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江苏全面部署了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总体战略。美丽江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保服务业无疑将成为以环境需求激发发展红利的新增长极。江苏环保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1. 环保服务业规模逐步扩大,但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江苏省环保产业起步早、基础好,发展规模全国领先。2019年,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9550亿元。在立足环保设备制造优势的同时,江苏环保产业逐渐向服务领域延伸,环保服务业呈快速发展态势。2018年末,全省共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1.1万个,从业人员26.9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45.6%和21.8%。但是,环保服务业在全省环保产业中的比重仍相对偏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百万以下级别的小企业占比最高。对A股116家环保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分析,江苏有环保类上市公司14家,数量上少于浙江的18家和广东的16家;江苏排名最靠前的中国天楹营业收入在2019年为185.87亿元,达到百亿级水平,其余江苏环保企业营收多处于十亿级水平,而同期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的营业收入为4757.65亿元,高达千亿级水平。由此可见,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江苏大型环保服务企业的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江苏亟需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环保企业巨头。
2. 环保服务业创新日趋活跃,但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围绕节能减排重点领域,江苏绿色技术创新日趋活跃,环境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有些污染治理技术已居于世界前列。江苏省2017年绿色专利申请量为1.25万件,在2014-2017年间累计绿色专利申请量为3.80万件,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但是,江苏省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水平依然不高,一方面,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环保服务业存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部门之间、地方之间、计划之间总体上是相对割裂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仍存在着较大的障碍。2014-2017年,中国绿色专利申请量前20名中有常州大学、江苏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四家江苏省大学入围,却没有江苏企业入围,绿色技术主要掌握在高校手中,技术成果从高校到企业的转化任重道远。
3. 环保产业园集聚效应日益明显,但低层次集聚问题仍旧突出。江苏省的环保产业园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通过环保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建设环保产业发展高地,目前已形成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宜兴、盐城六大环保产业聚集区域。江苏环保产业园以构建多功能的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凸显。但是,环保产业集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园区内主导产业不明晰、高新技术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偏少;园区间产业同质性较强,园区发展与周边区域竞争更趋激烈;部分园区发展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新建环保产业园的发展未达预期;园区专业服务能力欠缺,不能有效为企业服务等。
4. 环保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但政策制定和实施依然存在短板。江苏省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污染排放治理、资源集约利用、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环境风险防范、美丽宜居城市试点等方面成效显著,环保政策驱动效应加速释放。但是,江苏省总体上还没有迈过生态环境高污染、高风险的阶段,环保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政策制定缺乏总体规划,缺少对地方产业的精准定位,不能精准施策,政策扶持同质化,政策针对性不强,普适性政策较多。环保政策实施执行力度不够,优惠政策执行程序繁琐,政策知晓度仍然不高,税费扶持难以落地,有关部门环境管理水平仍需提高。
基于此,我们对环保服务业助力美丽江苏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服务龙头企业引领的环保产业链。一是强化环保服务业龙头引领作用,推动环保产业链由以传统环保装备制造为主向以环保服务为龙头转变。以培育壮大千亿级、百亿级环保服务旗舰企业为抓手,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补链强链扩链,提高环保产业链从设计、研发到运营服务的一体化程度。二是打造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重点聚焦环境修复、环保咨询、环境物联网等细分领域,培育壮大一批在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企业。三是推进业态组合和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加快第三方治理、环保金融等环保服务业态创新,鼓励“互联网+”模式、“环保管家”服务模式、生态导向开发模式等在环保治理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环保服务业的智慧化和融合化发展。
2. 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环保科技的基础性和前瞻性作用。一要注重生态领域的基础科研能力建设,通过自主创新发挥科技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环境污染成因和影响机理的基础研究,探究环境问题产生发展规律;加快环境基准研究,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二要注重生态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通过集成创新发挥科技的前瞻性作用。推动环保科研紧密对接产业需求,鼓励企业把研发活动从产品研发上移到共性技术研发,开展节能环保重大项目集智攻关,加强对环境问题的超前预判和风险评估。三要注重需求导向,践行“环保科技的人民性”,科技致力于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短板。
3.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环保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一是整合生态环境领域成果转化综合服务资源,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科技成果孵化器及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可设立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市场开发和非营利性技术转移中介机构资助等。二是构建一体化的环保创新功能平台,围绕重大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创新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模式,推进环保企业与生态环保实验室、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技创新源头的合作,实现技术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三是布局全球研发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开放式的产学研生态圈,搭建若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开放式、流动性和虚拟化全球学术合作网络,通过国际合作迈向产业链高端,逐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4. 强化园区功能特色,塑造环保服务业集聚集约优势。一是科学选择主导产业,立足园区的要素条件和产业基础,确立1-2个能代表区域特色的环保服务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强化项目准入制,用主导产业彰显集群特色,打造园区品牌,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环保服务业集聚区。二是强化园区顶层设计,着重开展产业链条设计研究,积极引进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围绕核心龙头企业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三是积极开展智慧园区建设,依托省内各类产业园区,探索区域环境托管服务新模式,布局发展环保管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保服务特色示范基地。
5. 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一方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环境服务价格体系,建立绿色价格机制;进一步放开重点行业和领域环保竞争性业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非基本服务领域,推动环保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另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要把环境保护职能放在政府职能体系中更突出的地位,落实政府作为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产品提供者、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控者和秩序维护者的作用;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角色从行政管理向创新服务的转变。
6. 优化环保产业支持政策,完善共建共享的环境治理体系。一是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各级政府加大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强化环保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功能;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完善绿色金融信用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拓宽环保产业增信方式。二是完善和落实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重点完善在环保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环保设施改造与更新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动态的税收优惠政策评估与管理机制。三是确立政府主抓环保宣传的鲜明导向,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全域覆盖、全民行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中国经济江苏智库联合研究会:
张为付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胡雅蓓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