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电力学校:智能管理数据共享 打造三全智慧校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保持学校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开展,单纯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网络的方便高效快捷,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进入校园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因此临沂电力学校全力打造智慧校园。
一、问题呈现
临沂电力学校遵循“资源整合、应用驱动、服务导向、统筹规划”的思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实施“三二三”建设计划。实施“三全”建设计划,即全覆盖、全应用、全方位建设;实施“二个平台”建设计划,即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智慧教学服务平台;实施“三大行动”,即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和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行动。
二、场景建设与举措机制
(一)“软硬融通”夯实信息化校园基础支撑
1.智慧系统“全覆盖”。升级网络硬件与安全配置,构建高速率、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的新一代网络,搭建校园网 IPv6+IPv4 双栈全覆盖。建成支持Zigbee、RFID、蓝牙等多种物联网协议的传感网络和万兆进校园千兆到楼宇的硬件系统。完成校园网整体性能升级,布局5G通信网络,满足信息化教学、智慧化管理、便捷式服务和校园信息安全体系等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提速增智,高速无线Wi-Fi校园全覆盖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打造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的智慧校园生态体系的支撑系统,提升智慧校园“硬实力”。
2.智慧教学“全应用”。以校园网为支撑,以教学设施智能化为目标,完善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阅览室、校园电视台,建成多功能智慧教室、信息化技能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优化远程环境监控、远程设备管理、远程直播管理以及教室预约管理等流程,服务师生课堂互动教学。满足在线教学、资源共享、智能管理等基础需求。综合运用智能技术,配套智能化设备、软件系统模块,围绕教、学、管三个维度,促进教学环境“智能化”,提高信息服务效能,全面构建支持泛在化学习的智慧校园环境。
3.智慧建设“全方位”。建成安全、可靠、易管理的数据共享服务支撑中心和集信息标准制定、数据收发存储及教师、学生、家长、校友、企业数据共享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主动推送热点高频内容,并实现消息统一推送,促进工作推进机制的形成,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全面建成“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实现各业务系统统一认证、数据共享,线上流程和线下业务办理深度融合。做到“网上办、掌上办、现场办”,实现“零跑路”和“跑一次”。
智慧校园架构图
(二)“智能协同”构建校园大数据中心
1.构建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建设智慧校园管理平台,集成智慧教学、智慧图书馆、智慧财务、智慧后勤以及智能化安防等服务系统,细化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和途径,打造学校治理精准管理和服务模式。集成校园大数据中心,通过对各个云服务源头实时采集,形成汇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量数据仓库。对标治理,同步共享,打通其他层级,实现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为学校发展决策、诊断改进运行提供数据依据,为数据驱动打下坚实基础。
2.构建智慧教学服务平台。引入人工智能服务模式,将智慧教学系统、在线考试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评价系统、资源库平台进行整合,充分实现教学、考试、管理、评价、资源的无缝对接,搭建丰富完善的智慧教学服务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三)“三大行动”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1.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行动”,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运用氛围。将信息化教学应用考核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以日常教学检查为抓手,以信息化课堂教学为推手,拓展教学时空,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运用氛围。校内定期举办信息化应用专题培训,选派教师参加相关项目培训,拓宽信息化视野。完善校内信息化教学比赛机制,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在高对抗的竞争环境下与高水平教师的切磋中提升水平。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学校彭朋教师在2021年、2022年先后两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
2.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建立可操作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开展学生全覆盖的信息素养测评,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加强课内外一体化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以及信息意识培养,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入开展信息化竞赛、创意发明等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通过信息素养培育,评价优秀的学生达到了30%,良好比例达到了80%以上。
3.实施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行动”,打造教育信息化专家队伍。持续开展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培养一批在信息技术应用与融合创新方面能起示范辐射作用的骨干教师和领军人才。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专家人才库”,打造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经验足的教育信息化专家队伍,发挥专家人才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基础建设、管理执行和咨询指导等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学校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的专业支持服务体系。
三、改革突破与实践成效
(一)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改变了传统学习模式。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专业学习模式。分类立项建设各类专业教学资源,建成了一批由教学微课视频、虚拟仿真案例和新型教材等构成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省级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完成率达100,开发在线网络课程3门,从技术层面逐渐打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满足学校、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类人员的在线学习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多方共享。
(二)建设优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了教学模式改革。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现有学习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将教学资源库、移动学习平台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融合,拓展师生数据共享范围,推动课堂革命。提供“一人一空间、人人有特色”网络服务,实现基于数据的多维、动态、全面、智能的智慧管理,及时反馈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通过学习资源的知识图谱分析、成果导向的智能统计、学习过程数据的共享挖掘,提供综合数据分析、智慧推送、个性化订制等服务,提升教学效率。
(三)建设各类教学评价系统,实现了智能评价管理。构建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系统,通过系统反馈与大数据采集、智能分析“教”与“学”状态数据,引导师生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搭建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实施“过程采集”“实时采集”和“全覆盖采集”,实时掌握学习状况,监控教学质量,准确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程,使教学更科学、更精准。利用大数据集成评价方式,实现多维度、全过程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准确。
(四)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拓展了技能培训渠道。建设学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依托桌面VR交互设备,增强现实AR显示系统、双板教学系统、集中式设备管理系统等硬件设备,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模拟仿真实训软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案例模仿出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和动作要求,打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虚拟化、“教、学、做”为一体的沉浸式互动实训室。建成了火电厂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火电厂集控运行、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等专业仿真实训软件和省级特色虚拟仿真实训室1个。
四、实践反思与推广建议
1.加大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2.促进师生双向的运用,最关键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应用,学生能通过高速共享的网络资源参与,从收集多种信息中评价,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这需要师生能不断地掌握各种技术,教师还能开发出属于学生的资源,需进一步的进行学习和培训。
五、技术支撑路径
1、环境感知与物联网
目前传递物联网信息的主要平台依旧是网络,但物联网为网络终端增加了一些信息感知与处理功能。感知技术一般包括激光扫描、红外感应与视频监控。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到终端的网络所不同的是,物联网可以有效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定位、结合识别、管理、监控功能为一体,充分体现智慧校园特有的“智能化”优势。
2、云平台对教育资源的组织与整合
通过将教育教学资源与云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难度大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更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以往的数字校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初步整合与静态组织,往往会受到平台限制作用的影响,资源整合更多的表现为物理储存,但资源本身对逻辑上的关联性的体现较为缺乏。
3、移动互联与应用
移动互联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主要包括自组织网、5G、Wifi等接入技术,而移动互联可以有效突破高校校园中网络接入时受到的有线网络的限制。充分体现了智慧校园的“开放化”特征。同时,无线网络支撑下的智慧校园移动互联环境具有自身的优势,其特点主要扩展、融合、高速、规模。与传统网络所不同的是,移动网络的接入终端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必然,是一场革命,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随着各个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日益重视,学校信息化程度会越来越完善,将会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