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如黛,细雨如烟。
初冬时节,苗岭山区常见的细雨,阴冷绵密,笼罩着台江这座贵州黔东南小城。
天未放亮,位于城郊山下的台江县民族中学,几十间教室已是灯火通明,3000多名学生鱼贯而入。不一会儿,琅琅书声此起彼伏,偌大校园几无行人。
已过花甲的校长陈立群,西装领带,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校园,沿着各班教室,一路巡视,从一楼到五楼;晚自修时间,他会再次出现,把所有亮灯的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重走一遍。
2016年8月,从浙江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继而被邀请到台江民中做校长,这是陈立群每天必做的“功课”。
两年多时间悄悄滑过,台江民中也在悄然蜕变,让人刮目相看。
此前,台江百姓对当地教育信心不足,全县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高中的只有10多名。这两年,民中招生录取分数线提高了近200分。考上本科的学生,从全州垫底冲到了全州最前列。
更让人欣慰的是师生精神面貌的变化。校园一扫怠惰慵懒之气,处处有一种蓬勃自新、向上生长的力量。当地老百姓对教育的信心又回来了:2018年台江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
就在前不久,贵州省教育厅以陈立群之名成立全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为的是更好发挥名校长在教育脱贫、学校管理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探索一个更好适应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校长培养机制。
大山召唤,花甲之年再出发
土生土长在浙江的陈立群,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后半生会与千里之外黔东南这片陌生的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从浙江桐庐毕浦中学,到窄溪中学,再到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朝晖中学、长河高中,最后到浙江著名的学军中学,30多年校长生涯,陈立群都是在浙江书写的。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不同的起点,他的管理均能从量变到质变,化腐朽为神奇,把原本普通后进的学校带到当地拔尖的水平。2001年,他在浙江首开“宏志班”,以“回原籍高考”的大胆创举践行教育公平理念,更以“宏志精神”的兴起、发展和迁移的实践研究,举起“精神教育”大旗。
作为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陈立群在一次给学员讲课时,回顾了自己创办“宏志班”的心路历程,这让台下认真听讲的贵州凯里一中校长汪海清喜出望外。身为贵州首批名校长培养对象,汪海清坚信,陈立群的教育追求和丰富的治校实践,对贵州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地区,一定是提振教育质量的对症良药。
2016年4月,在汪海清的盛情邀请下,陈立群第一次来到贵州,给凯里一中教师作了一场题为“教育的智慧与境界”的讲座。陈立群的讲座让全校教师耳目一新,“既站得高,又能落地”,教师们听罢都感到不过瘾,纷纷请汪校长继续邀请陈立群再来贵州开讲座。这一讲,便一发不可收,从州上讲到各县市。如今,陈立群义务作报告开讲座已遍及全州16个县市。
恰在这一年,作为台江唯一一所普通高中的台江县民族中学正处在校长空缺、发展艰难的十字路口。当地干部、教师听完陈立群报告,竟然突发奇想:眼前这位不就是他们心目中梦寐以求的校长吗?
陈立群作完报告前脚刚回杭州,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负责人与台江县领导就找到了家里,力邀他出山。
台江是中央组织部和杭州市对口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2016年财政收入2.7亿元,财政支出却有15亿元,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台江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誉,全县绝大多数人口是苗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台江民中3000多名学生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就有1300多人,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省打工。
怀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陈立群感觉,这或许是自己退休后能够发挥余热的一片土地。他把已经开出百万年薪的民办学校聘书轻轻放到一旁,来到了贵州台江。
