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涛,男,中共党员,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本科招生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9月进入华东化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无损检测专业学习,1993年7月毕业留校工作,2009年获得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曾获2012年、2016年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1年度学校“比翼双飞模范佳侣”,2010年度学校育英奖二等奖,1999-2001年度、2007-2009年年度学校先进工作者。
从华化到华理,从学生到教育工作者,他与母校结缘三十余年,“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滋养了他严谨踏实的工作风格,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培养了他敏锐善思的工作本领,三十年来始终坚持在本科招生工作一线,他与华理学子的夏天之约,一约即是三十年。
三十年时光荏苒,青丝换白发,与华化青春作伴,同母校共同成长,半生工作生涯在华理,半生岁月荣光在华理,母校与我,在时光的雕刻中,影影重叠,难分你我。
从简陋的校舍到今天的多校区办学,从单科性的化工学院到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我曾见过她肩负使命的拼搏,见过她沉潜变革的努力,见过她尊师爱生的博爱。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七秩薪火相传,她依旧风华正茂,我愿与之共赴美好前程。
温暖起航:我与老师之二三事
1990年的金秋九月,我怀着无限的憧憬来到了大上海,来到了华东化工学院,刚经历完高考的我对大学生活懵懵懂懂。班导师施澄宇老师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我的陌生感,虽然他只带了我们一年,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他对我们的关心。施老师和我们一起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晚上得空的时候,他经常来我们宿舍,走一走,聊一聊,了解我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在学习方法上,他帮助我们顺利完成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过渡,自此开启了我在无损检测专业充实的大学生活。
在课程学习上,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王彩凤老师,她是我们的《高等数学》任课教师。这门课程难度大,高中的知识积累难以一下子跟上课程学习要求,衔接内容大学课本中也不一定有。王老师就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帮我们做衔接课程的学习铺垫,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我们完成作业的情况,逐个找我们聊天,了解我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现状和课程问题,给我们答疑解惑。王老师对教学的认真用心,对学生的和风细雨,对知识的了然于胸,令我敬佩,更令我感动,至今难忘。
缘分最长的是刘晴岩老师。刘老师是当时机械工程系的教师,给我们上《压力容器制造》课,带我们做磁粉探伤等实验,让我充分感受到专业学习的魅力。无损检测的方法有多种,如:X射线、超声波、磁粉、渗透、涡流等,应用于压力容器、钢板、气瓶等焊缝检测中。刘老师年长我们几岁,话题相近,很容易和我们打成一片。学习之余,刘老师经常与我们谈天说地,亦师亦友。后来我留校工作,与刘老师能够经常相见,倍感亲切。
1993年7月,我顺利毕业,当时国家仍实行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我可以回到生源地,也可以留在上海,因为父亲是上海人,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留沪工作了。摆在我面前的是3个方向,一是做招生管理工作,二是在无损检测教研室做实验员,三是在浦东的某企业工作。我们的辅导员邓阳春老师建议我优先考虑留校做管理工作,不合适以后可以再转方向。从此,我在本科招生工作岗位上一直做到了今天。
毕业20年时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
行之弥坚:招生工作三十年
随着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本科招生工作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越来越“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氛围中,招生工作也随之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手段,紧跟国家政策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学生时代,我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我印象最深的是学习Basic语言,课程要求不高,只要我们编写个简单的程序,能够做出一个简单的画面,就算考试及格。开始工作后,工作所用设备就是一台286电脑,CPU非常小,硬盘也不大,移动存储介质用的是软盘,分为3寸盘、5寸盘,存储空间不足2M,使用的DOS系统和WPS软件一般用作文字录入和信息输入。文字录入内容包括领导讲话稿和工作总结,信息输入用的是dbase数据库,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生源地、户口类别等,信息量不多,当时的招生人数也很少,一年大约1500名左右。在现场录取时期,我们没有独立机房。随着招生录取方式的不断改革,现场网上录取和远程网上录取不断推广,我们曾建立临时局域网,借用学校高等技术学院(后更名为城市管理学院)的机房开展录取工作。2005年,我们搬到了研究生楼顶楼,开始建设自己的机房。
