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20未来教育论坛暨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大会邀请了众多嘉宾一起分享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凝聚共识,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为推动社会制度优化贡献知识。
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发表了题为《教育要因应人的存在形式之改变》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我们现在要更多地让学生去想象人类存在形式可能发生的改变。想象可能的变化,实际上未来也有利于他们的创新。不能够仅就技术、教学内容的变化,我们还需要去理解未来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变化,更多的问题要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去思考,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答案。
以下为李培根院士演讲现场实录,整理以飨读者:
我今天主要不是回答怎样因应人的存在形式之改变,主要是提出问题。
首先工程上,以前机器是工具,但是现在好像这个形态在改变,当然我们讲的这种情况下,还不能说人是工具。但至少这个人不是主人,人不是主,机器不是从,更多的是一种伙伴关系。但是,未来有没有可能在一些情况下,人是对象工具,比如说我们设计一个人机智能系统,人做什么、怎么做,智能系统来指挥,人做得怎么样,智能系统监控。这种情况下,可能让人感觉到自己更像工具。
很多年前我就讲,我们要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不能从工具意义上理解教育。那么,未来在人类存在形式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预警机制?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未来的世界现在已经开始了,人的身体活动在减少。而且有学者讲,数字智能系统的出现造成了一个更微妙、更深远的效果,可能是生命动力或者意义的失调,请大家注意这个。不要小看这个事情,这以后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西方基督教讲,人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是通过努力奋斗,这样才获得生命的意义。现在技术发展之后,如果真的是生命动力或者意义的失调,这个失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教育怎么去看待这样的问题?
已经可以看到的一种危险就是技能退化,这是美国学者哈里讲的。还有一位学者提到自动化孤立综合症,在这样的工作中他们感觉自己像机器人,如我前面谈到人到底是工具还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同时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但我们仔细想想就能够感觉到的,是我们的存在形式正在改变。非生物科技已经跟我们的存在结合在一起,手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大家会说,科技很早就跟人的存在结合在一起了,这不一样,比如我们很早就有了飞机、汽车,但这些并没有成为我们生活必需的一部分,手机不一样了,它是不是真的和你的存在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手机的云端连接,我们已经离不开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它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过去的飞机、汽车都不能说是你存在的一部分。还有现在的马斯克,脑机接口等,预料到未来,可能会更加影响人类的存在。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应用,使得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实际上也在影响我们人的存在形式。比如说包括情感连续还是情感阻碍,虚拟空间的人机互动会增强还是阻碍现实空间与人之间的交往,等等,这些都在悄悄地改变人的存在形式。
其实,未来我们需要在技术上思考的,教育上也需要思考,可智能化。另外就是存在的危险的地方,比如露露和娜娜,大家都知道。工程教育显然也要顺应这种改变。有一位学者讲,我们现代人更多地考虑技术上能否做到,面对技术说“不”的能力和智慧已经荡然无存,这是我们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其实还是应该教给学生说“不”的能力。包括有人预测未来20年70%的工作会消失、会改变,职业会改变,那我们的教育现在应该怎么面对?显然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数字员工”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社会,我们今天教的还是按照原来的需求,甚至包括工程教育。其实我们从未来教育这个角度讲,面对企业的现实需求至少是不完全的,我们需要面对未来需求。
到底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怎么改变?人的能力会有哪些变化?比如说哪些能力未来不需要了?可能需要什么新的能力?这些问题我们现在还很难找到一个大家有共识的答案,但是我觉得不要紧。我们需要在教育上把这些话题向学生开放,哪怕我们教师回答不了,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认为引导学生关联更大更多的问题空间,开放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学生在学校里面的这种存在方式在改变,比如说从哪里学习?我们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现在要去中心化。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包括前面有人提到的Google,社交媒体等,这些都在影响学生。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一些什么改变?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存在方式,我认为也应该改变。我们以前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我讲什么你听什么。这个一定得改变,未来有没有可能,一方面我们利用数字技术,比如共性知识以数字教师的讲授为主,那么人类教师干嘛?个性化辅导。
在未来我们是不是有所回归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但是未来教育,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不是会使得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回归苏格拉底的对话教育,也就是说共性的东西由智能完成,但是个性化教育更多的是靠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总的来讲,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现在要更多地让学生去想象人类存在形式可能发生的改变,今后还有哪些改变。想象可能的变化,实际上未来也有利于他们的创新。不能够仅就技术、教学内容的变化,我们还需要去理解未来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变化,更多的问题要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去思考,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答案。
谢谢大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