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扶贫支教。
陈立群说,看到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改变命运的苗族孩子,自己的脚步再也无法挪开。他发誓要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大山,拥抱希望。
刚柔并济,改革决心坚如磐石
带着责任和情怀的支教,绝不是一次理想的浪漫之旅。
2016年8月,陈立群一身西服,打着领带,背着双肩包,像一个潇洒的骑士“空降”台江民中。全校师生都被这位身形潇洒仪表不俗的校长“帅”到了。
但刚在学校转了一圈,陈立群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哪像学校的样子啊?学生对手机的迷恋超乎想象,放学后便三五成群走出学校,或聚餐,或买香烟,或玩游戏。晚自习时间,教室里闹哄哄的,分不清是聊天还是讨论问题。
走进学校食堂,刚端出来的菜盆边上,密密麻麻停满了苍蝇。3000多名学生只有一个食堂。一到用餐时间,学生排着长队,半天打不上饭。
学生宿舍条件也很糟糕,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除了床,几乎没有什么配套用具,卫生间气味扑鼻……
“原以为这里的管理和理念差,没想到硬件条件也不好。”刚到台江民中,陈立群面对的便是险滩硬茬。
不破,不立。很快,台江民中师生就被眼前这位说起话来温和友善的校长铁腕治校的魄力惊到了。
陈立群决定从治乱抓起。首先在全校启动“安静学习月”。在全校大会上给师生讲“每临大事须静气”的道理;召开班主任会,提出晚自习不许在教室讨论、每个班每天必须进行检查评比。他自己则每天早中晚到教学楼挨个教室督察。
原先像一匹四处撒欢的野马驹,被新来的校长一扯缰绳,台江民中立马有了些章法。
第二个月,陈立群宣布全校进入“自主学习月”。他要求学生把上月月考成绩记好,为下月月考立目标,全力冲刺突破。对各班的综合达标成绩,进行全校统计评比。
陈立群坚持对学生动员,对班主任培训。“陈校长告诉方法,我们去实践,还真有效果。”杨玲是从台江民中考出去的学生,毕业后又回到母校工作。“全校3000多人,50多间教室,才两个月时间,一下变得静悄悄的,整齐有序。”杨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学校的希望。”
浮躁止于宁静,惊雷响于无声。远道而来的支教校长一点没有“客座”的意思,他的雷霆手段接踵而来,直击学校沉疴。
最让全校师生炸锅的,就是陈立群执意改变学校运行已久的“台江时间”。
过去民中教师上午9点签到,11点签退;下午3点签到,5点签退。陈立群坚持改为早8点半到11点半、下午2点到5点上班。提交教代会讨论时,许多教师反对,不少中层领导也不爽,“睡午觉都不踏实”。陈立群一听火了:“想睡到自然醒,干脆别干了!”他严肃地说:“我宁肯不干这个校长,也不在这个问题上妥协!”
针对台江农村家庭大部分劳力输出、留守儿童多,学生课余时间散漫无序的现状,陈立群决定实行封闭式寄宿制管理:每周除了周六晚上不统一上晚自习,其他时间晚上6:30—10:20均上晚自习。学生在校一律穿校服,手机上交学校保管,周末回家才发还。
来自学生的投诉,也从校长办公室门缝或者校长信箱不断塞进来。陈立群每封信都认真看,并把自己的答复写到下周一的国旗讲话里。周一一早,他就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开宗明义地讲:“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直接决定人生层次和成才高度。学校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就是给大家创造习惯养成、修炼身心的环境,只能严格,不能放松!”
为了保证学校刚性制度落地,陈立群将规范融入文化,关爱先于管理。
他首先下大力气解决师生吃饭问题。学生食堂,从一个增加到三个,单独开设教工食堂。加强后勤管理,投入一定资金,提高伙食质量,严格卫生管理。
原本一拖再拖的学生宿舍建设,很快完工并赶在新学期开学前投入运行,学生搬进了六到八人、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
学校生活设施的改善,为推进严格的管理创造了条件。
“做校长的,就要让大家看到,管好一所学校的决心坚如磐石、绝不动摇,这样才能顶住压力推进改革。”陈立群说。
陈立群像一块压舱石,稳稳站在师生利益和坚守的原则一边,硬是改变了原先习惯打“慢拍”的台江民中节奏。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质量的差距,是水平问题,更是态度和标准问题。”上任不久,陈立群便带着小板凳,推门听课。一堂高三语文课上,老师开场讲了10分钟,才发现自己讲错了。本来要给学生讲作文结尾,却讲成了开头。
下课后,陈立群立刻把这名教师叫到办公室,“你犯的错误实在太离谱了。要知道,这是高三课堂,学生马上要高考了,你却这样上课!”第二天,这名教师的语文课被人替下,学校就此不再聘用这名不称职的教师。
过了几天,陈立群又去听数学课。数学老师出身的他,才听几分钟,就坐不住了。下课一查备课本,果不其然,这是一堂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的课。
陈立群生气地说:“我宁肯狠狠心让优秀教师多上几节课,也不能让你再误人子弟!”从此,这位教师再也没有上讲台。
