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孩子们为什么病了?
文 / 陈志文
2024-04-09
一方面,过度呵护,让孩子们失去了经历风雨的机会,也失去了基本抵抗力,另一方面,对学习的过度苛责,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分裂的环境里。

  钟南山为什么反对戴口罩?过度保护让我们失去基本的抵抗力

  年前,衣原体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流行时,钟南山院士公开呼吁:不宜长期佩戴口罩,会造成相应抵抗力下降。换句话说,疫情期间形成的戴口罩的习惯产生了副作用,过度保护在防范病毒细菌等袭扰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经历这种袭扰“淬炼”的机会,全面降低了抵抗力。

  钟南山院士的呼吁,让我想起了青少年的心病。

  202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布的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情绪检出率高达24.6%。

  这一数据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国家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2023年,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等十七部门联合发文,就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出了系列措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日前,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也再次强调了这一工作。

  虽然抑郁情绪并不等同于抑郁症,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一数据其实反映的是前些年的调查样本,三年疫情可能在加速这一问题。我周围“休学”的孩子越来越多,的确呈现明显上升势头。

  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很复杂,但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过度保护让孩子们失去了经历风雨的机会,失去了基本的抵抗力,在人生的挑战与不如意面前,不堪一击。和钟院士说的类似:过度保护,让我们失去了基本的抵抗力。

  多年前一个著名儿科医生跟我说过类似的故事,目前儿童有两个顽疾,一个是肠胃病,一个是顽固性皮肤病。第一个原因是菌群失调,现在孩子肠道菌群比过去少了大约1/3,原因无非就是太干净了。第二个原因和第一个类似,洗的太多了,皮肤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倍加呵护,宠溺的养育方式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虚假的生活环境。

  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在2015年才画上句号。这一代人多数是在被迫的独生子女的环境下成长的,即非常“6+1”: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这种不完全正常的家庭结构与环境,叠加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即“对子女的重视是全世界很难想象的”,最后导致“唯我独尊”的客观环境的形成。对于多数人,孩子是第一位的,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

  于是,多数孩子一出生,就是整个家族呵护的宝贝。

  同时,我们又赶上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资源与条件去呵护孩子。这个过程中,还叠加了父母的补偿心理:多数父母是在并不富裕的时代长大的一代,多多少少是受过苦的,他们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不希望孩子受自己曾经的苦,伤害和委屈……

  于是,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过度关注下,在倍加呵护的环境中长大。即便是农村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心头肉”,资源条件虽有区别,但在关爱程度上并不会有太大差别。

  比显性的呵护更值得重视是对孩子的“心理宠溺”。

  我们的一些教育理念也是存在问题的,西方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被广泛引进,但遗憾的是,在这个引进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存在片面理解的问题,比如没有原则地强调对孩子的尊重,过度强调所谓的天性、个性,动辄就强调和孩子做朋友,忘记了对基本规则的遵守与敬畏,更没有了必要的批评,“惩戒”这个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一度变成了落后观念的代名词,甚至在学校教育一度消失。

  一些家长在这种片面理念的误导下,更担心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开启了对孩子全面的“心理宠溺”:及时到位,甚至没有原则的理解、体谅、尊重……

  这些忘记前提与原则的理念也蔓延到了整个教育和社会。

  在学校里,老师几乎不敢、不能批评学生,只能和风细雨,哪怕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否则就是“体罚与变相体罚”。前些年国家不得不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老师可以惩戒学生,但在实践上,很容易再次陷入“体罚与变相体罚”的陷阱,在家长的缠访下,形同虚设。学习本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成绩好坏也是一个很敏感和忌讳的话题,甚至公布成绩也因为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被禁止。

  总之,在学校里,孩子还是宝贝,即便有错,也不能批评,只能体谅、理解、尊重。孩子很难遇到各种“挫折”和“否定”,更不要说惩戒。

  社会上也一样,在全方位“保护”孩子。

  下雪了,学校停课,下雨了,学校要停课,刮风了,学校也要停课,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经历风雨的机会。

  学校门口上下学堵车已经是常态,家长在学校门口乱停车接送孩子甚至受到执法部门的保护。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独自上学的学生。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一切都在精准的计算中,绝对可控的过程中完成,孩子们完全生活在一个确定性的环境里,一点“意外”都没有。

  从家长,到学校,到社会,我们给孩子们全方位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温室。

  与之相关,我们还给孩子人为制造了一个不存在的理想国

  我们讲规则、对错、是非本没有错,但遗憾的是,我们对孩子的全方位过度呵护,强化了孩子们对社会复杂性的忽略:世界不只有对错,规则与应该,还有其他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在社会上,凭什么别人要理解你?体谅你?包容你?

