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开始,就不可避免遇到孩子间的摩擦,甚至霸凌,暴力。
毋容讳言,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欺凌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不会因为是哪种社会制度,哪种教育体系而有所不同,或者不存在。人是复杂的社会群体,在一个群体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社会现象,如部队中老兵欺负新兵,地痞无赖欺压乡邻一样。只是孩子是一个特殊群体,对这种处理与承受能力都非常有限,同时,也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非常容易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性格与心理健康造成直接影响,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这种现象历来都备受各个国家的关注与重视。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日前刚刚发文,专项整治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现象,就是这个原因与背景。
首先,我想强调家长们需要有两个积极的心态。
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群居动物,相互之间的欺凌如果不可避免的话,我们就不得不从小培养孩子应对和处理这种事情的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而不能是“玻璃心”。当此类事情发生时,家长心态首先要好,在做好孩子疏导工作的同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种现象:虽然别人是错误的,但是未来也不可避免,也很正常,我们需要学会的是面对、解决,甚至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斗争。家长的好心态会传导给孩子好心态,也就把负面情绪降到了最低。家长焦虑紧张,也必然让孩子焦虑紧张,因此,聪明的家长,需要聪明的处理方式,并借此让它成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这个社会本就是复杂的,你如何保证孩子未来不会遇到欺负他的人,欺负他的同事?如果现在不开始锻炼有一颗强大的心,一味保护,难道他进入社会后自然就会有处理与应变能力了吗?从这个维度讲,除非特殊紧急,家长坚决不能直接介入孩子之间纷争的解决。
第二,对于孩子所受到的“欺负”,家长需要理性分析,不宜过度放大。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孩子的养育要求越来越高,还出现了一批专职母亲。加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孩子过度关注,如养濒危动物一样养育我们的孩子,孩子一点点的事情,都会引起家长的强烈反应,反弹,比如对同学之间正常纠纷摩擦的过度反应。本来是一般性的摩擦,纠纷,一旦家长反应过度,负面心态就很容易影响到孩子,把霸凌、欺凌“坐实”,产生实实在在的心理影响,甚至长远影响。
过度的反应,也往往会放大到对老师与学校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吹毛求疵,经常提出一些个性化,甚至神经质的要求。而这些苛责,有表面的合理性,但并没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让学校与老师苦不堪言,把学校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问题更为复杂化。
下面我说一些这方面的具体建议:
1、及时发现。注意孩子情绪变化,尤其是边缘同学的父母。什么是边缘人群?一般来说就是少数人群。比如刚刚转入一个新学校、新地方的同学,比如有残疾的同学,在一些多数人学习不好的学校,学习好的同学也容易成为边缘人群。
2、做及时准确的定性判断。首先需要在我前面说的心态下,找老师了解情况,结合孩子的反应,对孩子的纠纷有一个正确的定性判断,这是处理的前提。
3、积极做好孩子的疏解工作,协助处理,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心理支撑,但绝不应该是不加区别的袒护。疏解的目的是以积极心态面对,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积极与孩子沟通商量对策。但想提醒的是,这个过程中,给孩子提供支撑,不是不加区别的护短。
4、在确认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性质不同,采取坚决的反击手段。
以各种方式联系对方父母,以正式手段表达不满与要求,并要求父母与“熊孩子”当面公开认错;在“熊孩子”父母不知错,不认错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校协助,但其实学校能作为的比较有限),建议可以通过必要途径向“熊孩子”父母单位施加压力,也可以通过舆论向“熊孩子”父母施加压力,如果涉嫌违法,直接启动司法手段,给予坚决回击,达到不敢有下一次的效果。
这里提醒一个事情。在一味强调没有原则的赏识、尊重下,不知错的“熊父母”越来越多,面对这些父母,学校实际上既没有手段,也没有权力处理。只要父母不配合,对孩子的惩戒又几乎都是禁止的,导致学校最后实际上无计可施,哪怕是道歉这种最基本和简单的事情,也很难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不宜把矛盾转移到学校身上,把学校推向对立面,只会把事情复杂化,而不是解决问题。如果需要,父母有能力,完全可以采取“其他非常规手段”向“熊孩子”父母的单位施加压力,造成社会舆论压力,迫使其认错,受到惩罚。
当然,如果错在自己的孩子,积极认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个契机,与孩子仔细沟通,多做自我检讨,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对于一些爱袒护孩子的父母,“熊孩子”的父母,这种事情发生,实际上是最好,也是你最后的教育机会,如果一味袒护,你可能现在占了便宜,但吃亏的是孩子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