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更新调剂数据0
- 24考研累计调剂院校0
- 今日更新调剂院校0
- 24考研累计调剂数据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位博士后陈和生:
完善博士后制度 助力人才强国梦
陈和生
■ 倪思洁
“当时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仍在筹备之中,中国科学院率先实施博士后制度,但对博士后的特殊政策尚未开始实施。”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在纪念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之际回忆说。作为中国的第一位博士后,陈和生见证了中国博士后制度30年的发展,并提出未来博士后发展的建议。
1970年,陈和生从北京大学毕业,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1979年4月被派遣到德国汉堡的德意志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丁肇中教授的 Mark-J 实验组工作。1984年5月,陈和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同年11月,他回到祖国,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
当时,中科院和高能所克服了许多困难,尽最大努力给他提供了做科研的条件,使他回国后能够立即开展工作,在此情况下,他也有幸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博士后。
陈和生表示,1985年,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科研人员,恰逢国家建立博士后制度,博士后研究是他科学道路上十分关键的一步。特殊的人事政策和优厚的科研条件等博士后制度设计成为了青年科研人员事业的加速器。博士后制度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博士到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培养青年科技骨干,解决改革开放初期科研队伍断层、人员老化等诸多问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制度。
1998年,陈和生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此时中国科学院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度,对博士后研究人员实行了相对灵活的项目聘用制度。博士后制度是对用人制度的一种补充,“在编人员+流动人员”成为了全院新型用人机制。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科技流动队伍的主体,也成为单位“选人聘人”的“蓄水池”,队伍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2015年,中国科学院全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投入。创新驱动促进多学科交叉,交叉融合促进创新成果产出,博士后研究人员更成为“率先行动”计划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中科院科技队伍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展望未来的博士后制度发展,陈和生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博士后队伍规模以及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投入,大力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目前同国外同类的科研机构相比,我国科研机构中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比较,流动人员比例偏低,特别是博士后队伍规模与比例更低。”陈和生说。
同时,他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吸引外籍博士后力度,制定与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以加大人才国际化程度,拓宽人才队伍的国际化视野。
近年来,在高能物理与粒子加速器研究领域,高能所依托北京谱仪、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等项目,成功组织了“以我为主”的大型国际合作,并与世界几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国际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包括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ATLAS和CMS实验、AMS实验,日本高能加速器机构的BELLE 实验等。
“这些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为引进国外智力资源搭建了平台、拓宽了渠道,近10年来,先后有24位国外博士后在高能所工作,年均(引进)比例为8.7%。其中许多人十分优秀,为高能所的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国外同类的研究机构相比,目前外籍博士后的聘用率仍很低。”他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吸引国外博士后的力度,完善有关制度,并开拓吸引其中的优秀人才在华长期工作的渠道。
《中国科学报》 (2015-12-07 第1版 要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