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校和教师的关怀意识与教育智慧,对于促进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发展颇有裨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是精准化理念,要求将精准化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境儿童保障。”对留守儿童、城乡困境儿童等处境不利儿童群体进行精准帮扶,是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保障处境不利儿童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处境不利儿童包括以家庭贫困为主要特征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离异家庭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农村及少数民族区域的儿童等。精准识别处境不利儿童是对该群体进行精准帮扶的重要前提。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进行适度的教育补偿,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利处境儿童的生活境遇。
策略一,建立健全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分类保障制度。
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针对困境儿童生存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从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强化教育保障、落实监护责任、加强残疾儿童福利服务等五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迄今为止,北京、天津、浙江、山东、福建、湖北、内蒙古、江苏等省、市、自治区分别出台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这些先行地区对各类救助政策的衔接做了制度化落实,就此拉开了我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建设的序幕。
就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保障工作而言,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做好分类亦十分必要。对于家庭困难的残疾儿童和适龄健康孤儿,应积极推动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并给予教育资助;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儿童),在坚持“两为主”和“两纳入”政策的基础上,应逐步减少异地升学的限制条件,实现事实上的“同城同待遇”;对监护缺失、监护不力和不当的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应明确替代监护的责任主体和相应程序;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精准帮扶要到学校、到家庭、到个人。处境不利儿童弱势性消解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扶持政策要落到实处。
策略二,提升学校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关怀意识。
对儿童来说,学校是其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教师是极具影响力的重要他人。提升学校和教师的关怀意识与教育智慧,对于促进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发展颇有裨益。首先,应积极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为儿童提供持久性支援。通过了解不同类型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诉求,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设计出更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模式,以便更好地促进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变化。通过谈心或心理辅导,及时了解儿童在学校或家庭中所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对留守儿童与残障儿童,要与其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之外的理解与关爱。再其次,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处境不利儿童有机会参与到积极的同伴互动当中,增强自信心和交往能力。对于表现突出的处境不利儿童,可以从物质和精神各个层面给予表彰奖励,帮助其在组织和参与活动过程中弥补情感缺失,激发儿童的复原力,使处境不利儿童可以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策略三,为处境不利儿童的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处境不利儿童的监护人或其他临时监护人大都存在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家庭教育意识相对淡薄等问题,因而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十分必要。在指导内容上,可以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育责任意识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使其能够对儿童的学业进步、心理发展及社交能力等问题给予全面关注。在指导方式上,可以采取家校合作模式,鼓励家长与学校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探索家庭教育的互助方式。具体地说,第一,应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学校要保证处境不利儿童“一人一档案”,定期记录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处境不利儿童相关信息应与社区保持同步,及时更新。第二,社区和学校要积极引导监护人改变重养轻教的错误意识,鼓励其多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课业情况及行为表现,通过家校合作,学习教育方法,明确教育方向。第三,将家访落到实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走访处境不利儿童家庭,全面了解其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便于学校联合其他社会力量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援助,最大程度地协助处境不利家庭走出逆境和困局。(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