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孩子好像都很聪明,都很优秀,其实那只是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的一种幻觉。如果在国际视野下,“平庸”似乎是许多中国孩子的标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无权利意识。自孩子想独立做事起,权利就被剥夺了,从吃饭到穿衣,从玩耍到兴趣班,统统没有决断权。从未行使过权利,也就没有权利意识,自然也没有责任意识。
情商低下。不懂得换位思考,不顾及他人感受,说的话做的事不合常理不得体。被溺爱放大了“自我”,被包办的生活学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后劲乏力。考试成了人生的全部,升学成了终极目标。抱负、理想、情怀,在当今社会、学校和家庭不仅稀缺,而且陌生。
没有格局。日复一日的考试、分数、排名,难免让人变得势利、格局狭窄。没有了修身齐家的自觉,更没有了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兴趣枯竭。被升学绑架,一旦获得可加分的证书,所谓兴趣活动迅即烟消云散。
暮气沉沉。为考试而活着的生活,压抑、忐忑、惨烈。有的孩子全然没有了年轻人的朝气和热情,不要说伸张正义、捍卫真理,就是撑起自己都难。
思想无力。没有观点,没有见解,没有幽默感,没有有力量的表达,习惯于人云亦云。
无趣乏味。人成了考试机器,只有分数,只求功名。功利、世故、物质、知识面关注面狭窄,没有了天真无邪、人情冷暖,没有了好奇心。
求知欲缺失。过度的应试,让孩子们成了学习的叛逆者,上大学后的放任就是证明。悲惨的结局是,“好学一族”成了世界上阅读量最少的人群。
思维求同。考试,与答案一致者胜出;评比,听话者当选。制度的设计与文化传统,让原本不安分的心不再有独立性、求异性和批判性。
那么如何使孩子改变“平庸”呢?其实可以很简单:按做人的要求来教育。懂了该怎样做人,孩子一定能教育好。
从一日三餐说起。要尊敬长辈,长辈没动筷,晚辈要等一等,这是起码的道理,想必谁都懂、谁都会。教育就这样简单。
问题是有的家长不按做人的要求出牌,不仅长辈没动筷让孩子先动筷,还要把最好的和孩子最喜欢吃的菜端到孩子面前,让孩子独享。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只有自己不再有别人。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是小事,但正因为这些小事的积累变成了大事。
孩子不听话的问题困扰家长。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是“主人”,大人是“仆人”。“主人”会听“仆人”的吗?主仆混乱,长幼颠倒,就是始于类似餐桌上的不规矩。
再看家庭成员的关系。孩子不论多么小,都享有与父母同样的权利。家庭成员之间要平等对待、彼此尊重。按此要求,孩子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做主,遇到事情共同商量。
很简单的道理,当父母前都懂,当了父母容易糊涂。只要孩子读书好,啥事父母都包办。帮助整理书包、文具不说,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父母说了算,进什么辅导班、双休日怎么安排容不得孩子插嘴。
有这样一个实验,三只老鼠,分别关在三个笼子里。第一只老鼠,踩一下开关就能得到一块肉,那么就会继续踩。第二只老鼠,踩开关就遭到电击,那么就会远离开关。第三只老鼠,踩开关,可能得到的是肉,也可能是电击,然后会怎样?当今的孩子,是不是像第三只老鼠?纠结,煎熬,不知所措。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沉迷于游戏?他们要逃离现实,要逃离父母给自己设置的笼子。
剥夺了选择还要让孩子学会选择,剥夺了自主还要让孩子学会自主,这就是教育的悖论。既要规划、设计、控制孩子生活、学习的全部和未来,又要让孩子有实现目标的坚持力和抵制诱惑的自制力,这就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做人的要求有很多,孩子教育的成功和失败,似乎很复杂,其实都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因。家庭教育不是背离生活另搞一套,不难发现,教育的方法和艺术首先来自对做人要求的遵循。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