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就业频道> 综合资讯
顶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综合资讯
瞭望
2021-02-22
分享: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到本世纪中叶,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大国跃升。大国跃升需要靠创新性资产投入和人才驱动,尤其需要顶尖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史表明,少数顶尖创新人才有能力改变科学和技术范式,引领了科学和技术革命,开创了未来增长动力。实现大国跃升,亟待培养造就顶尖创新人才。

顶尖人才创新的四大规律

顶尖人才的创新活动具有思维特异化、需求高阶化、峰值年轻化、积累持续化四大规律。其中思维特异化、需求高阶化是顶尖人才创新的内在规律,峰值年轻化、积累持续化是顶尖人才创新的外在规律。

顶尖人才创新的第一规律是思维特异化,即自主性提出问题,颠覆性思考问题,会聚性解决问题。顶尖人才既能够解决给定的问题,更善于提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这种能力是产生重大创新的前提;顶尖人才善于颠覆性思考问题,能够突破常规,建立新的科学技术路线,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纵观历史上的重大科技成果,都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路线基础之上;顶尖人才专业知识精湛,同时也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善于找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创新的关键点,会聚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重大问题。统计近十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成果,无一不是处于学术会聚点上。

顶尖人才创新的第二规律是需求高阶化,即顶尖创新人才生存和发展的一般需求已经得到相对满足,而自我实现、超我实现的需求成为主要需求。对普通人才起激励作用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虽然不可缺少,但对顶尖人才激励作用已不明显。顶尖人才对才能充分发挥和学术抱负充分实现的需求,以及超越个人利益,为民族、国家和科学奉献自己才学的高级需求,则成为主要激励因素。

顶尖人才创新的第三规律是峰值年轻化,即重大创新成果产生的峰值位于36~45岁的10年。经过对435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公开数据的计算,获奖成果产生在36~45岁的人最多,有174人,占总人数的40%;次大峰值出现在26~35岁,有164人,占总人数的38%。

顶尖人才创新的第四规律是积累持续化,即重大创新成果的产生大多需要10年以上的积累期。根据对上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获奖成果产生的平均用时是获得博士学位后的12年。

面向顶尖人才设立新型资助计划

培养造就顶尖人才,要从顶尖人才创新规律出发,从提供跟踪式科研项目、经济补助等政策,转向定制化研发资助、非共识研发资助、会聚创新资助和科研生涯持续资助。

一是实施研发定制计划。在科技发展的跟踪模仿时期,发达国家掌握前沿技术,这种技术攻关方向明确,我们要掌握这种技术,一般是先设立攻关任务,再去配置科技人才,这是一种在给定项目、给定任务、给定思路条件下的创新。而到了大国跃升时期,除了跟踪国外技术外,更需要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和突破性技术研发,即在科研无人区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对于在无人区中探索的资助,不能沿用传统以项目定人的做法,而要以研究者主导,由人定项目,面向顶尖人才实施研发定制计划。

研发定制计划就是由顶尖人才自主选题、自由探索、自主创新,在磋商的基础上形成研发项目。计划的资助对象是顶尖人才及团队,包括顶尖科学家、工程师。不预设申报指南,项目来源于顶尖人才与团队的新概念和新创意,项目形成机制是管理项目的专业机构与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定向磋商,项目内容、周期、金额等都在磋商之列。项目形成后,基础研究项目采取同行评议的评审方法;应用研究项目采取技术、生产、应用三方评议的评审方法,评审专家由科学家、工程师、经济专家、管理专家、技术商业化专家等共同组成。基础研究主要由政府投资,应用研究投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各方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我国以前的高层次人才计划都是项目制,而不是研发定制。因此,研发定制计划可以通过整合优化现有的高层次人才计划,从中专门剥离一部分设立,也可以单独增设。

二是实施非共识研发计划。由于顶尖人才思维的特异性,经常突破现有知识框架和思维限度,同行评议难以形成共识;而且创新性越强同行评议越无法通过,导致一些真正开创性的研究难以立项。虽然在我国基础研究项目中,也有辅助性的非共识研发项目机制,但资金额度较小,也不是单独的计划。面向顶尖人才,有必要增设单独的非共识研发计划。

非共识研发计划采取推荐制、自荐制相结合的项目提出机制,同行评议、关键少数决策的立项机制;不设门槛条件,面向全社会开放,支持一切有奇思妙想的非共识性人才。为了提高非共识研发项目的成功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非共识研发基金,资助非共识研发计划项目。推荐制可以由顶尖专家独立推荐;也可以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采取多次复议的机制,以最大程度避免同行评议的弊端,尽可能减少非共识研发项目的遗漏。自荐制需要预申请,在概念和创意形成阶段就与管理项目的专业机构沟通、磋商,然后由管理项目的专业机构确定是否鼓励正式申请,或直接邀标。