  不是所有人都是良善的,讲理的,守规则的,遇到坏人怎么办?

  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按规则与应该在推进,我们又该怎么办?

  不确定性是常态,而确定才是非常态。但孩子们的世界,只有确定性。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我看来,用精致的“计算主义者”更合适,因为他们一直活在确定的环境里。

  于是,孩子们一旦面对现实而复杂的社会,马上就有万般不适,遇到挫折,困难,尤其是委屈,经常全面崩溃。岂不知,受委屈是常态,虽然我们都不喜欢。

  家长一方面过度呵护与心理宠溺,但对学习却存在过高期望与苛责,极度分裂的养育方式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出现

  过度呵护的同时,在学习上,家长一个个都变成了“严师”,很多家长对自己与孩子缺乏正确恰当的定位,不惜一切代价去卷成绩,搏名校,忘记了成长。孩子们就如活在实验室的小动物一样,一切都被父母严格保护着,控制着,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变成一个单纯的学习机器。

  对学习的过度要求与苛责,也直接挤压着成长的机会与空间。而忘记了这是一个人,是一个需要成长的人。

  过度的呵护与宠溺,让孩子失去了经历风雨的机会,丧失了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的“抵抗力”,但另一方面,对学习的苛责,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孩子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于是,一旦学业出现不顺利,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马上就被点燃,引爆,甚至崩溃。

  这也是各种调查与研究普遍认为,“学业压力过大”是心理健康重要杀手的原因。

  不过我们是否想过,如果从小就经历风雨磨难,孩子会因为学业压力就抑郁崩溃吗?同样,如果我们对学习有正确的定位与期望,会给孩子形成不恰当的压力吗?

  如果我们定位是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那么就必须明白,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成长。没有健康,成绩没有任何价值!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放手让孩子经历,淬炼,让他们经历所应该经历的一切,包括委屈,锻造健康的自我。

  心理疾病和其他生理性的病不同,没有灵丹妙药可治,往往需要家长一起配合,经过长期的综合治疗才可能缓解或治愈,大多数很难彻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结果,不是某一刻才发生的。也因此,一方面是我们要采取措施及早发现和帮助这些已经生病的孩子,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但更重要的是早期防范。

  怎么办?如果我们定位于想要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那就放手让他多经历,在摔打中成长,甚至刻意淬炼。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本是强调这些的,即便是一些人推崇的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其实都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强调磨砺和淬炼。

  西方的精英教育中,普遍存在严苛的校规,大量的体育活动,包括封闭的寄宿环境,这些都是尽一切手段淬炼孩子们。严苛的规矩与要求,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部分,比如自律,这也是伊顿公学制定严苛校规的潜在思想。体育锻炼不仅是强健体魄,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养就忍耐、坚持,习惯上上下下的输赢,这本就是挫折训练的一部分。全寄宿的环境,则是破坏唯我独尊的优渥家庭环境,把孩子提前置于一个半社会化的环境中:不得不考虑别人,不得不在和别人的相处中学会妥协、忍耐、平衡、斗争,包括受委屈。

  历经淬炼,甚至是磨难的孩子,不要说跳楼,推都推不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因此受到“伤害”,我非常理解。其实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也没有完人。人的成长换个角度说,就是在一次次磨砺中,甚至是伤害中不断修补而变得强大的。总担心孩子受伤害而过度保护,必然养就玻璃心,脆弱不堪。

  即便家长和学校一路护送进社会,我们又如何保证他在真实的社会面前不崩溃?

  去年,一位23岁的女教师跳楼身亡。家人说:是因为校长此前批评了她,工作压力太大。

  这位年轻的教师幸运地度过了学生时期,但面对复杂的社会,还是没有熬过去。其实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刚刚工作的孩子,因为一些压力与委屈,或者抑郁,甚至走了极端。

  最近,连续发生了多起医院规培生走极端的案例,虽然有着规培生的特殊原因,但何尝不是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孩子,面对复杂的社会与未来,极度的失望与不适应?

  我们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吗?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未来的同事,领导,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理解、体谅、包容他们?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放手让孩子从小经历所应该经历的一切,包括风雨,包括委屈,包括一切的不确定与不顺利!

简介
陈志文,金宝搏188入口 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