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志文,系金宝搏188入口 总编辑;刘继安,系中国科学院大学规划办主任)
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浙江、上海率先试点,从2014年-2017年,完整地走完了第一轮高考改革的实践。而继2017年北京等4省市启动高考改革后,今年,高考改革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多个省市宣布启动新高考改革。
作为历史上最全面、彻底的一次高考改革,遇到一些问题与挑战是必然的。尤其是浙江的试点实验中,因为中学资源不足,学业考试安排过于理想等,浙江遭遇了一些困难,也给中学教学秩序带来了一些影响。2017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深化高考改革的文件,基本上解决了浙江高考中曾经出现的主要问题。
其实高考是连接两头的,在过去的3年中,大家更多关注了新高考改革对中学的影响,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对高校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将是深远的,也是巨大的。
1.按专业报志愿,将从根本性上改变千校一面的状况
新高考改革中,在考试的制度设计上,与历史上做科目调整的改革不一样,语数外之外,增加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录取的两个关键分数依据之一,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学业水平测试将允许考生在理化生史地政6门中(浙江是7门),自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成为高考录取的分数依据。学生有选择权,高校也有限制权,总不能你选考史地政,还能读物理专业吧。于是高校需要根据大学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相关专业的选考科目提出要求与限制。这就是双方的选择权,正因为此,导致了录取规则的大调整。
以浙江为例(浙江在全国更有示范意义),在志愿填报上实行按专业+学校报考,而不再是学校+专业。过去报6个学校的做法,现在变成了一次报80个平行专业志愿。虽然表面上只是高校与专业两个字的对调,但却有着根本性的变化。
按学校报志愿,只要是985、211高校,往往最低分数线是可控的,不愁生源,尤其是好生源,很多本科院校也一样,不愁没有人报考。在高校大扩招的背景下,一些层次较高的学校一度出现了什么专业都敢办的情况。80%的高校办了80%的专业,仅仅从专业看,我们已经区分不出中国高校之间的区别了,所谓“千校一面”。
按专业报志愿,理论上一个专业一个分数线,对于高校来说,在其弱势的专业上,就可能招收不到匹配的学生,甚至招不到学生。反之亦然。对于一些总体处于劣势的高校,一些优势专业则容易冲出211,或者985的重重包围,招收到优秀的学生。这一制度优势在2017年高考录取过程中已经全面出现。
比如媒体曾广泛报道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录取分数线超过了很多985、211高校就是一例。虽然这一事例有其偶然性,但根本上还是制度设计中允许或必然出现这一现象。
如果说这一事例还不典型的话,我们可以看另外一组数据(见2017浙江部分高校法学类平行投档分数线图)。
作为一个老牌的司法专门高校,西北政法大学在法学领域有雄厚实力与重要地位。在90年代末划归陕西省后,因为种种原因进入下行轨道。这类非211高校,在过去的录取规则下,是很难超越211高校的录取分数线的。但在2017年浙江法学类的招生中,西北政法大学出现了让人欣喜的现象,其法学录取分数线与很多211高校看齐,甚至超越了一些211高校。
同样,对于211、985高校,尤其是985高校,在过去的录取规则下,一个985身份就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再劣势的专业,录取分数也差不到哪儿去,与学校优势专业之间的分数差不会太大,至少不悬殊。但在浙江新高考录取规则下,这一切几乎全部被打破。很多211、985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已经大大低于其预期,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像四川大学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差距已经有49分之多。
这显然与“双一流”所倡导的不谋而合。“双一流”的出发点是希望在“高原”上建“高峰”,集中资源支持一些高校与学科跻身世界一流,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在具体实施上,实际上更是倡导高校发挥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第一批入围的137个“双一流”高校中,除原211、985高校外,新增的25所高校,除河南大学与宁波大学外,其他都是单科性学校,音乐、体育、中医、艺术等全部出现在新入围高校名单中。即便是入围的一流高校,也在大规模做减法,裁减非优势学科。在入围的42所一流高校中,列入10个以上专业的也仅有12所高校,除清华北大外,其他高校列入的重点学科均不足20个。
