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家校联系与合作,对于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纵观国外(尤其是美国)与中国在家校联合与合作方面的探索,还是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国外重合作,国内重联系。国外主要是让家长一起参与和组织学校的各种活动和教育实践,远远超出了国内一些学校只是进行情况通报的范畴。
其次,国外的家校合作,家长具有较大的主动性,而国内的很多家长是被动参与。
再次,国外注重家校沟通的隐私性,往往不会在公开场合进行私人信息的通报。而国内在这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往往直接在QQ或微信群中进行各种信息的公布。
另外,相对来说,国外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社会活动和实践能力,他们的课堂往往就是活动或者讨论,学生的家庭作业要么没有,要么非常少。因此,家校合作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学生在成绩以外的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最后,国外的家校合作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仪式感,一般来说,学校和老师不会随便联系家长,沟通的频率并不高,不会像国内这样家长每天要汇报学生情况。
家校合作起源于18世纪的美国,当时已有一些学校组成家长会,聚集在一起研读《圣经》或讨论,目的在于促进子女道德发展和宗教信仰,这是有组织的家校联系的早期模式。
国外家校合作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认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解决好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而且还有助于家庭和父母自身的道德提升。
19世纪20年代,家校合作成为美国“近30年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永恒主题”。美国家校合作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最上层是全国家长教师联合会,中层是各州家长教师联合会,下层是地方家长教师联合会或地方家长教师学生联合会。
家长教师协会诞生于世纪初,它是家长正式介入学校教育的一个标志。其宗旨是家长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方面的作用,家长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具有较大的权利。比如,家长对学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往往会通过协会向学校反映。反之,学校对家长有什么要求以及学校在作出一些重大决策时,也要通过家长教师协会征求家长意见。
在法国,人们认为教师、学生、家长相互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互协调的最好手段。德国学校经常利用家长的学术专长和专业经验,组织他们帮助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在日本,设有“青年之家”“儿童文化中心”等,以此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系的纽带。
很多学者认为:成功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主要有:提高学生的学业、智力、协作和阅读的成就;使学生更健康愉快;提高上课出席率;改善家长和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观感;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更积极;学生更愿意去做功课;增加家长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愿望;家长对教师更满意;更有效处理扰乱行为;加强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能力。
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开展家校双方的交流活动,如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目的是学校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使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进一步促进孩子的成长。
第二类是家长作为学习活动的志愿参与者,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主要的形式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第三类是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主要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