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科教兴黔·情系“三农””多彩贵州志愿服务队从院团委书记手中接过“三下乡”志愿服务队队旗,随即奔赴黎平县3个乡(镇、街道)5个村(社区)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历时9天,行程800余公里,开展大小主场活动15场次。志愿服务队主要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瞻仰红色文化、访谈红色文化传播者、拜访抗美援朝老兵、探访民族文化、寻访非遗传承人、控辍保学劝导、关爱留守儿童、银龄便民服务、培训产业指导、共建和美乡村、调研乡村振兴课题、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活动。
重走长征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拜访抗美援朝老兵,发扬斗争精神
抵达黎平的第一个早晨,沿着黎平南泉山石阶缓缓而上向着黎平革命烈士陵园进发,在半山腰毛主席《七律·长征》诗词墙前高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革命英雄纪念碑前,同学们面对鲜红的共青团旗帜重温入围誓词:“我志愿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上午,来到高屯街道少寨村,当立于“红军桥”上,眼前浮现:1934年12月19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三军团第六师向贵州腹地黔北进军,经过高屯少寨时,看到进入少寨必经之路的桥破败不堪,为顺利渡河,同时也为了解决当地侗乡群众的出行难题,第六师决定安排一部分战士在少寨驻扎休整,同时负责完成整修横跨于少寨寨前河流上的这座木板桥。为了纪念红军的爱民恩德和义举,红军走后,少寨村民便把此桥称作“红军桥”。中午,踏进“黎平会议”纪念馆,我们仿佛来到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血战湘江”突围成功,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在川黔边区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揭开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在生死关头,挽救和改变了党和红军的前途与命运。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同学们拜访了两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杨昭儒和万维荒,聆听了两位年届九旬老人的抗美援朝和无私奉献家乡故事。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抗美援朝精神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7月15日,志愿服务队走进“黎平县四十八侗寨侗族琵琶歌传习所”,采访侗族琵琶非遗传承人吴柳桃。起初,母亲坚决不同意,但在她的努力下,传习所日见成效,最终得到母亲的支持。现今,吴柳桃紧跟时代潮流,引入新媒体,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播侗族琵琶歌,线下学员1百余人。线上学员1千余人,抖音粉丝3万余人。在工作室墙上光彩夺目的奖牌,2018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试验区黎平县第三届琵琶歌邀请赛优秀奖、2019年中国成都第七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二名、2020年黎平县“优秀传承人”称号;黎平县四十八侗寨侗族琵琶歌传习所被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歌协会认定“侗族琵琶歌培训第二基地”等称号,正是吴柳桃在传承侗族文化行动中的最好见证。
了解吴柳桃老师的故事后,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对侗族琵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吴老师见状也热情的邀请大家一起学习侗族琵琶。以“理论+实践”的方式,现场开展了一堂精彩纷呈的侗族琵琶歌课堂。吴老师与她的优秀学员一起,为我们弹唱了《丢久不见长相思》《欢迎你到侗寨来》等曲目,优美的歌声与民族特色服饰相互映衬,让我们陶醉其中,不由得爱上了侗族琵琶歌。
吴老师说,“民族传统文化与乐器是宝贵的财富,她的延续需要年轻人继承与发扬”。这也是吴柳桃老师创办传习所的初衷,不仅是教授侗族琵琶歌,更是培养传承接班人,并紧跟时代潮流融入创新发展,将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她立志将侗族文化教授给更多人,为大众所喜爱并发扬光大,同时也助力乡村发展,带动就业,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团队还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服饰传承人陆永江(陆婷)老师,亲身体验扎染技艺,解锁非遗传承。
陆永江从小就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触到民族刺绣,担心民族技艺无人继承的她,从母亲手中接过绣针,凭借着对刺绣技艺的独特见解和执着钻研的精神,创建了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她采用自染自织的侗布,并结合了绉绣、辫绣、平绣、滚边绣、马尾绣等多种技法及织锦工艺,使其作品独具特色。通过努力,她不仅成为非遗传承人也成为一名致富带头人,累计培训3000余名绣娘,带动了12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脱贫。她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以及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殊荣。在志愿服务队的探访中,陆永江老师亲自指导并教授了他们扎染技艺。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植物染色技术,通过将织物部分绑扎,使染料只渗透到未绑扎的部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图案效果。陆老师说:“每个作品都如开盲盒,给同学们带来惊喜。”志愿者们在陆永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亲手体验了这一古老而精湛的工艺,深入了解了扎染的魅力和精髓。
吴柳桃和陆永江老师的故事将继续激励更多青年人关注和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民族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新时代的青年人责无旁贷,应该积极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将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控辍保学劝学习、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当志愿服务队来到岑和小山村时,村里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很好奇却又不敢靠近。为了尽快与小朋友们融在一起,志愿服务队以游戏 “击鼓传花”拉近和小朋友们的距离。通过游戏,让小朋友们养成正确的观念、端正态度,同时还进行防火、防溺水、防身等安全教育,让小朋友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过后,志愿服务队队员对村内的学生进行暑期学习辅导,原本宁静的山村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志愿服务队带领小朋友们唱《花园种花》儿歌后,结束了早上的活动。晚上,志愿服务队将村内的小朋友们组织起来编排文艺节目,在全村人面前进行汇演,玩得不亦乐乎。晚会结束,小朋友们围在“大哥哥大姐姐”们身边久久不愿离去。村内有一部分小朋友是留守儿童,面对有文化又充满活力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陪同做活动,他们是多么地依恋呀。
