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华附小开展一系列致敬苏轼活动,学校里有关苏轼的展示随处可见。均宰飞 摄
清华附小六(4)班学生的苏轼研究报告。
《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VS李白》……初看这些研究课题,你或许会以为是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是你错了。这些课题报告的作者是一群小学生。
昨天,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篇题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文章源于清华附小六(4)班公众号。文章写到,“利用假期时间,我们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本次班级共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3份,研究主题各有不同。”在其中一份报告中,学生们通过电脑程序,对苏轼的3458首诗词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子由”是苏轼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在《苏轼诗词全集》中共出现229次,“足可见苏轼与弟弟子由之间的手足情深。”另外,“归来”一词共出现157次,“归去”则出现92次。学生随即展开思考,这样用词的原因是因为他总是到处云游吗?通过进一步分析诗词创作的年代,结合苏轼被贬谪的经历,学生发现,“苏轼一生三次被谪,每次被谪结束之后,苏轼诗中‘归来’出现的次数就会有所增加。”
看着文章里分享的5篇质量不低的研究论文,很多成年人感到惊诧。小学生做苏轼研究?是不是清华附小摆噱头、搞炒作?这些研究成果真的出自十来岁的孩子之手,还是由父母、老师捉刀代笔?基础教育是不是跑偏了……网上的质疑、赞扬、反思出乎学校师生意料。师生家长平时用来内部互通的班级公众号少有外人关注,怎么一下子点击量破了百万?清华附小的老师们也有点懵了。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清华附小,向学校的老师们当面求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