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搏188入口
金宝搏188入口
“川流不息来时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在龙岩美术馆开展
2023-04-18 17:22:00
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我的故乡1983年 永定中川》 52cm×70cm布纹纸油画

4月18日,在广州美术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胡一川先生诞辰113周年之际,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龙岩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永定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川流不息来时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回到胡一川的故乡,在龙岩美术馆开展,将持续至5月18日。

开幕式现场

  展览主要呈现了近年来重新梳理的胡一川300余件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献,当中结合了胡一川与福建,尤其是闽西革命老区之间的关联,通过童年往事、私塾启蒙、南洋经历和厦门求学等早期材料,展现了胡一川成长的重要本源和人生经历。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表示,这次展览既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2020年北京站、2021年广州站的延续,也是广州与龙岩建立对口合作城市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展览的题目体现了‘不忘来时路’和‘坚守初心使命’的重要意涵,将引导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更好地传承这样一位民族脊梁、时代楷模的精神和品行;同时也将开启闽粤两地文化艺术交流的新篇章。

开幕式现场

一生勇做时代先锋

  艺术探索永不停步

  胡一川是 20 世纪中国重要的美术家、美术活动家,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先行者。他在新兴木刻运动和主题性油画创作中成绩斐然,他的版画《到前线去》、油画《开镣》《前夜》等,皆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作品;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首任党组书记、广州美术学院的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他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作为革命美术家的胡一川,不仅把艺术看成兴趣和职业,更把它服务于整个民族的理想——建设一个新的中国。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美术家联盟,成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用笔与刀号召人民到前线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奔赴延安,带领鲁艺木刻工作团组织抗战宣传,不惧生命危险,坚守在前线记录军民英勇奋战的场景;在中央的委任下,他不辱使命,担负起美术学院繁重的行政与教育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育了一代代优秀的美术工作者。在民族国家需要他的时候“到前线去”,充当“时代的先锋”,可谓胡一川一生的鲜明写照。

  在艺术上,胡一川有着高度纯粹的一面,他勇于探索各种风格的可能性。在杭州国立艺专时期,他学习油画、素描;在上海和延安,他转向专攻版画;从北京辗转到武汉、广州,再次回归油画创作;晚年在绘画之余,还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胡一川研究的当代价值,还在于他给予了青年学子在艺术探索道路上重要的启示。虽然胡一川没有留洋学习的经历,但他在艺术上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站在中国立场上思考问题。他始终坚守本土,融合中西方的艺术资源,来应对20世纪绘画民族化这一美术史的重要课题。正因为这种大视野和大格局,胡一川的艺术创作及其教育理念在现代美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谢昌晶指出,近年来,胡一川的故居及其作品、文物等已成为广州美术学院开展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的宝贵资源。

7次辗转回中川村

  赤子之心在画在文

  胡一川既坚守“到前线去”的艺术追求,也深怀“常回家看看”的故乡情结。

作品《川流不息 不断前进》 1988年 广州

  “中川村,好地方;东片有个马山岗,西片有个祖公堂;南片狮象把水口,北片有口大横塘;水流东甲村中过,中心有个和好坊……”这是胡一川先生家乡中川村一直流传的客家山歌,也是他耄耋之年仍时时哼唱的儿时童谣。在广州美术学院,熟识胡一川的师生们总能回忆起胡院长带客家口音、激情昂扬的演讲。即便如许多客家乡人一样,胡一川10岁就从福建这个山村走出,奔腾向海,勇闯世界,但与故土的联结从来没有在胡一川的生命中消失,而是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伴随终生。

  从 1937 年 2 月到 1990 年 10 月,胡一川曾辗转回家乡下洋镇中川村 7 次,踏足福建各地则不下 10 次,而且年事越高,频次愈多。那时山水阻隔、交通落后,但也无法阻挡这位赤子回乡的步伐。即使身在陕北,正值抗战最艰苦的时刻,他也念念不忘回家:“努力吧!再挨过这饥饿困难的日子就回到自由幸福的家乡了!”他不仅创作了《我的故乡》《中川风景》等多件家乡题材作品,还写下了《我的母亲》《我的祖母》等多篇回忆亲人和童年的散文。龙岩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溢表示,胡一川先生是从闽西红土地走出去的艺术巨子,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孕育了他十分朴素的农民之子情怀,锻造了他作为革命战士的热情和壮志。他敢于站在人生前线的艺术气质,与闽西客家人决力冲出大山的进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融写实与表现为一炉的艺术取向,也与客家人务实且浪漫的作风息息相通。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为胡一川策划全国多地巡回个展。1986年,“胡一川画展”回到福建,分别在福州、厦门、龙岩、永定举办。胡一川带着自己革命人生中的重要作品回到家乡,回馈哺育滋养他的乡情。作为上世纪广州与闽西重要的文化艺术交流,展览反响热烈。