如果说“双一流”还只是用胡萝卜吸引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话,那么新高考带来的录取规则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大棒,在迫使高校放弃自己不擅长的学科专业。我们很难想象一所985高校能容忍某个专业长期录取分数低于211,甚至低于一般本科高校。当高校主动放弃,或者裁撤非优势学科专业时,阻力是巨大的,但当其录取情况不理想,甚至无人报考时,这个学科专业被裁减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此次高考改革最大的积极意义之一,就是对中国高校长期以来的千校一面的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这一录取规则的改变,也从制度上彻底打破了985、211的身份保护,对于近20年来高校生源的严重分层,将产生积极重大的影响,让高校的生源结构更丰富,更接近常态。
2.合并大类招生,将有力推进按大类宽口径的培养模式
因为按专业录取,也导致高校不得不合并大类招生。
一般一所高校在当地招生总量虽然不小,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但是如果按专业分配,就往往只有几个,最多十几个,一旦按专业单独报考录取,就容易导致没有人敢报。于是很多高校在浙江的招生都进行了按大类合并,这样一个大类专业招生人数就会多很多,也更容易吸引人报考。如清华大学本来有49个专业,从培养角度合并为16大类,但在2017年浙江的招生中,清华大学进一步把所有招生专业合并为7大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倡导高校搞宽口径培养,但高校专业却是越分越细。此次招生制度的改革,在录取上的这一变化,导致高校不得不从招生开始就是宽口径,这样在培养上搞宽口径就比较顺利,水到渠成了,这也是新高考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一个积极影响。
3.学科专业更重要,高校将进入“全员宣传”阶段
在浙江新高考录取中,还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这就是除北京、上海高校因为地域优势外,浙江本地学校在招生中大获全胜。
浙江新高考实行按分数分三段不分批次报考录取,一次报80个平行志愿(专业+学校)。中国计量大学29个招生专业中,有27个在一段满额。如果简单把一段类比为一批的话,中国计量大学在2016年仅有10个专业是一批完成的。同样,浙江中医药大学22个专业中有10个在一段满额,但是2016年仅有3个专业是在一批录取的。
按专业,一次报80个平行志愿,一般人是没有专业能力对各个专业做详细区分的,因此在填报志愿过程中,到最后的学校与专业选择上,几乎就是知道什么就报什么了。浙江当地高校大获全胜,除了在当地招生量大,容易吸引报考者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名度高。因为是当地学校,老百姓与学生更熟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因为此,江苏部分高校,尤其是苏南高校,以及周边的安徽、江西的高校在2017年的录取中都有不俗表现。
因此,新高考制度下,不仅是学校的知名度,各专业的知名度也同样重要。如果不为考生与家长所熟知,不仅是报名人数少,志愿排名靠后,甚至会出现无人报考的可能。
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与专业的宣传就尤为重要,这已经不再是招生办几个人的事情了,而需要我们各院系的专家走进家长,走进学生,向他们宣传介绍各自专业所长与优势,否则就可能陷入生源质量下滑,甚至无人报考的尴尬。
4.关于人才培养,新高考必将对高校传统模式提出挑战
去年新学期开学,在部分高校出现了对2017级浙江新生补课的现象,传说复旦大学在新生的物理学科相关测试中出现浙江、上海考生成绩显著落后的现象。
相对于大文大理,在给予学生选择权后,不仅选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即便是生物化学,也仅有50%的人选考。原来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下,60%以上,甚至70%以上的考生是理科生,多数学生需要全面学习“物化生”。但在新高考下,学生选择多样,根据浙江的调查,学生的选课结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大文大理,类似于传统文理科的,分别只有17%与10%,大量的是第三种组合,这样就可能导致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一些变化,甚至是显著变化,这些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与中学培养的衔接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高校必然需要根据这一新情况,做出及时和适当的调整,而不是指责与抱怨。
同样,在新的高考制度下,各高校需要针对自己在相关学科与专业上的要求,制定针对中学生的选科选考要求,与以往相比,这是一个新的问题。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已经根据浙江、上海试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出台了新的高校专业选考的指导意见,各高校既要考虑自己学科培养人才的需要,又要平衡报考人数与质量,甚至分数的面子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引发类似物理学科选考人数波动的问题,带来人才培养的新问题。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