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更加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培养。
一、创新的内涵与动力
人们普遍认为,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并获得奖励就是创新,我认为这个看法有其片面性。论文中的发现或发明充其量只能视为具有科技前沿的“创意”,发现与发明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科技转化产生经济、社会效益,造福人类,两者加起来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最关键的是要着眼于创新。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创新的动力首先应来自“四个面向”的使命感,在完成某个使命中深入钻研,从而产生兴趣并热爱这项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央向全国发出号召,要求科学家攻关研发抗疟药物。当时北医药学系成立了“523战斗小组”,屠呦呦参考了《肘后备急方》所述的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她及团队以身试药,自身注射疟原虫产生疟疾,用青蒿素治疗有效。后来经过多方面研究、改进,改造为双氢青蒿素,加上与国际上改进的氯喹衍生物——磷酸哌喹,两者联用对包括恶性疟的所有疟原虫均有杀灭作用。经我国科学家在广西、云南及东南亚国家广泛使用,最后在全世界推广,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冠疫情期间,首个在我国上市的抗新冠小分子药是美国辉瑞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由于其有效成分奈玛特韦的半衰期太短,必须联用利托那韦延长其半衰期。但利托那韦副作用较大,对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凝的基础病患者有较大的禁忌。为了研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广州国家实验室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近200人团队,实现全球首个针对靶向3CL抗新冠单药的原始创新与转化,“来瑞特韦”20个月即获批上市并进医保“入伍”抗疫,及时救治了众多新冠患者,以实际行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这一使命性的号召。
我国科技人员在“四个面向”使命的感召下,要先承担使命——从“要我做”开始,在工作中产生兴趣,钻研进去以后,产生对工作的热爱,自然产生追求——变为“我要做”,最终产生创新。
二、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一是教育要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国际上对于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有几个代表性理念。比如美国提出的STEM教育(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偏重于理工领域。欧洲则提倡STS教育(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突出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文化的目标。对中国的科学素质教育,我提出了IMH体系的理念:Innovation即创新,Sense of Mission即使命感,Humanity即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科学素质教育的动力是“使命感”与“兴趣”的结合,科学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重点是协作精神。我认为,有了这几点必要元素,才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医学教育要重点探索“本—硕—博贯通”的长学制培养模式。根据188金宝搏beat官网登录 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阶段形成连贯的长周期培养模式、本硕博贯通是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成长路径,应允许有条件的高校试点,以利于高校充分与高水平医疗科研平台深度开展科教融合。
三是医学教育要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当今世界,很多关键领域问题的解决往往离不开深厚的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医学教育应依托各类高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平台,调动医、教、研、企多方资源,深化医教协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构建交叉学科、交叉导师团队、交叉科研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形成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医学教育需深度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频繁、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医学教育的发展需紧跟国际化的时代步伐。医学教育应不断加强与境外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广泛开展师生校际交流与学习,拓宽师生国际视野,促使我国医学教育走出一条既符合医学教育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