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搏188入口 > 家校共育 > 最新动态 >正文

成都市新都区:推进家校共育工作 打造良好教育生态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对家校共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

2019年10月,四川省《关于第二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立项的通知》确定了新一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成都市新都区“建立新型家校关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改革试点”名列其中。

近年来,借力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新都区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的实施意见》为家校共育工作统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全区统筹,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家庭教育种子教师培养、家校慕课中心平台建设、课题研究等工作,搭建起区域家校共育的生态系统,通过区域整体发力做强做实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做好顶层设计 夯实队伍建设

营造区域家校共育氛围

近年来,新都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重点镇、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人口集聚,民生服务、功能配套的多元需求对教育资源配置和创新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家校共育在其中尤为重要。

2020年3月,《新都区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以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工作机制、提升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水平、提高家长育人能力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促进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家校共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意见》无疑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新都区家校共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意见》创新性地提出建立区、校两级的工作机制,以及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家庭担负教育主体责任和区域支持的具体实践路径。如今,在三级家委会的基础上,新都区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起区级家校共育指导中心,统领指挥区域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并形成区级家校共育工作新机制。而中小学(幼儿园)则在区级家校共育指导中心指导下成立学校家校共育指导中心,推进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开展并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机构,做好人员到岗,责任到人。同时,建立起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社区代表联席会议制度,相互通报情况,保障家长、社区集中反映意见的渠道通畅,协调解决家校(社)矛盾,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意见》下发后,新都区又出台了《新都区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并连续两年出台家校共育工作推进计划,明确每年度的工作计划、重点和目标,为区域家校共育工作明确刚性要求。

顶层设计与制度体系,关键是落实落地。而新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首要就是建立队伍。在推进家校共育工作中,新都区始终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通过系统培训提升能力,运用考评机制激发热情,建立了一批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

2020年,新都区教育系统开展第一批家校共育种子教师培训,来自该区中小学(幼儿园)的186名教师通过集中培训、工作坊学习等方式,就提升家校共育工作的理解力、课程建设力等进行“学习充电”。

“开展种子教师提升培训,再充分发挥优秀种子教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能够整体提升区域家校共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都区计划通过培训和遴选骨干种子教师,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区域家校共育专家团队,为家校共育工作提供专业支撑和技术指导。

深耕教育科研 提升指导能力

助力新型家校关系建立

作为第二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新都区在2020年初就认识到以科研为带动、深层次解决家校共育之间问题的重要性。今年3月,新都区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教育生态视角区域新型家校关系实践研究”通过专家论证,顺利开题。这是新都区“建立新型家校关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围绕区域推进生态家校关系的实施路径(实践策略)和区域生态家校关系评价开展研究,并围绕家校职责与边界研究、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互动机制研究、学校生态家校关系的实施路径(实践策略)研究等主题设立子课题。与此同时,38所中小学积极加入并开展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如今,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学校对优化家校关系的基本模式、生态家校关系的实践路径、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一方面,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研究,创新构建新型家校关系。例如新民中心小学校,作为农村学校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筷子式”家校关系,提出了“联动—聚融—共生”的基本模式;新都区机关幼儿园则提出了“伙伴式家园关系”,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龙虎小学积极落实家校责任边界,签订了“家校教育责任边界契约书”,创编了儿歌《家长教育之约》和《学校教育之约》;清流学校提出了“精准家访”,并形成学校特有的“1+X”精准家访指导手册及相关操作工具;香城小学聚焦城中心家长的参与意识与如何守好自身边界的问题,开创性地进行了学校制度的改革,建立了“家长组阁”,通过影子校长、家长志愿团等载体,让家长更理解学校、更好地发挥作用;升庵中学、大丰小学、新繁幼儿园等注重提升教师(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以教师阅读坊、教师家庭指导“负面清单”等方式切实补齐教师指导能力的短板。

另一方面,为了让研究方向更加集中、更有实效,新都区确定了锦门小学、谕亭小学、木兰小学、清流学校和大丰中学5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样本研究校,梳理这5所样本学校的家庭教育主要问题,根据各自的家校共育现状制定了《家庭教育正面指导方案》,开展家风建设跟进指导,有力促进了区域家校共育工作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新都区立足区域实际,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家校共育评估指标,开发评估工具,制定评估方案。以年为单位开展家校共育质量评估,客观评估学校家校共育工作的进展及效果。

搭建学习平台 探索多元路径

构建区域家校共育生态

“期待家长们学有所获,携手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家长学校顺利开课,新都区教育系统组织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共同编写《新都区家校共育家长课程》,通过一年多的磨课试讲才在家长学校开设,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新都区家校共育家长课程分理论学习、自我修养、家庭建设、教育指导四大板块,面向幼儿园、小学、中学3个学段设置34门不同主题的课程,指导家长开展系统学习,提升家长的教育指导能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今年3月,由新都区家校共育家长课程编委会编著的《新都区家校共育家长课程》正式出版。今年3月12日,新都区首期家长学校在新都区香城小学报告厅开课,吸引了150余名家长前来听课。新都区教科院教研员黄英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向家长详细阐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听到精彩处,不少家长频频举起手机拍照记录,生怕错过“知识点”。下课后,许多家长意犹未尽,与授课教师继续交流教育心得。10月16日,第二期家长学校开课,200余人听讲,会场座无虚席。

“除了家校社之间的互动,我们更希望家校关系能建立更深的联结,实现共生共赢。”相关负责人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新都区依托成都广播电视大学新都分校,在线上开设“家校同育 和谐共育”慕课中心,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家校同育 和谐共育”慕课中心针对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幼小衔接”、亲子关系等家长关心的热门话题,邀请区内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校长及优秀教师,录制了访谈、微课等一系列精品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向家长推送,得到了家长的普遍好评。截至今年10月,慕课中心已持续推送了52期高质量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后续即将上线的家庭教育微课,也正在组织专家进行修改打磨。

今年7月7日,新都区木兰小学“校风牵手家风 推动家风建设”家庭教育正面指导工作总结座谈会与课题阶段性总结会举行。活动现场,校长和教师总结了学校自2020年开展的“校风牵手家风”活动。

“这些活动家长很欢迎,成效也很好。”木兰小学德育主任唐强介绍,通过家庭教育正面指导、学习和弘扬优良家风家训等措施,构建了新型家校关系,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近年来,为营造区域家校共育氛围,新都区创造性地开展各类高质量的家校共育活动。在传统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活动基础上,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提升活动质量。“教育叙事大会”、“家风叙事大会”、评选“家风旗手”、“家长进课堂”、“家庭教育微课展示”等一系列家校共育活动,让家校凝聚力越来越强。目前家校协作已经成为一种教育自觉。

“借力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的推进,新都区已逐步搭建起了良好的区域家校共育格局,家校关系的实践策略和经验逐步积累,家校关系也正在朝着生态化的方向演变。”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都区家校共育工作将逐渐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家校社携手育人,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凡标注 金宝搏188入口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金宝搏188入口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 https://hss.eol.cn/xinwen/352220.html
3、如果你希望被金宝搏188入口 报道,请发邮件到 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