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搏188入口
金宝搏188入口
长江大学农学院:奋力奔跑二十载 筑梦振兴向未来
2022-10-26 15:20:00
作者:
  仲夏时节,屋外骄阳似火,焦金流石,长江大学农科大楼里教授们的实验室里同样热火朝天。大楼外,教授们的试验田里依然能见到忙碌的身影……农学院处处一派繁忙景象。
  光阴流转,岁月如歌。伴随着时代的铿锵步伐,长江大学农学院走过了45年的历程。45年,从初建时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硕果盈枝,学校合并重组无疑是农学院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节点。回顾20年,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全院师生上下同心,同向而行。向上生长,把科研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向下扎根,把流动的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向生而歌,把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人才作为育人目标。
  学科建设按下加速键
  “刚合校时,农学院只有作物遗传育种学一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合校后,农学院紧抓发展机遇,学科建设按下加速键。”农学院院长李俊凯说。
  2005年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二级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作物学一级学科同时获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植物保护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作物保护、农业地质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农业资源与环境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作物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学科群建设方面,2007年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二级学科获省级重点学科;2011年作物学获批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植物保护获批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016年以作物学为主干学科,联合植物保护学、风景园林学、生物学为支撑学科,获批“绿色农业”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作物学获批国内“一流”学科立项建设;2021年植物保护学科作为支撑学科,获批“农产品绿色生产与加工”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
  至此,农学院建成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事实上,以科研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助力传统优势学科升级,通过学科建设反哺科研平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农学院探索的一条学科建设新路径。
  近年来,农学院在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涝渍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先后成功获批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粮食作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湿地农业湖北省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校企共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富硒水稻研发中心、澳中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绿色高效生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建成长江大学作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技术中心、长江大学作物抗逆技术研究中心、长江大学作物富硒应用技术研究所、长江大学昆虫研究所、长江大学麋鹿健康与生境研究中心、长江大学农药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6个。
  通过以上科研平台,农学院先后获批“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研究中心”“作物逆境生物学与耐逆技术研究中心”等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项目6个,累计经费6400万。这些项目为农学院科研平台硬件设施快速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大批量的仪器设备尤其是高精尖端仪器极大改善了学科基础条件平台(基地),保障了科研课题顺利开展,促进了科研成果持续快速产出。
  2020年7月9日,科睿唯安ESI数据库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长江大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这是长江大学ESI学科全球排名的历史性突破。2020年11月,“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
  2022年6月17日,在“鄂来拍”湖北省科技成果拍卖交易会荆州专场上,农学院李志新教授的水稻新品种“春9两优70”,徐俊英老师的新品种“科两优0986”“瑞两优6808”分别以200万元、45万元和65万元价格实现转让,这是继长江大学首个自主选育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审中稻品种“春两优长70”品种实现转让后的多个科技成果转化。
  合校20年来,农学院党委和行政精心组织科研教师,尤其是党员骨干组成科研团队,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行业战略发展需求,面向湖北,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国家重大项目研究、高水平论文产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项目层次大幅提升,经费额度显著增加。合校初,学院年均科研经费到账不足100万,2009年科研经费到账220余万,2014年科研经费到账1032万,2019年科研经费到账1525.12万,科研到账经费节节攀升。其中,2012年田小海教授依托长江大学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长江湿地农业”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农业行业专项《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费高达1590万。2013年李晓方教授主持的(农业)行业专项《利用农作物自身遗传多样性的抗逆稳产种群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批经费1620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地方高校,一个学科同时主持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鲜有出现。合校至今,学院连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尤其是2012年至2022年,平均每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以上,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达9项。
  科研成果产出多,成果水平明显提升。合校初,全院教师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到15篇,2009年学院教师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核心期刊68篇。2015年至今,学院教师发表论文数量几乎呈现倍数增长,质量显著提升。2015年,学院教师发表SCI收录论文仅有7篇,2016年17篇,2017年28篇,2018年高水平论文增至42篇,2019年83篇,2021年达133篇。专利是技术核心和成果转化的载体,是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基石。在专利申报方面,2009年以前,年平均申报专利不超过10项,2014年申报专利10项,2015年申报专利达39项,与2014年相比申报数量增长了400%。而在2017年申请的29项专利中,发明专利26项,占比89.7%。专利申报数量多了,专利授权也有了量的飞跃。2014年发明专利获授权7项,2021年发明专利获授权19项。
