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正确民族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院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拓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实践新空间,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径。
2018年“蒙古族珐琅工艺”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民族手工艺工作室负责人布日古德老师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珐琅工艺”传承人。民族手工艺工作室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布日古德老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全区技术能手”“草原英才”高技能人才、“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学会”会长。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筑牢“组织基石”,让“非遗珐琅”行得“更”稳
强化组织建设。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党总支通过定期举办党课、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党员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非遗传承的热情和责任感,力争每位党员都能成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先锋模范。注重“两个结合”。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布日古德老师为旗县区残联开展民族手工培训
挖掘“匠心技艺”动能,强化“文化基因”,让“民族之花”开得“更”艳
塑型铸魂,提升技能。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党总支不仅注重挖掘民族手工艺的技艺传承,更注重将民族团结的元素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力求体现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通过提升团队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力和实践强的工作团队。底蕴深厚,展现魅力。通过参加工艺展览,生动展现了蒙古族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作品“脚踏实地”荣获(中宣部、文旅部主办)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作品《飞腾》入选“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展”,作品《炊烟袅袅》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中香杯”香器、香具设计大赛金奖。
掐丝珐琅作品:《飞腾》
掐丝珐琅作品:《“鹿”与“钢”的共生》
“红色基因”,丰富“精神家园”,让“匠心蒙魂”铸得“更”牢
知行合一,共育传承。民族手工艺工作室对传统技艺进行活化利用,进一步加深广大师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党总支书记更是亲自上阵,与学生共同体验从设计草图、选材、熔炼、上色到烧制的全过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深刻内涵。民族融合,交流互鉴。通过精心策划民族手工艺展览和专题讲座等文化活动,展示蒙古族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让参观者们在欣赏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布日古德老师掐丝珐琅实践课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强化高质量党建引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以上率下,紧扣民族主线。系统谋划、靠前指挥,着力构建“一把手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师生积极参与”的合力攻坚团队。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使之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抓手。力争走出一条“党建强、非遗兴、文化活、人心聚”的民族团结之路。坚持有解思维,树立问题导向。答好时代考卷,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有解思维。注重与政府、企业合作,积极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共同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以实际行动彰显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忠诚与执着。坚持服务大局,书写铸牢篇章。持续把民族手工艺工作室的建设同教育教学、民族融合、提升技能、队伍建设等系部重点任务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用实际行动彰显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为更好地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张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