考生录取工作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特色。从恢复高考到2003年之前,我们采用的是现场录取方式。录取工作临近时,我们会请各学院推荐优秀教师共同参与招生工作。我们首先对老师们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是录取流程、招生规则等,再出具介绍信,将老师们分配到各个省份。按省份录取人数匹配参与现场录取的老师人数,每个省份至少安排2位教师,对于招生计划较多的省份,适当增加老师。老师们将在各省省招办统一安排下开展工作。考生在学校现场填写志愿,然后按照“镇(乡)-县-地区-省”的顺序,将志愿表和档案层层提交和汇总到省招办。招生老师根据招生计划、考生志愿、考生分数开展录取工作,在第一志愿考生中按分数高低录取,投档人数为招生计划数的120%。第一志愿没有招满,再顺延到第二志愿,以此类推。现在看来,现场录取是以纸介质档案信息流转为基础、人力密集型的招生管理模式,大量工作都需要人力完成,尤其是基础的数据资料档案处理。
1996年,广西率先开展网上录取改革探索,1997年天津跟进。1998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协助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成功完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的探索试点工作,2001年基本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场网上录取和远程网上录取。尽管实现了网上远程录取模式,为了防止出现网络问题,我们还是需要派老师前往各省同步开展工作,所以在过渡时期,远程网上录取和现场录取同时开展,确保录取工作万无一失。2003年,远程网上录取模式就比较成熟了。远程网上录取,实现了录取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电子化信息流转为基础、技术密集型的招生管理模式。我们的录取机房是当时在学校网络中心的黄建华老师和计算机系顾春华老师帮忙建起来的。
在招生录取方式成功改革的基础上,国家越来越关注招生制度、招生模式的变革,从“传统志愿”到“平行志愿”,从120%的投档比例到一比一投档,从“文理分科”到“3+3选考模式”“3+1+2选考模式”的高考综合改革,越来越关注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文理交融,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自2014年9月,国务院推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渐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于我们具体的工作而言,要严格树立政策意识,时时关注各省份招生政策的变化,仔细辨别新旧不同,才能做好答疑、录取工作。招生工作三十年来,很骄傲地说,我们从未出现过录取错漏,一批批新生经我们手顺利抵达华理校园。
与江苏省宜兴市第一中学签约优质生源基地授牌并送喜报
矢志不渝:喃喃几语传新人
“择一事,终一生”,在岁月有意无意的流逝中成为了我工作生涯的生动注脚。人在时空多源变量下,有时会显得很渺小,但在招生工作这一稳定因素中,我深刻感受自己的人生价值。总结起来,有三点工作心得可以和年轻一辈招生工作管理人员分享。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细致入微。
对国家招生改革方向、政策文件要多读多学习,对学校招生规则、工作程序要了然于心。比如,我们在制定《招生简章》时,不仅要学习今年的上位文,还要仔细对照往年和今年政策差别,文本初步形成后,我们会向一线教师、学生征求意见,看看他们对文件的理解与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然后提交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委员会审核,最后报送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审核,确保无误之后才能向社会公布。
二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招生工作一边面向学校,另一边面向社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00后”新生进入校园,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独生家庭而言,孩子高考填报志愿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家长会非常认真地研究招生政策,向我们咨询非常专业的问题。那么,我们不仅要充分理解家长焦虑的心情,还要尽可能地耐心、专业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特色与优势,表现学校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
三是深入开展学习交流,积极拓展工作思路。
招生工作是一项“开放式”工作,校内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校外接受群众、社会的监督,因此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多听意见。另一方面要借助会议、调研等机会,多与兄弟院校开展交流,共同探讨招生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与方法,取长补短,拓展思路,不断创新招生方式方法。
参加2019年上海市教育博览会
从青涩年华的“愣头青”,到年过半百的“老华理人”,看着一代代华理学子的顺利入学,我倍感欣慰。这份事业从未让我觉得后悔,更值得我用一生去坚守、去奋斗。
七十载风雨兼程,华理辗转华夏,遍撒硕果,培养无数人才;七十载奋发图强,华理励精图治,厚德载物,美誉享满天下。感恩母校的培养,祝愿华理在新的征程路上越来越好!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