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的选择魄力转化为实干的坚守定力”,是他工作总结的标题。从高校到基层,从故乡浙江到天府四川,从高校学生到基层干部。五年前,主动申请到相对落后的四川巴中工作的他,无悔当初的选择,说自己“愿意做一块抛砖引玉的砖”;五年后,矢志服务基层的他初心未变,将自己融入脱贫攻坚事业中,成为了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一块坚实的“砖”,见证巴中城乡脱胎换骨,人民生活翻天覆地。他就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15届硕士毕业生、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九镇党委书记俞奇彬。
清华学历像是“游泳圈”
“我愿意做一块抛砖引玉的砖,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共赴革命老区—巴中”,作为第一位选调巴中的清华学子,俞奇彬庄重地说。2015年,俞奇彬作为选调生来到了四川省,并将被分配到成德绵地区(成都、德阳、绵阳)工作。成德绵地区经济发达,工作环境好,是很多人心中的理想工作地,但对于俞奇彬而言,在这里工作并不是他的志趣所在。在得知还没有清华学子前往巴中等欠发达地区工作后,俞奇彬感到了自己冥冥中与那些地方的联系,“红色巴中”的革命精神和“绿色巴中”的发展优势更深深打动了他。在组织的支持下,俞奇彬成为了第一位选调巴中的清华学子。
俞奇彬的老家浙江省诸暨市是全国百强县。因此,在决定选调四川两年前,俞奇彬就开始给家人做工作。“我跟家里人说我想去西藏、新疆等地方工作。做选调生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俞奇彬来到巴中工作时,许多巴中人心里也怀着疑问:一名家乡在浙江发达地区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居然来巴中工作,是不是来给履历镀金的?这杆巴中从未见过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初到巴中,俞奇彬常常在各种场合遭遇这样的问题。
“应该说清华的学历既是‘敲门砖’又是‘游泳圈’。”回忆初到巴中的日子,俞奇彬这样说。清华的学历是敲门砖,意味着俞奇彬天然地会被同事和群众高看一眼;清华的学历是游泳圈,则意味着沉下心来扎根基层的难度更大,所需要的定力更高。俞奇彬选择以践行“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作为对种种质疑和不解的回应。“你很难解释,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说话,接着干——把党和老百姓的事情干好。”俞奇彬说。
打定主意要在巴中做出一番事业的俞奇彬,花费了三年多时间,先后在基层乡镇、市级部门和省级部门共七个岗位上锻炼学习,积累了对巴中市情的了解和基层实际工作的经验。2016年3月,在巴中市委各部门都轮岗学习一遍后,俞奇彬主动申请挂职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党委副书记,这也是俞奇彬到达巴中后第一次直接面对老百姓开展工作。在柳林,俞奇彬不仅主要协助党委书记负责脱贫攻坚工作,自己还挂包了柳林镇下辖的过街楼村,负责整村脱贫摘帽和整村搬迁的工作。
作为直接的工作领导,想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两项艰巨的任务,俞奇彬必须做到既对政策要求和项目实施烂熟于心,又对群众生活的需求和目标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合乎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把房子建好,又能动员群众安心入住。在这一年里,俞奇彬不断地自学项目内容,也不断地向同事、领导和包工头学习,最终做到了对工程造价、设计、招投标、财评、环评等流程的全掌握。他一家一户地走访群众,一家一户地聊,不仅让村民们搬出了危房老宅,住进了新居,更和一户户的村民们一起,挖到了穷根,找到了富路,在住进新房的同时也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柳林镇工作的一年更坚定了俞奇彬“向下生长”的决心。“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乡镇,实实在在做点工作,”俞奇彬说,“有了这些经验之后,我觉得我基本上准备好了。”在第一次迎来清华选调生的巴中,俞奇彬用实际行动刷新着人们对清华学子的刻板印象:坚守基层,扎根巴中五年,从不声张自己的学历,又默默把事情做得比期待更好,放弃留在市里的机会,主动调到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初到巴中一个月就学会了一口流畅的巴中话的俞奇彬,就是这样最终获得了认可。2019年下半年,俞奇彬就任巴中市下辖恩阳区九镇党委书记,担负起了服务一万两千余名群众的重任。