  核心技术攻关屡获突破,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学院自2010年起,连续10年获得省科技奖励,其中以长江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奖励14项。2019年史彩华副教授参与的“重大蔬菜害虫韭蛆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育种工作成效显著,成果转化成绩喜人。目前,学院已有长农粳1号、长农优982、长农1A、长蚕1号、荆州818A、荆楚818A、长农优231、长黑芝1号、长白芝1号、长白芝4号、长白芝3号、泰优628、长农2A、长糯麦1号、长麦8号、武育粳33号、株两优47号、泸香优8691号、两优27、荆两优233、多集新3号、春两优长70、春9两优70、科两优0986、瑞两优6808、长麦10号、鄂辐麦1号等新品种27个,累计转让作物品种权(经营权)8个,成果转化资金635万元。“春两优长70”还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列为重点推广的3个主要作物品种之一。
  一项项成果,一个个数据,体现了农学院科研实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毅力,也成为长江大学农科发展历程中最生动、最完美的注脚。
  社会服务激发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总是响彻在周燚教授耳边。
  猪粪转化育苗基质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周燚教授团队攻克的难题之一。一方面,养猪企业面临粪污处理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草炭土开采受到限制,市场上急需优质的育苗基质替代品。“将猪粪直接转化为有机肥,养分难达行业标准;直接用作育苗基质,氨氮浓度又太高,极易导致烧苗。”湖北楚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人、长江大学博士江健伟介绍。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在周燚教授带领下,团队应用生物菌种发酵技术,在猪粪发酵成品中加入秸秆炭化产生的生物炭,再配以相应比例的辅助材料来增加透气性,终于将猪粪转化为了市场青睐的育苗基质。2022年6月24日,周燚教授指导的“猪粪转化育苗基质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项目在“创青春”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乡村振兴专项决赛金奖。同时,其带领的团队成功攻克中药材“白芨”育苗的关键技术,该项技术作为多个地方政府部门技术扶贫的关键推广技术,致富一方。
  据农学院院长李俊凯介绍,周燚教授是最早参与到服务三农的一批教授博士之一,至今已经有20余年,足迹遍布了湖北省大大小小的村落。据了解,周燚教授研发的另一项技术“湿鲜豆粕的防霉发酵技术”已投入生产应用,年产值近2亿元。
  随着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口号越喊越响,农学院利用科技创新服务乡村的措施也越来越实。
  李传仁教授团队一直从事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研究。多年来,李传仁教授的足迹遍布了荆州市各乡镇,指导当地农民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为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安全护航。2021年上半年,李传仁教授被聘为湖北省农业外来入侵普查专家组专家,2022年担任荆州市农业外来入侵普查专家组组长。
  刘章勇教授团队一直从事农业生态与种植制度研究,2012年开始为荆州市再生稻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在再生稻品种筛选、适宜播种期试验、整精米率提升、富硒施肥技术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相关成果和贡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水稻无人机全程轻简化生产技术是卢碧林教授近年来重点研发推广的机械化栽培技术之一,该技术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轻简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较农民对照田块增产11.5%,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目前已在湖北省内大面积应用,示范面积达50余万亩以上。
  李俊凯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农药学研究,他担任所长的长江大学农药研究所获批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试验田间药效资质,多年来不仅为百余家农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指导企业田间用药、药效评价,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而且获得横向科研经费1800余万元。
  20年来,农学院党委始终坚持“立足湖北、服务三农”的理念,紧紧围绕湖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的综合需要,在种子、肥料、农药、技术等方面不断丰富、产出物化成果和工程化技术,更好地服务农业行业的发展。如再生稻栽培技术,水稻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在洪湖、监利、石首等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2015年,周燚教授生物菌肥研究团队的白芨种苗培育项目在“荆州农商行杯”比赛中进行了展示,并从28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创意组第一名。在此基础上,这一核心技术经过荆州电视台的穿针引线,获得北京天瑞华商基金公司与荆州楚和天瑞基金公司的联合投资,首期注入风投资金近3000万元。
  在直接进行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学院还以湖北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农业部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和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为基础,长期对农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理事长、产业扶贫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行培训,努力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目前中心己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余人,先后获全国农民优秀培训机构、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科技部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中心培训学员连续3年在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总决赛中获得多项资助和奖项,涌现出以“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监利县兴华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毕利霞、“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公安县健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明,“全省十佳职业农民”、荆州区川店香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小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致富典型,以及以江陵肖国平、石首王和志、公安欧阳彪等为代表的种粮大户、种粮高手,和一批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推进农业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促进地方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专业建设跑出加速度
  合校之初,学院专业多,办学方向多样化,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面对信息化、新农科等新挑战,如何集全院之力,让这些专业跑得更快?学院从革新课程建设入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优质专业教学平台,从而带动专业建设。
