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是怎样的炼成的
据青塔网最新数据,在2019年年底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公布的首批“双万计划”入选名单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338个(其中包括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7个)的入围数量,遥遥领先其他专业,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作为一所成立仅20年的高校,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能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专业实力不容小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1年,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累计为社会输送近6000名合格毕业生,现有在校生1000余名。
一、专业荣誉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于东软产业办学的先天优势,与众多国内外知名IT企业密切合作,为IT相关专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过近20年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1年被评为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综合评价中位居第三、2014年成为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被评为首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017年成为辽宁省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年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点。每个成绩都是成长路上深深的足迹,是沉甸甸的见证,是“国一流”专业建设的实力保证。
图1 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综合评价中位居第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累计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示范专业、工程中心、实验中心)9项;建成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3门、编著省级精品教材4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批辽宁省教改项目9项、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协同育人项目20项、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两项;成功申请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8项辽宁省自然基金、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一般项目,以及软件著作权78项,专利6项。
图2 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图3 省级教学成果奖
二、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一定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软件开发、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技能与方法,具备解决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计算机相关行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产品研发、嵌入式软件研发、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工作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
(1)面向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用户从事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及运营管理等工作。
(2)面向移动互联网领域从事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及运营管理等工作。
(3)面向通信、网络、工控、电子等相关领域从事嵌入式软件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工作。
(4)面向医疗、金融、电子商务、零售、电信、交通、智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等相关领域,从事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算法实施等工作。
(5)可继续攻读计算机及软件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三、师资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业建设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拥有30余名专业教师,4名素质教师,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1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辽宁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2人。
图4 部分教师所获荣誉
图5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获批国一流课程
历年来,本专业教师都非常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承担了校内多个实际运营项目的开发和维护,如作业管理平台、混合式学习平台、毕业设计管理平台、考勤系统、资源复用平台、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平台等,这些平台涉及到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上课考勤、课外实践、学生管理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在受疫情影响远程授课的过程中,这些自主开发的平台发挥了重大作用,保障了学校的平稳教学。同时本专业也很注重课程开发和对外服务,如Adobe认证、前端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iOS应用开发、PHP应用开发等行业应用技术的师资培训。
图6 学习平台
图7 作业系统
图8 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
四、专业特色
1.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 实施了“13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①每年对校外实践基地企业、毕业生、学生家长、在校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调研。本专业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回访机制,在每年底对东软集团、海辉、北京国遥新天地等各个实践基地进行回访,与行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座谈,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信息。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家长、毕业生、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每年不定期到兄弟院校进行调研活动,借鉴一些好的理念和做法。在此基础上,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论证,形成调研报告,为构建、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②形成“1个培养目标,3个能力层面,3条培养路线”的具有计算机专业特色的“13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明确 “1个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指标体系。根据培养目标构建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并据此进行一体化课程与项目体系设计,形成课内主线、课外能力辅线以及素质教育辅线3条培养路线,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图9 “133”培养模式示意图
课内主线: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作为主线贯穿四年培养过程。设计由通识课、学科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和由课堂实践、课堂实验、项目实习、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
课外能力辅线:构建以学习小组、社团为基础,以专业竞赛为纽带,以企业实习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项目锻炼为手段的课外能力培养体系。
素质教育辅线: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解决工程项目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团工作、党建工作、思想教育工作。着重培养学生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态度与习惯、责任感和价值观等。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构建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以形成一个环形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1321”学期设置构建了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
以行业用人标准和产业需求为契入点,以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平台为依托,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将技术知识、专业以及职业兴趣有机地联系起来,建设完成主线清晰、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选择符合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企业实际开发项目,为学生搭建多层次、不同规模的工程项目设计开发环境,按照课堂实践、学期实践(概念实习、技能实习和项目实习)、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进阶式安排实践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规范化工程项目实践的良好熏陶,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
表1 实践教学环节与各级项目之间的关系
3.注重课内外一体化培养,构建基于导师制课外实践体系
