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历史实践中找寻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之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大会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一环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而乡村教育振兴要依靠乡村教师,乡村教师是促进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更加公平优质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20年9月,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等六部门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些重要决策和部署说明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意义。曹彦杰教授所著的《师范与乡村:中国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1919-1949)》(以下简称“师范”,中国社会出版社,2020年版),对乡村教师教育问题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对今天改进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首先,“师范”这本书的问题意识很强。全书围绕“20世纪30年代,师范何以下乡又如何形成乡村师范教育运动”这一问题展开。本书首先从20世纪20年代乡村危机谈起,作者以乡村社会为考察对象,从社会史的角度着眼于乡村社会的微观背景,试图挖掘乡村危机的局部因素,探讨乡村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区别于以往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背景。
一是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脱离问题。新式学校在乡村推进时遇阻,研究发现,学校本位的新教育与乡村普及教育相背离,不能适应乡村重建的需要,这既与乡土中国和传统教育(即私塾教育)的强势有关,也与新教育照搬西方教育理论和措施有关。因此,“乡村化”改造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乡村的具体实际,实行平民化、生产化、乡土化教育。
二是师范教育和乡村教育的背离问题。近代师范教育制度形成于欧洲,清末教育改革中,师范学校作为近代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引入中国。由于最初开办的师范学校大多设立于城镇区域,从师资、课程、教学到就业等都明显带有城市化特质,即便是生源来自乡村的师范生也不愿到乡村服务。然而,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还基本属于乡村社会,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九成有余。1920年代,随着乡村社会的危机和乡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已有师范教育不能为广袤乡村社会提供数量充足和有乡村教育情怀的师资,乡村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师资危机,引发了各界对师范教育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批评。对农村进行教师教育改造,需要通过办理乡村教师学校,实现教师教育的脱胎换骨。但由于农村教育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引导,导致有条件的人把孩子送进城里读书,而农村教育落后城市师范毕业的师范生又不愿意到乡村任教,就更加剧了师资力量的匮乏,造成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就是“师范下乡”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化的乡村师范培养机制培养不出能够促进乡村建设的人才。
之后,作者探讨了乡村师范教育的三种培养模式及发生机制。师范下乡运动主要由知识分子、国民政府和共产党三种主要政治力量主导,作者从此三种维度对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乡村师范学校始于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由阎锡山筹办。尽管仍在城市办学,但其定位已是一所“为乡村社会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其探索尝试为后来的各类乡村师范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办学经验。进而,先进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到,以“改造乡村社会”为己任的乡村教师队伍,在农村地区筹办乡村师范,更有利于培养农村真正需要的乡村教师队伍。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乡村师范教育的国家化和制度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政权。而中共招收贫苦子弟接受乡村师范教育,目的是培养为革命服务的乡村教员。这三股主要社会力量的艰辛探索,最终汇聚成了上世纪30年代的乡村教师教育运动之大势。作者通过问题探究和创新解读,在梳理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史的同时,对本书提出的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了解答。
第三,“师范”一书新史料的挖掘和运用,如地方志、校刊、日记等。已有官方文献资料很难满足底层视角和跨学科研究的需要,必须挖掘新的史料。本研究通过挖掘以前尚未使用的大量地方志资料以及丰富的日记、回忆录、文集、校刊和图像等新史料,如袁玉冰的《袁玉冰日记》、俞子夷的《一位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刘百川的《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等,展示了民国乡村师范生和乡村教师生活的丰富面貌。同时,对已有资料也尽力用新的视角进行了重新解读。
最后,“师范”这本书运用的跨学科的思想方法。作者运用多学科的思想方法,如社会史、新文化史、政治史等,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克服了以往研究者“就教育论教育”的局限。教育从来都不是独立的,也不可能独立,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然,教育也会反过来影响到这些因素。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努力把研究的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努力在教育学的视野之外,探究影响乡村师范学校办学的社会因素。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言,以乡村师范学校为窗口,关注乡村师范教育史与政治史、社会史的关联,窥探国家权力、教育机构、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等多方互动、权力斗争与利益纠葛,系统总结乡村师范教育的历史经验以及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展现过去教育历史研究中被忽视的细节,揭示教育的社会历史图景,探讨教育在政治与社会史视野下的“教育背后的历史”。
总之,对于1919-1949年乡村师范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师范”一书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师范为何下乡”这一历史问题进行了较好的回答,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作者对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经验的系统总结,对于培养一支志在振兴乡村教育的新时期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历史镜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