一下子让学校两位教师“下课”,这件事迅速传开,震动了整个黔东南。
“我的支教总会结束,但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陈立群的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计划包括3个工程:“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
“小荷工程”,针对走上工作岗位3年内的青年教师,主要培训课堂常规和教师基本功;“青蓝工程”,针对工作3到8年的教师,旨在提升其业务素质,使其站稳课堂,成为教学骨干;“名师工程”,针对工作8年以上的教师,旨在开阔视野,形成特色,树立风范。
陈立群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尽量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目前,学校已经送出6批教师,每批20名左右,到杭州各名校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学习。他还不断争取让外面的优秀教师分批到学校支教,使本地教师在传帮带中迅速成长。
陈立群借力黔东南名校凯里一中的资源,将他们的教师请进来,与台江民中的教师一起同课异构:同样一门课,凯里一中的老师讲一节,本校老师讲一节,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凯里一中每周派9名青年教师到校来讲课,覆盖学校九大学科,同时每个学科还派一名专门听课和点评的教师。两校教师同课异构的时间放在每周六下午,每周一个年级,从高一到高三轮番进行。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高一年级同课异构。一节高一物理“弹性形变”,凯里一中和台江民中教师分别上,物理教研组课后立即组织集体评课反馈。当天参与讲课的台江民中吴老师说,相比之下,一下子看到了自己在备课和教学思路上的差距,“同课异构对我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太大了”。
同课异构,如同一面镜子,让教师们看到山外有山,时时给自己以鞭策。
付出真爱,与师生共进退
“亲爱的陈爸爸:您好!请允许我们能这么叫您……一个人的影响是永恒的,您所带来的一切新事物、新思想是同学们的宝藏……”
这是一封从门缝塞进陈立群办公室的信,落款是“高二某班全体同学”。
这样的信,陈立群手上有厚厚一沓,大部分都是学生写给他的。除了表示感谢,还有申诉班级管理方式的,申请困难补助的,甚至还有倾诉早恋经历的,诉说学习烦恼的。
不论什么内容,每封信都字迹工整,文字间流淌着真实情感。
“教师对学生是否付出真爱,他们都能感受到。”作为一校之长,陈立群注意保持与学生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他心里大致也都有一本账。
陈立群把教育中爱的表现分为三种:真爱,假爱与错爱。
他认为,尊重学生个性,接纳学生差异,爱学生这个“人”本身,是教育的真爱;爱聪明,爱高分,爱长相好,爱听话,爱家长的权势地位、爱财、爱物,是教育的假爱;溺爱、强制的爱,是教育的错爱。
台江民中的学生家长,一半以上在外打工,很多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关爱。由于学生家庭普遍收入不高,一旦遭遇大病或者意外,常常直接影响学业。陈立群不仅抓教育教学质量一丝不苟,更要时时为学生的家庭困苦操心。
2017年12月,高三一个班的班主任找到他:“我们班的这个学生,能否让她保留学籍先休学回家?”陈立群一惊:“怎么回事?”一了解,原来即将参加高考的这名学生,母亲得了尿毒症。懂事的她要时常请假回家照看母亲,两头奔波,无心继续学习。
陈立群一听,第二天就与学生赶到凯里的医院去探望她的妈妈。了解情况后,陈立群又协调浙大二院帮扶共建的台江医院,安排学生妈妈后续就近透析,并申请了相关报销减免费用。他还拿出1000元钱给这名学生,鼓励她坚持完成学业,生活上的困难一起想办法克服。
第二天上班一开门,陈立群发现地上有一封信,打开一看,1000元钱原封不动退了回来。“尊敬的校长: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您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使我的生命有了一丝光彩。您的心意我领了,但钱我必须退还给您……每个人都有苦难的时候,但我明白人若不是到了绝境,绝不能靠别人来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要有所作为……”
陈立群被这名学生的坚强深深感动了。如今,这名学生已在大学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在高一(3)班教室,记者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毛进行。他是这届高一报到最晚的学生。暑期,他搭乘叔叔的摩托车从老家赶往县城,不幸遭遇车祸,腿部骨折。陈立群得知情况后,想办法帮他解决了医药费问题,才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出院时,陈立群特地安排教师去凯里买了轮椅送到医院,把毛进行接到学校。
