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华东师范大学获批7项,创历史新高,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项,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项,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与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各1项。获批项目的研究领域涉及数理、化学、生命、信息、医学等5个科学部。
项目名称负责人学院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马欣然生命科学学院水产动物免疫学杨嘉龙生命科学学院骨转移癌的应用基础研究李磊生命科学学院精密分子光谱闫明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子超快激光彭俊松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张立敏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视觉整合神经机制蒯曙光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背景介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12年开始设立,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
优青获得者个人简介:
马欣然,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6年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职华东师范大学。长期围绕脂肪和肝脏中脂质代谢调控分子,深入研究代谢组织脂质合成和消耗的平衡机制。创新性发现应激感应分子在肥胖和衰老过程中调控脂肪组织产热和能量代谢的作用和机制;鉴定并系统解析关键脂质调控分子在转录/表观遗传调控层面对脂质代谢稳态的维持机制,以及对肥胖和脂肪肝发生发展的影响。在Cell Metabolism, PNAS, Journal of Hepatology, Hepat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基金支持,入选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华东师范大学“紫江优秀青年学者”。
杨嘉龙,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2012-2016年在美国杜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职华东师范大学,任“紫江青年学者”,并入选201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研究领域为水生动物比较免疫学。近年来主要以水产养殖鱼类为对象,系统研究生命进化过程中,原始T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效应功能等免疫生物学过程及调控机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eLIFE、J Immunol、J Biol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研究结果对于阐明水产动物适应性免疫机理具有积极作用,也为揭示T细胞免疫的起源与演化提供科学证据。
李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硕士生导师。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至上海长征医院骨肿瘤外科继续博士后研究,2015年回华东师范大学任副研究员。曾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称号。
癌细胞的全身扩散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转移性癌细胞分布广、侵略性强,极大降低了肿瘤治疗的有效性。非泛素依赖的蛋白质降解是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本人近十余年来聚焦非泛素依赖的蛋白质降解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基础研究,在肿瘤转移尤其是骨转移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NAS,Nat Commun和Cell Death Differ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闫明,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马普量子光学所跟随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Theodore W. Hänsch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被德国马普协会授予Theodor Hänsch Fellowship,并被晋升为“优秀青年研究员”。曾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主要科研领域包括中红外分子指纹光谱、精密光谱测量、超快速相干拉曼光谱成像、光纤激光器与光频梳时频域控制技术等。具体成果包括:发展了分子指纹图谱新方法,突破了成谱速度与测量精度难以兼得的技术瓶颈,被Science Daily杂志以Precise molecular fingerprinting on the fly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实现了在微秒时间尺度以多普勒极限分辨率对分子红外特征谱线的精确测量;并解决了光学分子感应技术灵敏度低的难题,实现了量子极限水平超灵敏分子光谱,被Rev. Mod. Phys.评价为“先进的超灵敏光谱技术”。发展了红外飞秒光梳光源新技术,解决了宽带红外光源噪声抑制、时-频域精密控制等极具挑战性的国际难题,被Nat. Photonics引用评价为“实现了高效的非线性集成红外光源”。
彭俊松,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英国阿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6)。2016年入职华东师范大学。获得过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014)和2020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A类)。
研究方向为飞秒光纤激光物理与技术。第一次听到飞秒光纤激光器这个词的时候,当时感觉这个装置一定很庞大很复杂。然而去实验室发现几段头发丝粗细的光纤组合在一起时就可以产生飞秒激光时,便对这个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开发了新型测量技术,解决了飞秒激光器超快过程探测难题,揭示了飞秒激光器若干新型超快动力学特性及其物理机制。在Science Advance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Communications Physics、Physical Review Applied、Optics Letters等SCI期刊, 发表了四十余篇论文。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科学家首次捕捉到会‘呼吸’的激光”为题报道;实现了基于自相似子的无畸变啁啾脉冲放大技术, Nat. Photonics主编Rachel Won撰文详细介绍了这个工作,评价到“得益于线性啁啾,自相似子是啁啾放大系统的理想种子光”;解决了锁模如何建立这一激光领域基本的科学问题,被Communications Physics选为封面,被《自然•中国》选为编辑推荐;开发的场自相关技术被欧盟物理学会主席J. Dudley评价为拥有“A particular advantage”(Nature Reviews Physics 1, 675 (2019))。两项成果被Communications Physics选为纪念激光诞生60周年该杂志发表的精选论文。
张立敏,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2年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入职同济大学,任副研究员;2014年入职华东师范大学任副教授、2019年晋升为教授。
脑科学研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活体层次获取脑中化学信息,仍然存在巨大挑战!近年来围绕非电活性物质活体分析时选择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筛选或合成特异性探针,构筑功能化界面,发展了一系列脑中非电活性物质的电化学分析新方法,实现了生理条件下鼠脑微透析液到植入式鼠脑的高选择性在体实时分析。活体领域专家lowry教授评价“一种更为精确的测定鼠脑中pH的方法”。生理学杂志中的文章也特别指出发展的实时分析方法可作为一种前景方法和其他技术相结合阐明大脑通讯过程。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38篇,包含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Anal. Chem.等。应邀在神经科学类系列英文丛书《Compendium of In Vivo Monitoring in Real-Time Neuroscience》撰写一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2018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
蒯曙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蒯曙光博士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在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和飞利浦研究院从事人因工程研究。2015年蒯曙光博士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和认知科学学院,担任视觉空间认知和虚拟现实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入选紫江青年学者。
蒯曙光博士主要利用虚拟现实系统研究人类的知觉与行为特性。具体成果:在社会群组知觉研究中,借鉴物理学中的场论,提出社会交互场的理论假设,并构建数学模型定量化的描述人类对社会群组的知觉,研究成果在Nature Human Behavior上发表,并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交互能力的评价。在动态视觉整合的研究中,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序列,结合机器学习手段,分析大脑对动态信息整合的表征规则, 研究结果在领域知名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和Cerebral Cortex上发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