  今天,胡一川的大展再一次来到龙岩,以丰富的作品和文献资料展现了胡一川的家乡情结与情怀。广东省文联副主席郝勇认为,展览为新时期粤闽两地文化艺术节和教育界的深入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和丰富素材,大家有理由和信心期待在未来可以开启更多闽粤文化交流的新课题。

三大单元呈现胡一川

  完整丰富的艺术人生

  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

作品:《军民合作》复制件 1940年 山西 33cm×26cm 水印套色木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第一单元以“革命与抗战的冲锋号”为主题,展现了胡一川在各个战场的“前线”,用刀和笔刻写令人热血沸腾的作品,发出那个时代震耳发聩的吼声。

  自1930年在油画箱木板上刻出第一刀后,木刻成为胡一川革命与抗战最强有力的艺术武器。1937年,胡一川带着一皮箱的木刻作品奔赴延安,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是跑到炮火连天、冲锋肉搏的血阵里来了”。作为最早响应鲁迅号召,吹响“新兴木刻”冲锋号的先驱者,胡一川与许多进步艺术家一起将木刻创作纳入到针砭时弊、救亡图强的民族抗争的浪潮之中。他深受鲁迅所倡导的文艺精神的鼓舞,在国家危亡的抗争年代坚定地高举木刻这柄利刃,在杭州、上海、厦门、延安,以及太行抗日最前线,积极组织创办木刻社团、木刻研究班、木刻工作团、木刻工厂,以及木刻报刊等。他的《到前线去》《魔鬼下的壮丁》《军民合作》《牛犋变工队》等木刻作品均为中国抗战美术的先锋之作。在他身上,能看到他作为党的文艺战士的诸多优秀品质,而在细致梳理其艺术经历时,也能重新认识其革命文艺历程中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以“解放与建设的奏鸣曲”为主题,呈现了他所创作的重要主题性油画作品。

作品:《南海油田》 1983年 广州 62cm×52cm 布纹纸油画 广东美术馆藏

  学习油画出身的胡一川,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仍割舍不掉对于创作油画的渴望。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战事的推进以及条件的逐步改善,他开始创作与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主题性油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主要创作方向转为了油画,主题性油画创作贯穿了他之后的创作历程。他通过历史主题油画创作,抒发对国家、人民以及革命事业的歌颂。他创作的“解放”之颂歌,如《开镣》《铁窗下》《前夜》《转战前夕》,“建设”之赞歌,如《挖地道》《南海油田》《见矿》等,造型坚实敦厚,光影营造突出,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色,作品主题和自身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有一种质朴的感人力量。与此同时,胡一川还肩负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繁重工作,创作时间弥足珍贵,但他从没有放弃和退缩,时刻警醒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和精力要创作出有一定份量的作品出来”。

  第三单元主题为“家乡与国家的赤子情”。

作品《珠江 1983年 广州》 53.5cm×75.8cm 布纹纸油画

  在胡一川抗战前线的日记中,常常记录着家乡的美景、素朴的村民、客家的美食和家人的温情。这些美好的细节时刻给他带来温暖与力量,让他能够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下坚持前行。胡氏家族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宗亲的深厚关爱和实质性支持,成为胡一川成长、艺术和革命事业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使他的创作才华得以迸发,并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一川多次带着油画箱和画布返乡,竭尽全力去描绘萦绕心田的家乡美景。《我的故乡》《芦下坝水电站》《龙岩富矿》《闽西探宝》等作品都表达了胡一川对家乡的赤忱热爱,以及对家乡建设的自豪之情。同时,《厦鼓轮渡》《鹭江》《崖边石门》等关于厦门的作品,更是书写着胡一川与夫人黄君珊的爱情故事。胡一川将油画风景作为“主题创作”,富有激情地行走,描绘“革命史迹、社会主义建设新貌、祖国河山”。这一单元还聚焦于胡一川沿着党的革命路线,在闽西、江西、广东和浙江写生的重要油画风景作品,展现了他忠诚耿介的家国赤子情。

  金宝搏188入口 林剑 通讯员 江粤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