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8点半左右,河南濮阳一小学发生一起学生踩踏事故。事故造成一名学生因抢救无效死亡,多名学生受伤,再次敲响学生安全教育的警钟。学生的安全和安全教育历来是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通常以“一定不要”等禁令式的口头说教为主,一味地让孩子远离可能存在的危险。如此做法真的对吗?教育界人士指出,儿童安全教育应该侧重于培养孩子对危险的判断能力,以及发生危险时的应对能力,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家庭教育以“口头禁令”为主
市民覃女士的儿子就读小学一年级,说到对儿子的安全教育,她表示平时多是以口头教育孩子要注意人身安全。最常见的就是叫儿子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等,通过告诉儿子一些坏人的作案手段、以及这些事情的后果,让儿子提高对陌生人的警惕。
若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有关于小孩子的交通、居家、出游安全等方面的事例,覃女士也会与儿子分享并讲解事件存在的危险因素,告诉儿子如何远离危险。不过,覃女士坦言,这样的说教方式并不十分奏效。“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小孩因为燃放小鞭炮,最后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的新闻时,也会立即告诉自己儿子燃放鞭炮的危险性,但是这对他一点震慑力都没有,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依然很起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普遍十分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但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通常如覃女士相似,主要以“不能”“不要”“不可以”等形式,从言语上禁止孩子接触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家长陈女士则认为,儿童的安全意识是在日常的教育中逐渐积累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应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学会判断安全与否、危险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