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侠”和“小胖墩儿”越来越多,影响着儿童形象,更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身体及其运动是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及其运动状态不仅影响认知,而且还参与认知过程,认知是大脑、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认清并处理好身心发展的关系,解放儿童的身体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是什么?对于儿童来说,生命便是田野间、草坪上嬉戏的笑声,是操场上拍打篮球、追逐足球、学骑滑板的运动状态,是课堂上的沟通与对话、校园里的动手与协作、博物馆中的新奇与想象……生命的活力彰显在儿童这些“动”的状态上,身心的发展也孕育在这些“动”的活动和过程之中。但在现实中,却有不一样的景象。在很多幼儿园,屁股不能离开板凳甚至不能随便挪动,“小手背背后”甚至被编成儿歌来规训儿童的身体。拿成人这种反对“好动”“不安分”“野性”的所谓标准和常模来规定和限制儿童生动活泼的天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身心的自然生长,泯灭了儿童的个性和特殊性。而且一旦活动空间被限制,身体及其运动便会被限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随之被限制。
这种做法的认识论根源是身心分离的二元论立场,片面地认为身体及其运动只能发展肌肉和感官的灵敏性,与认知发展无关。且心智发展的优先级高于身体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为心智的发展服务的,甚至认为身体的运动是阻碍心智的根源。
其实,身体不只为“育体”,更是认知、情感和存在的基础。
身体不仅是其他活动的物理性和生理性存在的基础,同样影响和参与着儿童的认知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及其所在状态、身体的感觉—运动过程是认知的基础。认知过程是不可分的整体性活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运动状态都会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认知的过程中。例如左利手和右利手的实验就表明,这两类人对左和右的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改变用手习惯会改变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身体的不同运动方式构成了对事物和概念的不同认知,感觉器官和身体运动参与了自我概念的构成,形成了高级认知过程的基础。其实皮亚杰早就提出,身体及其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感知运动阶段的身体经验是高级认知发展的基础。儿童的心智天然具有具身性,尤其是幼儿,他们开始并不能分清你、我与世界,并没有主客之分,最初的活动中幼儿的身体和环境是浑然一体的。因此,儿童更多地通过身体和具身体验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儿童的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也来源于身体体验。感觉内在地与情感交织在一起。且认知和情感也因身体而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一方面,身体感觉产生情感和情绪,认知的过程伴随着情感融入,情感和情绪会进一步影响认知的过程,进而影响认知的结果。另一方面,认知的体验和结果所带来的情感感受,会直接影响主体进一步的或接下来的认知,包括认知方向、过程和方式等。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人在世存在的基础。心智寓于身体之中,身体寓于世界之中。即身体及其运动、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情感和认知的基础,更是人之在世所有行为的存在方式,是人之存在的基本方式。无论是身体、认知还是情感等方面的活动,都是在儿童的身体与世界的直接相遇与建构过程中发展的。这种环境不仅包含自然的、物理的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更包括人本身,他人同样属于环境中的重要一部分。儿童的发展及其自我建构,正是发生在这种身体与自然、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之中的。
因为身体及其运动是儿童生活和存在的本质,所以儿童教育中要释放儿童的身体,让儿童“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感官和大脑去感知、去体验、去亲知这个世界,从而认识这个世界,全面发展自己。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本不应该是客观、不变的知识,而是生命本质的活动方式,是在世之“烦忙”。儿童本该接近自然、接近生活,让儿童回归生活世界,保持并养成身体运动和活动的方式及习惯,也是在为整个人生发展奠基。通过让儿童回归身体、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本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通过真实的身体运动、活动、体验、游戏去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化、与社会、与自己互动,具身化地融入、沉浸在学习、生活和生存的现实环境和世界之中,以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智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便是儿童的成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