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以来,国家积极鼓励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然而,在一些学校却存在“午自习”、课间十分钟学生不能随意自由活动等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44.2%的青少年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怕影响学习”。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12.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中小学生每周体育运动量为7小时以上,78.3%的受访者发现自己身边“小胖墩”“小眼镜”增多,71.7%的受访者认为中小学生不运动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
受访者中,00后占1.6%,90后占25.7%,80后占45.5%,70后占19.5%,60后及以上占7.5%。
54.1%受访者身边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不能户外活动
调查显示,78.3%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小胖墩”“小眼镜”增多,70.6%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中小学生体质体能差,53.7%的受访者表示现今“宅童”普遍,仅有9.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中小学生体育能力强。
在体育运动的时间上,50.1%的受访者观察身边中小学生每周运动量为1~3小时,36.9%的受访者发现身边中小学生每周运动量为4~6小时。仅12.9%受访者表示身边中小学生每周有7小时以上运动量。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年级的江新(化名)表示,因为中考压力,自己运动时间很少。“我很喜欢打羽毛球,以前一周还可以打三四次,但随着作业增多,现在一两次都很难,临近考试时更是一次也打不了”。
不仅是中小学学生运动时间少,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学校的课间十分钟也“变了味”。
“孩子放学回家和我说他们现在课间十分钟不能出教室。”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王凯(化名)对此表示震惊。“我们小时候,课间十分钟大家都在操场上撒欢儿。现在,除了上厕所和喝水外,孩子只能在教室里待着”。
在询问了身边的家长朋友后,王凯发现,在北京东城、西城等区域的一些学校也有类似的规定。在部分学校,为了防止课间学生疯跑打闹出问题,老师还会对课间能够保持安静的孩子进行奖励。“学校这么做的原因多半出于安全考虑。”不过,虽然能够理解学校的做法,但王凯觉得,这样的管理方法有些“因噎废食”。
“本来上课40分钟就很费脑子,课间十分钟是一种有效的调剂,可以让孩子在教室外转一转、远眺放松,让眼睛和大脑都得到充分的休息。但现在,孩子连教学楼都出不了。这岂不变成了校园‘圈养’?”王凯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容易近视,还会变得呆头呆脑,活泼的天性受到压抑。
江新也提到:“虽然上午的课间时间是可以自由活动的,但是一般都不会去活动,因为有时候老师会拖堂,或者学生自己也有事要做,就不会出去。下午课间十分钟是不能活动的,只能在教室,学校的制度就是这样”。
在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中,60.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中小学生体育课次数太少,54.1%的受访者表示身边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不能在室外自由活动,36.9%的受访者表示身边一些学校取消了较剧烈的体育运动项目,36.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中小学生存在突击式应付体育测试的情况,26.0%的受访者发现身边的中小学生需要上“午自习”。
“意识到孩子总在教室待着不好,孩子的班主任会在天气好的时候给家长留言,让家长多带孩子户外活动。可孩子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啊。”王凯有些哭笑不得。
71.7%受访者认为中小学生不运动的原因是课业负担太重
受访者认为中小学生不运动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课业负担太重”(71.7%)成首要原因。接下来是学校不重视体育运动(50.8%)和学生自身对运动缺乏兴趣(37.8%)。
正面临着学业与运动难以兼顾局面的江同学表示,现在考试机制不太科学。“文化课考试要求很高,体育课要求也很高,经常练习还是达不到考试标准。特别是长跑,满分的要求太高了。”江同学认为,现行的体育考核标准应该有所调整,或者是把学习的负担降低一些,否则时间根本不够用。
在受访者看来,影响中小学生不运动的原因还有“担心运动有风险”(35.2%)、“缺乏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34.6%)、“体育课质量不高”(33.5%)、“家长不鼓励运动”(28.9%)、“学校及社区体育设施不健全”(24.1%)等。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丹凤小学六年级的赵同学说:“我们上体育课一般就跑两圈步,跑完步后就是自由活动。目前没有专门教足球、篮球的体育老师,也没有篮球、足球等体育比赛。”不过赵同学表示学校里有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场地设施,同学们一般都会去玩。
张彦祥表示,目前学校的体育必修课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的内容和课时来教授,包括跑步、投沙包、坐位体前屈等项目。体育选修课加入了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跆拳道、空手道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在的年级和兴趣选择上哪些选修课。
针对一些体育课被挤占、学生运动不到一小时的情况,张彦祥表示,“挤占体育课的情况基本不存在”。“现在学生体育运动意识比以前强,特别爱上体育课,不上体育课还要给学生一个理由。”他介绍,学校所在地区的孩子经常是家里的楼和学校的楼“两点一线”地跑,很少活动,正常条件下每天两次的课间操和体育课尽量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如果学生不参与,需要出示区级以上医院的证明。”他说,“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包括做课间操。”
不过,张老师也坦言,确实有些学生对体育必修课的兴趣不浓,有抵触心理。“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断对学生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也会与家长沟通。”但他表示,独生子女的娇惯造成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还是影响了体育课学习的效果,所以只能尽量按照大纲要求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开展体育运动。
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教师季静(化名)认为,目前体育变成了一种课程、一种任务。“体育老师也非常累,工作量不比其他老师轻。现在三年级、四年级、六年级都要对体育进行抽测,抽测结果还要在全区排名,所以他们的任务也很重。导致体育课会重点训练需要进行体质抽查的项目”。
目前阳光体育运动在校落实还有哪些困难?“学生安全”成为悬在学校老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近几年因为体育运动的意外或事故而给学校和老师造成不少心理压力。我们曾一度把学校的高危体育设施都取消了。”张彦祥举例,“比如单杠,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但是在孩子上初中后,还是会按照大纲考核要求继续进行双杠、单杠等方面的训练。但在一些可能具有潜在危险的体育设施和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很谨慎的。”
即使如此,一些意外仍不可避免。张彦祥举例,曾有两个孩子在争抢篮球的过程中导致一个孩子手骨骨折。“一开始与家长的沟通还是很顺利的,但到了赔偿的部分无法达成一致,家长就起诉学校。”张彦祥解释,这种冲撞性的球类运动很容易发生意外,但是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上课出事,学校就要负全责。“此类事情让老师们都很疲累,有时甚至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
安全因素也使学校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被束缚了手脚”。“比如我们原来足球比赛是踢9人赛或7人赛。现在出于安全考虑,就踢5人赛。这样场地小,身体冲撞不是很激烈,也方便老师组织。还可以同时开两场比赛。”张彦祥说,“但相对地,对提升学生足球水平也有影响。一些特别优秀的孩子总踢5人赛,去踢11人比赛时对抗性比不过人家,比赛意识也不行,成绩会慢慢下滑。我们也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选修课之外引进专业的足球教练做培训。”
对于一些学校及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不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7.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此种做法,20.6%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支持,44.0%的受访者不太支持此举,18.5%的受访者则非常反对。
原标题:中小学生不运动 安全成为开展校园体育最大担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