目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小额探索基金、快速反应研究基金、探索性早期概念研究基金等,都是支持非共识研发项目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探索发展研究基金、非传统知识加速研究基金、革新R01计划等,也是资助非共识研发项目的专门渠道,资助金额也逐年增多。

三是实施会聚创新计划。学科与学科、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产业与产业交叉融合的会聚创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显著趋势。但我国许多创新活动人才专业背景单一,人工智能领域不乏计算机专业人才,但少有生物学、医学、化学、法学、伦理学等专业人才;生命健康领域不乏医学人才,但少有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人才,等等。因此有必要改变按学科和技术领域分别资助的传统做法,设立会聚创新计划。

为打破传统的科学组织方式,会聚创新计划应由政府联合大学、科研院所、产业界共同出资设立。培育综合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会聚集群,鼓励多学科、多领域、多产业开展会聚研究,建立不同学科的研究联盟、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联盟、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形式多样的不同专业合作伙伴网络,促进重大科学发现和创新。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可首先选择综合科学、信息与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会聚计划试点,取得经验后普遍推开。

在鼓励会聚创新方面,英美等国家积极探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2财年设立推动学科交叉研究与教育资助计划,2017年设立23个会聚研究项目,并投资建立会聚加速器;美国能源部先进能源研究计划署也成功实施了一些会聚研究计划。英国政府支持在伦敦地区建立“伦敦-牛津-剑桥”高校群,促进人工智能领域跨学校、跨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学科会聚生态。

四是实施未来人才计划。未来的顶尖人才要从现在的青年人才中产生,必须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放在青年。我国也有不少面向青年人才的创新计划,但都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缺乏整体设计和相互接续,没能形成支持未来人才的完整计划体系。因此有必要对原有青年人才计划加以整合,设立未来人才计划。计划有统一的目标、程序和规则,具体项目也可分散到有关部门实施。

整合后的未来人才计划,把青年时期作为全部科研生涯的一部分,持续支持,并与其他计划相衔接。重点资助40岁以下青年人才,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人才。大幅度增加资助金额,降低首次获得国家资助的研究人员平均年龄,提高首次申请国家项目资助的成功率。从博士研究生期间开始支持,持续支持15年。在博士研究生阶段,面向优秀青年人才提供种子资金,启动科研生涯首次资助项目;鼓励博士研究生承担企业出资的研发专项,保障博士生科研就业岗位,畅通博士生向产业界流动的渠道。博士就业或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后,广泛支持自由探索和挑战性研究,促进青年人才尽早确立重大突破方向。之后,对其中涌现出来的突出者持续增加资助,直到取得重大成果。青年人才成长为科研骨干人员或科研带头人之后,由国家基本计划项目资助。

近年来,日本、韩国出台了系统化的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了科研生涯不同研究阶段持续资助体系。日本2019年新增“国际竞争力强化研究员项目”“研究者战略培养项目”,以培养青年战略人才;韩国面向青年人才设立“生涯基本研究”支持项目,形成支持青年人才、科研骨干、科研带头人的“金字塔”式资助结构。

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生态

满足顶尖人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求,不仅要保证顶尖人才的美好生活,还必须大力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生态。

第一,完善顶尖人才建言献策渠道。在现有渠道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顶尖人才诉求表达机制、采纳机制、反馈机制,鼓励顶尖人才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把对顶尖人才的咨询纳入各级政府决策程序。邀请顶尖人才列席党政有关会议和人大、政协会议,聘请顶尖人才兼任政府参事室、咨询委员会、高端智库的有关职务,吸收顶尖人才参加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发挥顶尖人才在荐才、引才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相关工作中赋予其荐才、引才的提名权。

第二,创建创新文化社区和创新街区。参照硅谷核心技术人才占比17%、服务型人员占比26%的布局,在创新人员生活密集区域建设创新文化社区,社区集成学习、交流、休闲、运动、饮食、艺术、娱乐等文化生活功能。在创新人员工作和生活一体化区域,改建孵化器、加速器、助推器等公共创新空间,增加服务、交流、制作等功能,建设创新街区。创新社区和创新街区参照居民委员会模式管理,纳入社会工作体系。

第三,建设国际化的学术共同体。建立国际化的同行评议机制,形成现代科研伦理规范,客观反映科技劳动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建立科技论文和科技信息国内外高端交流平台,鼓励国内外高层次科学共同体开展交流,形成深度合作的创新网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学术组织和技术机构,支持顶尖人才到国际学术组织和技术机构任职。

