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熊孩子”这个词频频见诸媒体。新闻里的孩子们张牙舞爪吵吵嚷嚷,不懂礼数不守规矩缺乏教养,似乎一下从祖国的花朵变成了人嫌狗不待见的熊孩子,有在商场里按电梯的紧急制动按钮的,有在高速隧道喝酒开Party的,有玩手游刷掉父母辛苦赚的血汗钱的,有在各种公共场合跑来跑去大吵大闹的,有在展馆撒欢破坏展品的,还有校园霸凌的。近日,在高铁上,因为几个孩子在车厢里吵闹,有位男士无法接受,提醒孩子的家长管一管。孩子的家长不但不管自家孩子,反倒嫌提醒者多事,还把提醒者的眼睛打出了血。舆论场顿时热闹了起来,伴随而来是激烈的争议,既有“孩子还小,你跟他置什么气”这样的开脱,又有“真是丢脸,这孩子真欠揍”这样的痛斥,更多的则是“熊孩子背后是熊家长”这样的归因。
一个人的性格与其家庭氛围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讲,把“熊孩子”归因于“熊家长”,不无道理。家风影响家教,家教塑造性格。《红楼梦》中贾母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给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反观“熊孩子”的家长,要么是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就算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扯破嗓子喊叫,也一样会夸“你真棒,将来准是歌唱家”;要么则是自己心理尚且不成熟,自己还是个“宝宝”,常常“心里苦”“要抱抱”,对于孩子的管教自然也就无从说起。
有网友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也有媒体建议不妨开办“父母班”,让通过学习并且考核合格的父母“持证上岗”。虽说这样的建议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恐怕困难重重:专家们的育儿理念尚且难以达成一致,谁有资格授课?家长们有没有时间和意愿参与进来,这样的考核最后会不会出现自说自话的尴尬场面?对于屡屡无法通过考核的家长,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谨慎而复杂的论证。
再看看学校教育。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与智育和体育相比,德育缺乏相应的量化指标。既不能用一天扶了几个老奶奶过马路作为考核内容,也不能比看谁拾金不昧的数额大、次数多。在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下,学校对德育的缺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似乎就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于是在有些学校,即便出现了校园霸凌,最终也只不过以简单的批评教育草草了事。在只看重成绩不注重品德的背景下,德育在某些学校也就真的成了在思想品德课上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背诵并默写”。
在“熊孩子”的养成上,学校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