“很多同事都说我去乡镇工作的时间不好,第一年就轮番遇到了机构改革、乡镇村社三级建制调整、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收官等一系列“历史性大事件”的考验。我却觉得这是磨炼自己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过我只是笑笑,也没回答。”俞奇彬笑言。虽然这也是句玩笑话,但俞奇彬在乡镇的工作确实颇有挑战性。
镇村社三级建制调整是一项重大挑战。尽管他所在的乡镇主要工作是任务量并不大的撤乡立镇,但俞奇彬依然进行了许多创新性工作:在干部的人事安排上,俞奇彬考虑各种情况后将两个贫困村合并,并创新性地选用了一名邻村乡贤异地任职。百姓起初颇为不解,但在村子发展逐渐进步入正轨后,村子对政府的满意程度达到新高,而村上的事务处理得也更加有序。
如果说这些都还是俞奇彬在九镇工作初遇的小风小浪,在一月逐渐浮出水面的新冠疫情,则对这位新任镇党委书记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俞奇彬与村民交流
绝不能因为疫情丢了脱贫攻坚
在过年前的最后几天,俞奇彬最后还是退掉了回浙江过年的机票,虽然这时新冠疫情的蔓延还没得到证实,但零零散散的消息已经向俞奇彬显露了危险的信号,这让他无法放下九镇的工作。“因为我本科学的医学相关的,所以对疫情可能的暴发有一定的敏感性。”俞奇彬说,“因此,虽然还没确定的消息公布,我就在准备应对的策略了,也就没回浙江,就打算在我们镇政府食堂过年了。”
俞奇彬敏锐地感觉到新冠疫情的危险正在袭来。时间紧急,多一秒都会多一分疫情蔓延的可能,根据自己所学的流行病学知识,俞奇彬率先作出了全镇所有红事停办、白事简办和“赶场”管控的决策。
率先作出这样的决策,自然是要冒着风险的,尤其是在疫情形势还不明确、群众们还在欢天喜地过大年的节点,俞奇彬的决策仿佛将他推向了全镇所有人的对立面。“为什么不让我们办酒?”“不过是个流感,国家一定能很快控制住的。”“武汉离我们这这么远,怎么会有问题?”群众的质疑纷至沓来,许多干部也有看法,而俞奇彬始终未曾动摇自己的判断,镇党委充分讨论后坚持要把决策落实下去。“我学过的医学知识给了我信心,让我敢于这样决策。”俞奇彬说。直到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确认新冠病毒“人传人”、1月23日凌晨武汉封城,大家才明白,俞奇彬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帮助九镇的抗疫工作走在了疫情发展的前面。
整个抗疫期间,俞奇彬自始至终都坚持在一线,对全镇防疫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在俞奇彬的带领下,九镇组织人手在个主要路口设置了检查点,严防人口不必要流动;对风险地区外来人员进行了严密排查,光电话排查就有万余人;在之后的现场入户调查中,更做到了不漏一家一人;对于高风险来镇人员,也全部做到了严格隔离防疫。“应该说当时来看,入户调查还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我们干部家里也有老人、小孩,不害怕是假的。”俞奇彬说,“但为了全镇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国家尽快战胜疫情,我们也应该及时地把入户调查做好做细。”
“绝不能因为疫情丢了脱贫攻坚”,这是俞奇彬疫情期间在脑中始终紧绷着的一根弦。巴中是个劳务输出大市,对九镇贫困户而言,出市出省务工也是主要的增收途径之一。疫情让许多群众都不能外出务工,这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镇上最依赖外出务工增收的贫困群众,收入因此剧减,俞奇彬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到了三月末,巴中春耕的时间到了,全国的疫情也逐渐得到控制,俞奇彬果断转变工作重点,开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继续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马不停蹄地组织群众复工复产。九镇有一户独人独户的贫困户,往年主要靠零星打工补助生活;因为疫情,前后有四个月左右没有收入。俞奇彬与镇政府一方面通过民政救助的形式保障其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在遵守相关防疫规定的情况下,积极给他协调镇上和周边工作岗位,例如防疫值班岗位、零星务农务工机会。同时还鼓励他参加就业培训。治标又治本,俞奇彬就是这样,每家每户地了解群众家庭收入结构和群众在就业上的想法,最终因人施策,对群众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组织务农为主的群众按照防疫的规则开展春耕生产;帮助镇上的个体户向业主争取店面租金减免,做到开业无包袱;为外出务工的群众匹配区委区政府的专项计划;对困难群众更是提供了匹配本镇工作机会、组织外出务工、联系干部帮扶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几个月来,俞奇彬带领着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结合起来,做到了不误农时、工时,抗疫情,保民生。
一直忙到五月,俞奇彬才回了几天浙江老家,这时距离他上次回家已经一年半了。整个疫情期间,全镇没有出现任何的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
