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巡礼——资源勘查工程
01专业名片
专业名称:资源勘查工程
专业代码:081403
修业年限:4年
学位授予门类:工学
专业设立时间:1957年
所在学院:地质与环境学院
专业实力: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专业
*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
*陕西省特色专业
02专业介绍
专业源自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采矿冶金科,1957年在西北工学院采矿系设立“矿产地质勘探”专业,随后调整到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组建了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前身),专业改为“煤田地质与勘探”。1993年调整为“地质矿产勘查”专业,2006改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悠久的历史奠定了专业人特有的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文化与传承。
2008年入选陕西省特色专业,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03专业沿革
04专业培养层次
专业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博、硕士点学科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陕西省优势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而发展,已建成本、硕、博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系统的学位授予权。
05专业培养理念与模式
专业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和“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正确,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职业能力,能够在煤炭、地矿、能源地质勘探开发等领域从事矿产资源调查、勘查、设计、开发、管理与地质保障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具有一定创新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按行业需求、按学生意愿”多方向个性化培养,构建了“通识通修+地质基础+专业方向+交叉选修”模块化课程体系,本科生导师制进行研究生化培养。
专业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经过65年的办学积淀,形成了鲜明的煤炭地质特色。
06师资队伍
专业形成了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及优秀青年博士组成的师资队伍,2019年获得西安科技大学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专业共有教师38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实验人员4人,90.5%具有博士学位;教授9人、副教授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校师德先进个人2人、校优秀共产党员4人,教学新秀2人,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学者1人,全国讲课比赛获奖4人次。全体教师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形成了一支师资队伍人员充足、梯队层次和学缘分布科学合理、教学水平过硬、创新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此外通过校企联合吸引了大批企业专家与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兼职实践教学队伍,在实训基地、培训中心、教学课堂直接参与实验教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教授
王双明,陕西岐山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7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1983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煤田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田地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长,西安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院长。致力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地质勘查与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30多年,在找煤、勘探、采煤保水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地质成果。
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侯恩科教授
侯恩科,男,1963年1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带头人、煤炭地质理论与方法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协会煤田地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矿井水害防治、地学信息技术及其地质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油气专项二级子课题1项、陕西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2项及企业科研项目多项。出版教材、专著6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和三等奖3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及“陕西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和“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陕西省教学名师夏玉成教授
夏玉成,男,1957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
主要从事煤田地质、构造地质、计算机地质及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煤炭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在“中国构造控煤机理研究”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提出了“构造控灾”理论框架及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体系。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陕西省煤炭工业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教学新秀樊婷婷副教授
樊婷婷副教授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地质学基础”、“岩石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注重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2013年指导本科生荣获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陕西省二等奖,西安科技大学“挑战杯”大学生竞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015年获校级首届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陕西省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2017年获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二等奖,校级“教学新秀奖”。2019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参与多项教改项目,编写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
教学新秀魏少妮副教授
魏少妮博士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地球化学》、专业课《矿床地质学》主讲教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填图实习”骨干带队教师。多次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在长期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2017年荣获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二等奖,西安科技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奖二等奖。2018年荣获西安科技大学“教学新秀”,西安科技大学“精英人才”。主持参与多项教改项目,出版教材1部,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2篇。
07精品课程及部分获奖
08人才培养思路
专业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搭建多级、多类学科竞赛平台,校企协同,通过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逐层培养,达到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学习过程。
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名,近三年绝大多数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63人次、省级奖项23人次、校级奖项52人次。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8.55%,考研率36.71%。毕业生就业面广,声誉好,多就业于中煤科工集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中铁各局集团等企事业和科研单位以及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局等政府部门。近年来大量学生保送或考至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09教学科研
专业教学实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模式,紧跟新时代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将“互联网+”、“地质+”、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专业拥有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地质与环境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博物馆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基础地质实验室、专业实训实验室、创新训练实验室三类共计26个实验室,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共计3000余台(件)。同时还有7个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与校外协调构建了22个生产、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等校外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了四层次(地质认知、地质技能、地质能力、综合创新)、四模块(实验、实习、生产实践、创新创业)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主持教改项目9项,省部级等教学成果奖项8人次,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事业委托项目110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6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门,出版教材和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142篇,专利46项,软件著作权3项,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会议70人次以上。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