  第四,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和装备投资。在顶尖人才聚集的地区和机构,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发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装备、科研材料、大科学装置,为顶尖人才和未来人才提供一流科研基础条件。( 文 | 郭铁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首页> 就业频道> 综合资讯
顶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瞭望
综合资讯
2021-02-22
+关注就业频道
扫描二维码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到本世纪中叶,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大国跃升。大国跃升需要靠创新性资产投入和人才驱动,尤其需要顶尖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史表明,少数顶尖创新人才有能力改变科学和技术范式,引领了科学和技术革命,开创了未来增长动力。实现大国跃升,亟待培养造就顶尖创新人才。

顶尖人才创新的四大规律

顶尖人才的创新活动具有思维特异化、需求高阶化、峰值年轻化、积累持续化四大规律。其中思维特异化、需求高阶化是顶尖人才创新的内在规律,峰值年轻化、积累持续化是顶尖人才创新的外在规律。

顶尖人才创新的第一规律是思维特异化,即自主性提出问题,颠覆性思考问题,会聚性解决问题。顶尖人才既能够解决给定的问题,更善于提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这种能力是产生重大创新的前提;顶尖人才善于颠覆性思考问题,能够突破常规,建立新的科学技术路线,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纵观历史上的重大科技成果,都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路线基础之上;顶尖人才专业知识精湛,同时也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善于找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创新的关键点,会聚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重大问题。统计近十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成果,无一不是处于学术会聚点上。

顶尖人才创新的第二规律是需求高阶化,即顶尖创新人才生存和发展的一般需求已经得到相对满足,而自我实现、超我实现的需求成为主要需求。对普通人才起激励作用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虽然不可缺少,但对顶尖人才激励作用已不明显。顶尖人才对才能充分发挥和学术抱负充分实现的需求,以及超越个人利益,为民族、国家和科学奉献自己才学的高级需求,则成为主要激励因素。

顶尖人才创新的第三规律是峰值年轻化,即重大创新成果产生的峰值位于36~45岁的10年。经过对435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公开数据的计算,获奖成果产生在36~45岁的人最多,有174人,占总人数的40%;次大峰值出现在26~35岁,有164人,占总人数的38%。

顶尖人才创新的第四规律是积累持续化,即重大创新成果的产生大多需要10年以上的积累期。根据对上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获奖成果产生的平均用时是获得博士学位后的12年。

面向顶尖人才设立新型资助计划

培养造就顶尖人才,要从顶尖人才创新规律出发,从提供跟踪式科研项目、经济补助等政策,转向定制化研发资助、非共识研发资助、会聚创新资助和科研生涯持续资助。

一是实施研发定制计划。在科技发展的跟踪模仿时期,发达国家掌握前沿技术,这种技术攻关方向明确,我们要掌握这种技术,一般是先设立攻关任务,再去配置科技人才,这是一种在给定项目、给定任务、给定思路条件下的创新。而到了大国跃升时期,除了跟踪国外技术外,更需要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和突破性技术研发,即在科研无人区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对于在无人区中探索的资助,不能沿用传统以项目定人的做法,而要以研究者主导,由人定项目,面向顶尖人才实施研发定制计划。

研发定制计划就是由顶尖人才自主选题、自由探索、自主创新,在磋商的基础上形成研发项目。计划的资助对象是顶尖人才及团队,包括顶尖科学家、工程师。不预设申报指南,项目来源于顶尖人才与团队的新概念和新创意,项目形成机制是管理项目的专业机构与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定向磋商,项目内容、周期、金额等都在磋商之列。项目形成后,基础研究项目采取同行评议的评审方法;应用研究项目采取技术、生产、应用三方评议的评审方法,评审专家由科学家、工程师、经济专家、管理专家、技术商业化专家等共同组成。基础研究主要由政府投资,应用研究投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各方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我国以前的高层次人才计划都是项目制,而不是研发定制。因此,研发定制计划可以通过整合优化现有的高层次人才计划,从中专门剥离一部分设立,也可以单独增设。

二是实施非共识研发计划。由于顶尖人才思维的特异性,经常突破现有知识框架和思维限度,同行评议难以形成共识;而且创新性越强同行评议越无法通过,导致一些真正开创性的研究难以立项。虽然在我国基础研究项目中,也有辅助性的非共识研发项目机制,但资金额度较小,也不是单独的计划。面向顶尖人才,有必要增设单独的非共识研发计划。

非共识研发计划采取推荐制、自荐制相结合的项目提出机制,同行评议、关键少数决策的立项机制;不设门槛条件,面向全社会开放,支持一切有奇思妙想的非共识性人才。为了提高非共识研发项目的成功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非共识研发基金,资助非共识研发计划项目。推荐制可以由顶尖专家独立推荐;也可以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采取多次复议的机制,以最大程度避免同行评议的弊端,尽可能减少非共识研发项目的遗漏。自荐制需要预申请,在概念和创意形成阶段就与管理项目的专业机构沟通、磋商,然后由管理项目的专业机构确定是否鼓励正式申请,或直接邀标。