俞奇彬与村民交流
将心比心,工作就好做
“村社干部如今的变化可大了,党的政策也好得很!”这是九镇曾经的一位长期信访户,如今每见到俞奇彬都要竖起拇指说的话。一年多来,俞奇彬用细致的工作“暖化”了这位信访户之前冰冷的心。
多年以来,这位长期信访户由于一些历史问题,但凡在生活和工作上有一点不如意,都要到区、市、省上访缠闹。为了抓住干部们的“把柄”,这位信访户还收集了大量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加上许多道听途说的消息,作为和干部们“缠斗”的武器。镇上的许多干部害怕了,对这为信访户唯恐避之不及,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惹祸上身,而这更加深了干部和这位信访户之间的隔阂。
“我刚刚上任时,也有‘好心’同事提醒过我‘注意点’。”俞奇彬说,“但我还是主动和这位信访户联系上了。”俞奇彬还记得第一次和这位信访户见面时,信访户拿着手机偷偷在桌底下录音,而俞奇彬对此表现得很坦然:“我就叫他拿到桌面上来录。”在这之后,无论这户信访户到区、市、省哪级政府上访,俞奇彬总会在接到通知后都会亲自去与其沟通、谈心。
渐渐地,这位信访户对干部们的抵触情绪减弱了,和俞奇彬更建立起了无话不说的关系。在一年多的沟通交流里,俞奇彬同这位信访户有过千余次短信和电话联系,更有多次直至深夜的推心置腹的交流,俞奇彬不仅向这位信访户认真解释一个个政策,也和他畅谈生活和工作上的变化,帮助他树立起自立的意识。如今,曾经的长期信访户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不再轻易上访,也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更加踏实,再也不是九镇的“滚刀肉”。
对九镇每一位有需求的群众,俞奇彬都像对待这位信访户一般,坚持长期联系、经常联系,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常住在镇上的俞奇彬,时不时就会去群众家里转一转坐一坐,面对面,心贴心,亲如一家。群众的农田遇到病虫害了可以找他,子女上学,家属就医也可以找他。“这是对你的信任,你就有责任去解决。”俞奇彬说。
俞奇彬在村民家中
镇上的工作,俞奇彬自然是第一责任人,无论是怎样棘手的问题,俞奇彬总会主动承担责任。但是俞奇彬也深知,九镇想要脱贫攻坚,必须要动员全部干部的力量共同参与,相互合作。
俞奇彬自己负责对接的一户贫困户曾在芒种前遇到了病虫害问题。俞奇彬明白自己在这方面不能做太多事情,于是便主动协调农技站,病虫害问题被顺利解决。俞奇彬有同事对接了残疾贫困户,俞奇彬也会经常利用自己本科康复专业的知识技能,主动帮助同事关心残疾贫困户的身体问题。
“脱贫攻坚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任务,必须要做到镇、区、市等各级力量协作努力。”俞奇彬说,“对我自己的干部,我的做法就是以身作则,将心比心。”
俞奇彬认为,脱贫攻坚不仅是向贫困户输送物质财富,更要向贫困户输送精神力量,树立起劳动致富的信心。在开展脱贫攻坚验收的同时,九镇试点开展“自己说变化、脱贫感党恩”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回忆变化、亲述感想中体会党的温暖,引导群众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在乡村振兴中共同奋进。“说变化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贫困户能通过变化,更加坚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的信心,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打实人心基础。”俞奇彬如是说。同时,他按照上级要求,严格督促全镇干部都要做到“扶贫更扶志”和“摘帽不摘帮扶”。这对全镇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一些干部有了畏难情绪:“给贫困户发钱容易,但让他们自己挣钱,真的能做到吗?”
俞奇彬的回答,就是真抓实干,用事实说话。九镇包梁树村贫困户赵臣东,以前是典型的好吃懒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懒汉贫困户。而现在经过镇上从脱贫到致富一体帮扶的细致工作,赵臣东不仅依靠异地搬迁彻底改变了家庭生活面貌,精神面貌更大大改善,主动在家种植魔芋约1亩,传统粮油近2亩,养殖土鸡50余只,此外还自己探索草鱼、鲫鱼养殖技术,农闲时还在附近务零工,预计今年人均收入能达到9000多元。这样大的变化极大地鼓舞了全镇干部脱贫攻坚的信心。
俞奇彬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如今,俞奇彬和同事们紧密合作,成为了一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集体,对全镇521户贫困户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他们从脱贫帮扶到致富,带领着九镇人民朝全面小康的目标稳步前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