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助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围绕彝绣夯实产业基础、建强产业链条、放大产业效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明确帮扶重点,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强校地统筹谋划。成立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通过召开党委常委会、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专题工作推进会等,压实帮扶工作责任。校领导多次率队赴南华县调研定点帮扶工作,明确将彝绣产业作为关键突破口,以彝绣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二是加大人才帮扶力度。连续8年选派10名挂职干部压茬推进帮扶工作,连续12年遴选55名支教学生和当地青年结对,每年为南华县50名青年干部、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支持南华县每年选派1名干部到学校挂职锻炼,为当地发展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三是加快基地平台建设。建立“东南大学南华彝绣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云南工作站现场观测点”,联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发布《乡村振兴南华共识》,汇聚40所院校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专业力量成立中国首个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共建彝绣产业创新传承基地,携手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合作交流。
整合各方资源,建强产业链条。一是选拔彝绣人才。实施南华彝绣“百人计划”,举办“东大杯南华彝绣技能大赛”,彝绣人才不断涌现,先后入选全国非遗年度人物、全国青年非遗传承扶持计划、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等,获全国乡村工匠刺绣技能试点比赛金银铜奖。二是打造产业园区。帮助南华县建设“至善彝绣馆”“至善彝族刺绣传习所”“彝绣一条街”,实施“百所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举办彝绣研学、实习实践、展览、大赛、学术会议等,推动南华彝绣实现从一个作坊变成一个馆、一条街、一个产业园的蜕变。帮扶企业南华七彩彝绣被中国残联、全国妇联授予“美丽工坊”,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近年来,彝绣带动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哈尼族、布依族等2600余名妇女、残疾人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月均工资收入4000元以上。三是拓展销售网络。实施“百个南华彝绣文化驿站”计划,与国际服装品牌开展合作生产,与中国邮政、中国银行、先锋书店、陶玉梅服饰等开展代销、分销合作模式,不断拓展定点帮扶彝绣“朋友圈”。截至2024年9月,全县彝绣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42.2万元,同比增长43.42%。
强化宣传育人,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强化品牌宣传。帮助打造“南华彝绣”视频号、“七彩彝绣”公众号、线上销售小程序,注册“彩彝”“镇南绣”“霓维噜”等彝绣品牌,与金陵美术馆、南京市博物总馆、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等合作开展展览、产品研发,推动彝绣文化和产品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并走出国门,彝绣技能大赛获奖作品入选法国第10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美丽工坊产品多次参加国际时装周,彝绣国内国际品牌形象全面提升。二是推动文化融合。牵头举办“海峡两岸南华彝绣创意大赛”,海峡两岸26所高校参加,450余件高质量设计作品参赛。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开展“非遗进校园——敦煌展·彝绣展”,与新华网未来研究院共同开展“新物种科学素养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形成创新发展合力。持续举办“东大杯”彝族刺绣技能大赛,获奖作品作为学校伴手礼赠送给国内外学者专家。三是发挥育人功能。将彝绣纳入美育课程内容,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2024年度师生赴南华县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活动437人次。举办“聚力定点帮扶 共兴彝绣文化”南华彝绣文化展,提供彝绣手工制作现场观摩、简易彝绣教学手工体验,并将彝绣文创作品现场义卖所得用于资助南华特困儿童上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工作融合。2023年,在录取通知书中附赠千年传统彝绣技艺与东大创意设计融合的非遗“盲盒”,先后被人民网、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27家媒体报道,阅读次数665.1万次。2024年,为13000名新生定制“一针一线绣至善”战袍,勉励广大学子践行“止于至善”校训,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