目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小额探索基金、快速反应研究基金、探索性早期概念研究基金等,都是支持非共识研发项目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探索发展研究基金、非传统知识加速研究基金、革新R01计划等,也是资助非共识研发项目的专门渠道,资助金额也逐年增多。

三是实施会聚创新计划。学科与学科、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产业与产业交叉融合的会聚创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显著趋势。但我国许多创新活动人才专业背景单一,人工智能领域不乏计算机专业人才,但少有生物学、医学、化学、法学、伦理学等专业人才;生命健康领域不乏医学人才,但少有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人才,等等。因此有必要改变按学科和技术领域分别资助的传统做法,设立会聚创新计划。

为打破传统的科学组织方式,会聚创新计划应由政府联合大学、科研院所、产业界共同出资设立。培育综合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会聚集群,鼓励多学科、多领域、多产业开展会聚研究,建立不同学科的研究联盟、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联盟、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形式多样的不同专业合作伙伴网络,促进重大科学发现和创新。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可首先选择综合科学、信息与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会聚计划试点,取得经验后普遍推开。

在鼓励会聚创新方面,英美等国家积极探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2财年设立推动学科交叉研究与教育资助计划,2017年设立23个会聚研究项目,并投资建立会聚加速器;美国能源部先进能源研究计划署也成功实施了一些会聚研究计划。英国政府支持在伦敦地区建立“伦敦-牛津-剑桥”高校群,促进人工智能领域跨学校、跨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学科会聚生态。

四是实施未来人才计划。未来的顶尖人才要从现在的青年人才中产生,必须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放在青年。我国也有不少面向青年人才的创新计划,但都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缺乏整体设计和相互接续,没能形成支持未来人才的完整计划体系。因此有必要对原有青年人才计划加以整合,设立未来人才计划。计划有统一的目标、程序和规则,具体项目也可分散到有关部门实施。

整合后的未来人才计划,把青年时期作为全部科研生涯的一部分,持续支持,并与其他计划相衔接。重点资助40岁以下青年人才,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人才。大幅度增加资助金额,降低首次获得国家资助的研究人员平均年龄,提高首次申请国家项目资助的成功率。从博士研究生期间开始支持,持续支持15年。在博士研究生阶段,面向优秀青年人才提供种子资金,启动科研生涯首次资助项目;鼓励博士研究生承担企业出资的研发专项,保障博士生科研就业岗位,畅通博士生向产业界流动的渠道。博士就业或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后,广泛支持自由探索和挑战性研究,促进青年人才尽早确立重大突破方向。之后,对其中涌现出来的突出者持续增加资助,直到取得重大成果。青年人才成长为科研骨干人员或科研带头人之后,由国家基本计划项目资助。

近年来,日本、韩国出台了系统化的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了科研生涯不同研究阶段持续资助体系。日本2019年新增“国际竞争力强化研究员项目”“研究者战略培养项目”,以培养青年战略人才;韩国面向青年人才设立“生涯基本研究”支持项目,形成支持青年人才、科研骨干、科研带头人的“金字塔”式资助结构。

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生态

满足顶尖人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求,不仅要保证顶尖人才的美好生活,还必须大力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生态。

第一,完善顶尖人才建言献策渠道。在现有渠道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顶尖人才诉求表达机制、采纳机制、反馈机制,鼓励顶尖人才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把对顶尖人才的咨询纳入各级政府决策程序。邀请顶尖人才列席党政有关会议和人大、政协会议,聘请顶尖人才兼任政府参事室、咨询委员会、高端智库的有关职务,吸收顶尖人才参加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发挥顶尖人才在荐才、引才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相关工作中赋予其荐才、引才的提名权。

第二,创建创新文化社区和创新街区。参照硅谷核心技术人才占比17%、服务型人员占比26%的布局,在创新人员生活密集区域建设创新文化社区,社区集成学习、交流、休闲、运动、饮食、艺术、娱乐等文化生活功能。在创新人员工作和生活一体化区域,改建孵化器、加速器、助推器等公共创新空间,增加服务、交流、制作等功能,建设创新街区。创新社区和创新街区参照居民委员会模式管理,纳入社会工作体系。

第三,建设国际化的学术共同体。建立国际化的同行评议机制,形成现代科研伦理规范,客观反映科技劳动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建立科技论文和科技信息国内外高端交流平台,鼓励国内外高层次科学共同体开展交流,形成深度合作的创新网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学术组织和技术机构,支持顶尖人才到国际学术组织和技术机构任职。

  第四,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和装备投资。在顶尖人才聚集的地区和机构,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发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装备、科研材料、大科学装置,为顶尖人才和未来人才提供一流科研基础条件。( 文 | 郭铁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