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科技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能够促进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新”在四个方面: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的“质”,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二是大幅提升了生产过程、工艺、产品的质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和关键力量。我国的学科特色型高校应新中国建设需要而生,长期深耕与行业有关的学科领域,为各类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我国学科特色型高校数量众多、在学规模巨大,与国家及地方性的行业、产业联系紧密。首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学科特色型高校约占78%。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科特色型高校都是我国188金宝搏beat官网登录 体系的重要支柱,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科教中坚力量。新形势下,学科特色型高校要发挥独特优势,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独辟蹊径”,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大展作为。
发挥学科优势,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培育高地
人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都是人。同样,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人才来创造、来发展。高校是集聚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学科特色型高校完全可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成为创新人才集聚、培育的高地,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
众所周知,学科特色型高校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具有显著的核心竞争力,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甚至在国际学术界都独占鳌头,这是吸引、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坚实基础。学科特色型高校要形成创新人才集聚高地,需着力在“引、留、培”上下功夫。不仅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还要留得住、培养好,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符合办学规律的现代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造建设好高能级科学研究平台,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畅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让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能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实现最大价值。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和人才团队,将学校建设成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世界级人才集聚地。着力形成创新人才培育高地,就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更为关键的是,学科特色型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学科溢出效应及引领示范作用,强化特色、关联生长、提升能级,带动其他学科高质量发展,破除学科之间壁垒,强化学科之间资源共享,以优势学科为中心打造优势学科群,形成以优势学科为主导、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发挥与行业紧密联系的优势,深化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强化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形成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多元化协同育人模式,培育更多行业关键领域一流创新人才、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掌握原创硬科技的创新企业家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劳动者。
引领行业发展,着力突破关键领域前沿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源头活水”。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具有行业或者学科特色背景的学科特色型高校占到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大半壁江山”,而且大都由传统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而来,与所属主体行业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和很强的资源黏性,与行业相关学科专业具有深厚的积淀和底蕴。这些高校如何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上“有为有位”?关键是不能抛弃“安身立命的特色”,要扎根行业、引领行业。所谓扎根行业,就是要加强与行业的联系、深化与行业的合作,把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引领行业,就是要创新新型举校体制,集中力量在特色学科基础研究领域持续攻关,在科学研究上进行前瞻性布局,与行业头部企业共谋共建大平台、大计划、大装置、大项目,采取“大兵团式”有组织科研攻克行业发展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力争在关键领域前沿技术上实现“0”到“1”的突破,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成果转化,着力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实现从“1”到“100”再到“N”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紧抓科技引领发展的大趋势,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部曲”,才能真正完成从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一跃”。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先一公里”的策源地,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中间桥梁,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扮演关键角色,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使科技创新变身为强大先进生产力,学科特色型大学不能当“旁观者”。由于在相关行业的重点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研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学科特色型大学只要转变观念思维、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拥抱市场、扩大开放办学、充分整合资源,瞄准新领域、新赛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平台,强化与政府合作、争取政府大力支持,与企业共建以需求为牵引的综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园区等,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是大有可为的。大多数学科特色型高校具有行业属性,他们更了解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更能快速、精准对接行业需求,运用科技创新转化成果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建设布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了中部地区最大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立足中部、面向全国,专业化全方位服务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在运用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创新方面,学校在对口帮扶湖北省竹山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中国宝教摇篮”的人才、科技和学科优势,利用科技赋能,使得竹山绿松石传统产业实现华丽转身、跃能升级,不仅形成了近50亿元的产业规模,还办起了绿松石产业学院。早在10余年前,学校就谋划布局能源领域未来产业,决定进军氢能这一新赛道。10余年来,学校围绕制氢、储氢和用氢全产业链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借助与武汉市共建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整合创新资源,同步推进成果转化,孵化的企业在氢能产业领域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相关产品已批量生产,助力能源领域新兴未来产业快速发展。
【作者王焰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原载2024年第6期《中国188金宝搏beat官网登录 》杂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