实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尤显迫切。
“小学化”倾向有双重表现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小学化”的显性表现,即违背幼儿发展和教育规律,把本应在小学阶段完成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下移或提前到幼儿园里来,乃至按照类似于小学的偏重课堂讲授和知识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隐性的“小学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违背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活动的兴趣和需要开展的教师教育行为,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失去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幼儿园里,进行读、写、算的能力训练,学习拼音、识字、背诵诗词、开展珠心算等教学内容,多采用静坐、静听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乃至剥夺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感知、操作和体验的学习机会,是“小学化”倾向的典型表现。可以说,“小学化”倾向的实质就是违背或超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进行一种在时间上超前化、在内容上学科化、在方式上成人化的学前教育,是一种异化了的、扭曲了的非科学的学前教育现象。
“小学化”倾向的产生有其多元而复杂的社会根源与现实土壤。在我国比较广泛的社会层面,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公众意识和立场尚不能形成一种普遍的、强有力的文化自觉。正是在这种相对缺乏儿童意识的文化背景下,以根深蒂固的片面知识观为主导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以应试竞争为现实取向的教育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非理性的教养期望和功利化诉求得以形成。
在学前教育市场一直都存在非良性竞争的办园环境,相当多的幼儿园在一味迎合家长不当育儿观念的同时,游离或摇摆于现代学前教育科学立场的边缘。加之,在学前教育公共资源有限,教师队伍中优质师资的数量欠缺,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上的参差不齐也导致汇合成为滋生和助推“小学化”倾向的教育生态与现实合力。
“小学化”倾向影响幼儿终身发展
幼儿园“小学化”的不良倾向,可谓危害重重。
其一,损害幼儿身心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处于身体及其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长时间静坐和聆听的束缚式和灌输式学习,致使身体活动、动作操作和玩乐游戏缺乏或不足,使其生理系统、感官功能以及神经系统极易受到阻碍乃至伤害。超越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违背幼儿的学习特点与方式,小学化的学科化识记和学业负荷的超载,超前的知识灌输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业结果追求而忽略行动学习的过程体验,促使幼儿滋生着厌倦和畏惧的情绪体验,使其在成长一开始便丧失学习与探索的快乐、兴趣和积极性,也冲淡或挤压着学前教育本应需要更加关注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力的培养、个性的丰富,乃至整个人格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其二,损害学前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性。学前教育必须坚持科学保教,必须走专业化之路。然而,“小学化”倾向以其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违反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特点与方式,背弃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基础的游戏与日常生活,破坏了包括环境创设、生活保育、游戏活动以及教育活动等在内的课程实施的生态化系统,从而恶化或侵蚀着学前教育独特的专业化实践体系,沦陷着学前教育的专业操守及其科学立场。
其三,破坏“幼小”教育的有效衔接。以狭隘的学科化学习和超前的教育,打破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科学而有序的衔接。学前教育本应以促进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而获得行动经验的学习与发展为其根本的职责,从而为后继的学校教育和学科学习,乃至一生的成长而奠定童年期的经验基础,而“小学化”倾向以其提前或下移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作为一种狭隘而短视的“入学准备”为导向,打破了这种以个体发展规律和学习进程为依据的整体教育秩序及其课程设计,使得“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的预期被架空。
解决“小学化”倾向需找到根源
因其背后广泛而深刻的文化根源与现实土壤,祛除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及危害,任重而道远,断然不可奢求毕其功于一役。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必须要调动和协调各种社会力量,综合运力,多管齐下,持续推进,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现代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稳步建设和优化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制度与环境。这一定是包括幼儿园、家长、社区、教育行政部门等各类社会力量及其机构在内的各司其职,彼此协调一致,进而形成推进科学保教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职能合力。
就其切实而有针对的具体举措而言,我们必须坚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立场,持续深化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保教质量的提升;必须创设和营造适宜于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和规范违背幼儿学习规律的教育环境和行为;必须加强和完善幼儿学习与发展、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及其科学的管理与指导;必须加强幼儿园保教人员的专业学习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必须有效开展和深度推进家园共育及其与社区联系的工作;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与方法,为幼儿学习与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和舆论氛围。
(作者:丁海东 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