通过交流互动,同学们了解到村内同龄人有部分在读完高中后便未再继续学业而是选择外出打工,存在有女生读完初中便结婚嫁人,同学们惊愕不已。村内一女生向同学们吐露心声,说自己特迷茫,刚读完高中,不想跟闺蜜们一样草嫁人,准备想外出打工而又心不甘。同学和老师们齐上阵,从国家的扶持政策和人生前途等方面讲道理,对比身边同龄人的际遇摆事实,最终成功劝说女生选择走职业教育继续读书。2015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时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将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协力“和美乡村”建设
应黎平县双江镇登界村茶叶产业发展技术培训指导邀请,积极对接该村支书和茶叶合作社主要成员,了解茶叶种植管理近况,帮助分析梳理努力的方向,制定培训指导方案。邀请我系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茶叶专业教师冉乾松现场指导,指定一名茶叶专业的学生覃兴航同学担当培训助理。开展了对茶叶合作社主要成员在茶叶种植管理、红茶机械化加工、茶叶审评和茶艺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培训,合作社成员们表示,通过此次手把手的培训指导,明白了许多道理,提高了技术技能。覃兴航同学还对村内的少年儿童开展了少儿茶艺培训,让孩子亲自采茶,并见证一片树叶到一枚茶叶的神奇之旅,体验茶艺之乐,培养孩子对中华传统茶文化的认识并传承。此次的茶叶培训指导,做到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农业产业发展相衔接,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民心事,真正地将“三下乡”之科教、文化下乡落地落实。
当前,黎平县各村(社区)正在轰轰烈烈开展“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城镇精致管理行动、乡村庭院美化行动、文明新风倡导行动、法治教育普及行动)。根据各村正在开展的行动实际,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在双江镇岑和村,为帮助少年儿童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学会用实际行动去爱护自己的家园,教育引导孩子不乱丢垃圾,鼓励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互帮互助,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多彩贵州志愿服务队队员带领小朋友们到村里进行捡垃圾环保公益活动,希望孩子们的行动能呼吁每一位小朋友规范好自己的行为,提高环保意识,共同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志愿服务队李肖同学,身为一名退役复学大学生,将自己在军营学到理发技艺服务于老年人。一把推子、一把梳子,一张围布,支起了临时的“理发摊儿,开展“爱心义剪,情暖夕阳”公益活动。
许多老爷爷得知“义剪”活动,纷纷来到现场。“帮我的头发理短一些就可以了。”“好的,没问题。”志愿服务队成员李肖同学耐心地询问老人们的诉求,为其精心设计修剪头发,老人们也毫不拘束的唠起了家常,场面温馨而和谐。在他耐心的、细致的服务下,老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纷纷称赞理发师的好手艺以及志愿者们周到的服务。小小的剪刀不“剪”单,“剪”短的是一寸寸的银丝,拉进的却是村民之间的心。
此次义剪活动,共服务20余人,许多老人感激到:“我腿脚不灵便、不能走远,这个爱心义剪真的很贴心,既让我们少跑路,又让我们得实惠。”
志愿服务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志愿服务精神,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愿奉献,就能汇聚向善向上的强大力量。
调研农村产业业态,激励参与“乡村振兴”主动性
在龙形街道构洞村调研生态鱼养殖基地,该养殖基地建造于设施大棚内,主要分为养殖区和污水处理区两部分,养殖区由18个小桶和14个大桶并联,饲养幼鱼和商品鱼,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技术。该技术集工程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于一体,是一种渔业工业化生产技术模式。通过调研,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和创新。”“农业设施设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双江镇登界村调研茶叶基地,岑和村调研牛羊养殖基地,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调研生态渔业、茶产业、牛羊产业,普及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特色优势产业知识,了解我国农村“党建+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方式,深刻认识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中的突出作用。指导学生用墙绘的方式描绘“和美乡村”,宣传“一村一品”,突出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总之,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师生深入到“老少边”欠发达地区,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省内长征沿线、红色教育基地,乡镇、村居、学校等基层一线,纪念馆、文化馆等场所,开展追寻长征足迹、瞻仰红色圣地、牢记领袖嘱托、感悟发展成就、参与乡村振兴、体悟多彩贵州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切身体验党和国家大踏步发展的“贵州缩影”,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重走红色足迹,引领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长征精神,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通过与当地政府、当地群众交流,了解地方产业需求,产业难点,服务队走进产业一线,参与指导产业并帮助解决产业难点。根据当地现有产业,走进田间地头、走访种养殖大户,发挥农业专业知识优势,专家一线指导解决产业难题,学生了解并参与产业技术指导。传播农业文化、科技知识,农业科学技术进万家,助力乡村振兴富农民。实践队进入产业、深入基层,走访农户讲解农业种养殖知识,传授生产、加工及管理技能。提升了学生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思想意识,激励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实践使同学们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锻炼了本领。学生们均深刻地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立志“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青春。
实践队所到之处均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当地干部群众纷纷赞扬给当地带来了新气象,对本村青年起到了正面积极影响。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产业技术报务,也宣传了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宣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彰显了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教师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素养、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也展示了我院当代农业大学生应有的时代担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