导师制的建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导师为学生在学习和职涯规划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协助素质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学业、项目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工作。一年级班导师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创业导师主要是在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学术研究、升学就业等方面予以指导。
图11 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指导
4.全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首先根据培养方案确定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供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使用,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课程组不仅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如何使用这些资源的方法,以及面向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学习策略,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与完全的线上学习(例如慕课)不同的是,混合式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某些节次的课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和课程资源的安排,在课前充分做好自学,到课堂直接进行测试或者研讨,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较以往更加深入。
图12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课程立体化资源使用方式
5.以学生为主体,“学、思、练、做、用、评”相结合,构建了“五合一”教学模式
①学思结合。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工程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学思结合”,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②学练结合。强调“精讲多练”,重点是要多练、多实践,以课程教学案例及三、四、五级项目为依托,实现学习与设计的结合,以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等形式,激发和训练学生能力,并贯穿大学的四年教学。
③学做结合。强调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坚持以项目为导向,将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贯穿大学的4年教学,以综合性的一级、二级项目的实现为手段,通过实施“1321”学期设置,“3+1”实训教学,课外SOVO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参加教师横向研究项目等,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锻炼CDIO工程实践能力。
④学用结合。强调将知识技能应用工程实践,结合专业的特点,与东软集团、阿尔派、埃森哲、无锡海辉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实施企业定制培养。和企业共同确定课程,共同提供师资,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学生到企业实际岗位实习、顶岗工作等方式,将所学所思所练用于实际工作。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能了解企业业务、认可企业文化,提高个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以及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等,顺利完成由“学生”向“员工”的过渡。2016级学生160余人在各企业实习,2017级有1/3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就进入定制班学习。
⑤学评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构建适应TOPCARES-CDIO“学思练做用”教学模式的多主体、多形式、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评价、素质测评,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对学生的TOPCARES-CDIO能力达成度进行全程评价和反馈,并据此调整教学实施进度与方式。
6.以校企深度融合为途径,构建了IT人才培养全方位的支持保障系统
①实施“引聘训评”校企师资互动机制,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学能力。采取“引、聘、训、评”的方式,通过校企师资互动,引进企业工程师实施实践教学,近年共从企业引进资深工程师3名;本专业约有15名教师到IT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以提升实践教学技能,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工程管理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和赞许。本专业教师累计4人次获得院级金牌讲师称号、6人次获得银牌讲师称号、5人次获得铜牌讲师称号。
②实施校企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工程实践教育资源和环境。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以工程实践环境为背景,建立了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立了企业级应用开发、嵌入式应用开发、Web应用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等工作室。本专业先后与39家IT 企业协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并和Intel联合建设了《多核技术实验室》、与alpine联合建设了《汽车音响实验室》、与大连高新园区联合建设了《车联网》实验室,形成了校企资源和环境共建共享机制,为IT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资源和环境保障。
③依托学院、系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实施专业持续改进。专业教育管理团队设有从事质量工作的专门人员,从而保障了质量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为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的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评价反馈与跟踪改进工作流程,根据实际评价测量的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更新,对培养过程各个环节进行持续改进,实现对教学活动的PDCA闭环监控。并持续跟踪改进情况,通过评价、改进、再评价、再改进,形成了全程监控,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各项教育教学环节有效落实和持续改进。
五、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已经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十余所大学以及多家企业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类长、短期出国留学及交流实习项目累计30余项。采用交换生、交流实习、短期参赛及研修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掌握计算机领域前沿技术,实现文化上的创新与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图13 国际交流项目
图14 国际化课堂
图15 学生与国际课堂成员热烈讨论
六、学生佳绩
1、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
2020年,经过校大学生创业中心专家立项评审,共成功立项45个项目,后期经过评审,共获批省级7项,国家级4项。
图16 2020年度省级以上大创项目获批情况
图17 基于脑波控制和深度学习的医疗轮椅
2、竞赛佳绩
专业师生在国际知名的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等平台上,与众多一流大学同专业师生同台较量。近五年获得省级及以上级别学科竞赛奖励数量共计 423 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7项),逐年递增趋势比较明显。
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10余项,128人次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
图18 2020年学生竞赛获奖统计
图19 2020年度年国家级竞赛获奖名单
七、学生就业质量
据统计,本专业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在90%左右。很多毕业生进入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京东、IBM、思科、富士通、埃森哲、惠普、阿尔派、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东软集团等世界500强和知名企业工作,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
本专业毕业生离校半年后的月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本校2016届~2019届毕业生的月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毕业生竞争力水平持续提高。调查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对开设的课程、选用的教材、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环节及教学管理等给予了较高肯定,认为在学校期间的培养模式合理,德智体美劳培养全面、知识结构系统化,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强,无论是在企事业单位就职,或是继续求学深造,都能够很好的适应并发挥自身能力。
图20 本科毕业生离校半年后的月收入
很多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走出的校友已经成为行业内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达96%以上,100%愿意继续招聘本专业的学生。学院通过走访重点用人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可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表现良好,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
图21 2016-2019 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专业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根本所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关注产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求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求变、在教学评价机制上求变,为民办高校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