只要听到学校师生有生病住院的,不管多忙陈立群都要去医院看望,他访贫问苦的足迹遍及台江每个乡镇。
台江民中有50多个班级,每个班的班主任人选,陈立群都是左挑右选,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有责任心。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班主任也当得十分辛苦。
陈立群最受煎熬的,莫过于学校办学经费所限,没法给优秀教师更多激励,没法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条件。由于没有体育馆,遇到雨天,学生就上不了体育课。没有图书馆,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有限,语文水平普遍较低。
2017年新学期开学,高一某班班主任的辞职信放到了陈立群的桌上。这位教师在学校工作了15年,工作负责,教学优秀,深受学生欢迎。然而,每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加上刚生二胎,实在扛不住了,准备跳槽。
陈立群找到这位教师,挽留的话没法开口,只说了一句:“学生都不知道你去哪里了,都说你好……”这位教师听了眼睛一红:“校长,辞职信我收回吧……”
因为待遇跟不上,台江民中每年都有教师离职。为了解决教师待遇问题,陈立群向当地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门争取,为教师增设了年度目标考核奖、教学质量奖等各种奖项,鼓励骨干教师专心教学。但当地财力实在有限,到手的补助杯水车薪。
陈立群和妻子商量,把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的20多万元钱拿出来,设立台江民中陈立群奖教金,分设爱心、责任和育才3个奖项,每年奖励9名优秀教师,每人5000元。
“我能做到的,一定尽全力。但很多时候有心无力,的确也有不少遗憾。”陈立群说。
踏遍苗寨,重启尊师重教民风
到台江任职,和学生近距离接触,陈立群常常为学生们贫困艰难的家庭处境长吁短叹。
深入苗寨,更有切肤之感。
苗族同胞历史上几经迁徙,大山曾是他们家园的安全屏障,如今却成了阻隔他们连通外界的障碍。虽然村村通了公路,但山高路险。
更让他焦虑不安的是,另一座横亘在人心里的“大山”。
陈立群到任后召开家长会,看到有的班到会的家长还没有在场的老师多。高三成人仪式,学校要求家长共同参与见证孩子的成年典礼,但到会的家长寥寥无几。教育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如何在贫困欠发达地区重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陈立群组织学校教师走进寨子宣讲,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意义。在中组部帮扶台江工作组的协调下,陈立群亲自培训驻村第一书记。内容包括教育与脱贫、尊师重教、家庭教育等。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考结束,陈立群将教师分成几个组,走进寨子给高考中榜的家庭送喜报,大力宣传“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的典型事迹,启发村民重视教育。
陈立群喜欢引用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无论对学生、老师,还是家长,他格外重视“心灵唤醒”“精神教育”的力量。
走近台江民中的教学楼,两幅巨大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文字是陈立群亲自撰写的:
一生诚做基,不装不作不混,励志笃行出大山;
万代勤为本,用力用脑用心,真才实学报家国。
自从陈立群做了校长,台江民中的师生就多了一个节日——“12·9励志节”。每年这一天,高三年级以班为单位,在校园里种一棵“志向树”。树下,埋有一个瓶子,里面是全班学生的高考志向和人生理想。如今这片“志向林”虽还是幼苗,但已是葱茏一片。
张二里,台江民中2018届毕业生。在贵阳的大学城,记者见到了这位苗族姑娘。她学的是英语专业。她说,自己的老家台江县方召乡太缺外语教师了,毕业后,一定要回到家乡做一名外语教师。她的这个愿望,就种在“志向林”里。
树是苗族的图腾。陈立群为苗族人和树木的关系,增添了“志”的新内涵。
学校通过班会、成人仪式、升旗演讲、朗诵比赛、游学、社团活动、读书活动,强化激发师生对“志”的理解和思考,希望师生都能培养起“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成为引领、陪伴一生的精神武装。
中组部部长陈希来台江民中考察调研时,陈立群在汇报中说:“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但我们还是要找到通往未来和理想的道路。”陈立群说。
“陈校长,你在我们贵州可要多干几年啊,多到我们那儿教教我们。”听过陈立群讲座,总有校长、教师临别时会依依不舍地发出邀请。陈立群笑而不语。
夜阑人静,他又像往常一样回到校园,沿着教室走一圈,再回到办公室记下一天的心得。他的耳边,又回响起自己和90多岁老母亲分别时的告白:
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