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一则喜讯在华科人的朋友圈流传:由华北科技学院新闻学专业2011届毕业生李少华担任编剧的影片《海边升起一座悬崖》获得第75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
他笔下的《海边升起一座悬崖》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寓言,以魔幻形态表现了一个小城女孩儿独有的思考与选择。戛纳电影节对这部影片的颁奖词是:“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同样的画面、同样的背景里,这种拍摄方式让我们听到了潺潺水声的美丽和危险。”凭借独特的风格,该片从来自140个国家的3507部报名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大奖。
《海边升起一座悬崖》海报
这不是李少华第一次走进戛纳,早在2018年,他的独立编剧作品《延边少年》就曾荣获第71届戛纳短片主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提及奖。
作为中国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两度获奖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主竞赛的编剧,对李少华来说,这次听闻获奖时同样是激动得夜不能寐,但不再像四年前那样觉得自己“撞大运”似的意外,“更多的是收获到了水到渠成的喜悦”,李少华说,“我感觉自己很幸运,喜欢做的事情可以有所成就,可以给自己一个信心与平和的心态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做下去,这比得奖更重要”。
这份难得的心态或许是在起起伏伏的际遇中打磨出来的吧。
2007年,李少华作为河南考生以将近600分的高考成绩被我校新闻专业录取,但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在校期间他不断探索学习,自认为“文笔不好”,就去校园媒体实践,在社会调查中锻炼自己。大二那年,他参与的社会调研项目获得河北省“挑战杯”一等奖。大学期间练就的新闻专业素养也使他在后来的创作中能够敏锐捕捉热点,重视在创作中题材与主题的深度挖掘。考研曾让他迷茫,他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跨考的选择是否正确,但决定考研之后,他就开始近乎疯狂地复习备考,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日没夜地学,“认定要做的事情,不管喜欢与否,都要尽力把它做好”。持续紧绷的状态甚至让他有时会忘了如何与人正常交流,也使他的眼睛落下了容易疲劳的病根。他最终以初试第三名的成绩如愿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在中传读电影创作MFA的日子充满压力,用李少华的话来说就是被导师潘烨教授“反复蹂躏,强行鞭笞灌输创作思维和习惯”,为了提高创作水平不得不死磕剧本,一遍又一遍地拉片子。
毕业之后,长期没有满意的作品更让他焦虑。喝茶,书法,健身,他用各种方法调试自己,努力平稳内心,以属于自己的节奏来缓解生活周遭的困扰和矛盾。他将经历的一切视为独特的生命体验,沉淀思考与感悟,于是他笔下的故事就有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就如《延边少年》中那无可名状无可奈何的游子情,亦如《海边升起一座悬崖》中对不确定时代下一个人因不知如何思考或诉说而纠结的呈现……
《延边少年》海报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李少华从不吝惜把自己的创作经验分享出来。对于母校华科他一直感念,他会应老师之邀成为几十位学弟学妹们练习新闻采写的访谈对象,回答各种问题,哪怕采访反反复复花了他一整天的时间,他也会耐心等最后一个人确认完信息。
对于未来要走的路,李少华没有必然答案,在他看来,用一辈子做一件事做成功是一种幸运;而用一辈子做一件事没有做成功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至少也知道了自己做不成,重要的其实并不是结果,而是辛苦付出、努力奋斗的过程。或许正如他萧子木华笔名的由来,“可怜萧子木,花(华)落始逢春”,作为一种不枉费青春的激励,把路踏在脚下,可以不看未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