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逐渐富足起来的中国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艺术教育。然而,在城市艺术培训市场“爆棚式”发展的同时,农村孩子的艺术教育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河北省的一个村庄,有一群人正在探索“向农村孩子播种艺术”的模式,试图改变这种“被忽视”。
距离北京100多公里的河北省安新县端村,9月28日迎来了很多村民眼中“堪比过年”的热闹场面,一所占地约30亩、可容纳1000名学生的全日制端村小学在这天正式投入使用。
这所由当地政府、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共同出资建成的新学校将开设“伏羲班”,进行国学传统蒙正教育,而另一方面,它还将成为一所乡村艺术教育的示范校。
在学校举办的新校舍启用典礼上,就读六年级的李紫依表演了两个节目,芭蕾舞《四小天鹅》和《清清荷风》。舞台上的李紫依穿着粉色练功服,表情自信,动作标准。很难想象,这些村里的芭蕾“小明星”,半年前还只认为“芭蕾就是踮着脚向上跳”。
李紫依的改变,源于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在端村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农村儿童芭蕾舞培训中心。该基金会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自今年3月起,免费面向农村小学生开设管弦乐、声乐、芭蕾、美术、话剧等课程。目前,端村镇600名小学生中,近三分之一在培训班学习,其中就包括李紫依。
为了这场面向全村的“汇报演出”,李紫依和舞蹈队的伙伴们在舞台上精力集中,台下的芭蕾老师冯桢棋则专注地看着自己的学生,嘴里还默念着动作节拍。
冯桢棋是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她的“老师”身份只在周末使用。在荷风艺术基金会的牵头下,她和北京一些名牌艺术院校的同学们一起,每个周末都来端村给这些农村孩子志愿授课,因为每周一次的两地辗转,他们被常被学生们称作“候鸟老师”。
“我最开始加入这个志愿者的队伍,是因为看到了我的老师来这里支教时拍的照片,孩子们的眼神里对芭蕾舞、对艺术有着更单纯、更渴望的期待。”在城市里教过少儿芭蕾舞的冯桢棋说,与城里孩子学习艺术抱有的升学诉求甚至“明星梦”相比,这些农村孩子学艺术更愿意吃苦,因为稀缺,他们对于艺术的态度也更纯粹。
冯桢棋的这种感受或许道出了,目前中国的艺术教育领域所存在的“城乡沟壑”。中国艺术人才网今年5月发布的《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02年至2013年,10年间,中国艺术类高校增加1082所,艺术类考生增加近97万人,增长30多倍。
然而,中国艺术教育的火爆表象中,却暗藏着城乡间、地区间巨大的发展失衡。当城市里的艺术教育被升学压力、“明星梦”裹挟,日渐功利化,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师资匮乏和不受重视的现象却长期存在,艺术教育正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短板”。
在9月28日端村学校新校舍的启用典礼上,作为捐建方之一,荷风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李风就给记者谈起了自己创建基金会,呼吁社会关注农村艺术教育的初衷:“艺术能带给处于贫困中的儿童巨大的勇气和自信”。
李风说,基金会在农村开展艺术教育的最初阶段,很多人不敢想象,把芭蕾这些高雅艺术带到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普及效果。“我们为什么要到乡村进行艺术普及?因为,物质上相对贫困的农村孩子,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积极向上、满怀梦想的自信,而这种自信,艺术教育更能给予他们。”
在李风和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努力下,新建成的端村学校教学楼一处200平方米的地下室将成为艺术教育活动场所,孩子们不用再在红砖裸露、桌椅不全的老旧小学里追求艺术梦想。基金会还坚持请县里选派了专业的音乐、美术和舞蹈教师,原有的高校“候鸟老师”也会坚持每周赶来支教。
“虽然,如今端村的孩子能够在比较好的环境里接受艺术教育,但是必须清楚,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整体欠缺需要全社会共同填补。”李风说。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也要共同参与,一起努力。”已经在端村取得初步成果的李风,如今正在谋划探索“端村模式”如何复制推广,让艺术教育惠及更多的农村孩子。
李紫依在新校园的首场演出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她和老师手捧鲜花,合影留念。即将升入初中的李紫依向记者坦言,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继续跟着北京的老师学习芭蕾舞,不过,她说:“我一定不会放弃跳舞,以后我也要考舞蹈学校,像老师那样”。
这也许就是,李风和那些“候鸟老师”所说的“艺术给予的自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