  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核心后,学院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通过校外专家主题讲座、校内专题培训以及课程建设进修与培训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课程建设的专业化支持与服务;以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两引、两带、三资助”、课程竞赛以及老中青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经过长期努力,学院普通遗传学荣获省级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作物育种学先后荣获校级精品课程。2021年,土壤学获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称号。微生物与农业、作物育种学总论、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等4门在线开放课程上线国家级教学平台。
  以课程建设为本,专业建设成绩斐然。农学专业2006年获批湖北省品牌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2019年农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农业资源与环境”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植物保护”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首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农学、植物保护入选湖北省产业计划,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入选荆楚农林卓越培养计划。
  凭借优质的课程和专业平台,学院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构建了向现代农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种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育人。教师教授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职业道德和价值观。”院长李俊凯教授介绍,农学院在创新全产业链“三全人才”培养体系之外,老师们还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穿插介绍祖国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行业快速发展形势,结合国家三农、乡村振兴等话题,逐步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报效祖国的情怀。学院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粮食安全、道德修养与职业伦理、乡村振兴、文化素养、时代担当等维度,找准融合点,孕育了如《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一大批精品思政课程。
  在一如既往的良好学风熏染下,近5年来,农学学子在各类课外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文化体育艺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60余项、省部级奖励40余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突出,学生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迸发新活力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质量发展更要激发人才活力。为此,学院党委提出“人才强院”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新举措。
  为做好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院通过“两引、两带、三资助”的做法,激发人才培养新活力。“两引”即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团队,凝练方向,引领发展,引进优秀年轻博士,注入新鲜血液,增加队伍活力,提高团队竞争力;“两带”即团队带个人进圈子、老人带新人找点子,帮助科研人员找准方向,快速定位,迅速成长;“三资”即开放基金资助,长大青年计划项目资助、国内外研修计划资助,帮助科研人员科研有经费,科研有思想,促进他们早日出成果,独当一面。
  “两引”方面,学院先后引进了南方麦王程顺和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高端人才张友军教授、马国辉教授、陈阜教授,长大学者徐汉虹教授、徐明岗教授、徐建龙教授、高德荣教授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加盟农学院,在柔性引进高端人才邢永忠教授、乔永利教授的同时,还全职引进了高端人才方守国教授、李晓方教授,以及油菜专家张学昆教授。
  “两带”方面,学院出台专门的政策,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为年轻博士成长开通快车道,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如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张文英,第三层次人选邹华文、王小燕;中国科协托举人才朱波。目前学院已有高端人才学子13人,菁英人才16人,杰出人才2人,领军人才6人,高端人才4人。“三资助”方面,学院先后设立科研发展基金,对学院教师予以资助,目前资助总经费累计超1000万元,累计45人次赴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访学或合作研究。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院人才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凭借着优越的师资力量,学院探索建立了农科特有的“三型三段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两基双导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以科研促教学,确保培养过程精细化。在此基础上,学院实施“三早三进”计划,连续8年设立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0余项,总资助金额达100万余元,让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试验田。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培养“质”“量”实现双提升。合校以来,农学院狠抓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位论文质量等关键环节,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高。2013年,学院研究生招生数量26人,2016年招生数量翻倍达到60人,2019年招生数量121人,2022年招生超过180人,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另外,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留学人数稳步增长,实现了留学生工作的快速发展。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学院严把研究生教育“出口”质量关,重点强化质量检测,强化学位点合格评估、专项评估、论文抽检结果的运用,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近3年,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100%。在论文发表方面,以硕士研究生陈晨、硕士生余林花和博士生朱祥为代表的学生先后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est Management Science等国际TOP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对于应用性人才培养,学院实施了“三同三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开设课程、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家进课堂、生产知识进讲义、教师学生进企业。对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采用“一制三化”教学模式,推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在学校相关政策支持下,学院开通了优秀本科生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优秀硕士研究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等一系列人才快速成长的直通车。
  通过以上举措,学院培育了诸如钱伟、贾汉忠等一大批活跃在农业行业的优秀科学家、企业家和技术骨干,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46%,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时期,农学院将以更宽广的视角、更积极的姿态抢抓机遇,化优势为胜势、变机遇为现实,努力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中奋勇奔跑。(通讯员 杨云锋)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