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些高校的专业或学科调整连续引发风波。专业调整的出发点是为了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在本科教育阶段推动宽口径办学。学科调整的出发点是为了建立质量自律理念,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学科与专业动态调整政策为何屡次引发“反弹”?笔者认为,学科专业调整风波本质上是利益之争。
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促进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其中,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一项关键的政策组合。它引导高校从过去以冲动扩张为主的学科专业设置中走出来,按照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和学科专业的培养能力进行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与动态调整。
许多原本因为扩张冲动设立的学科和专业,并不具备成熟的人才培养条件,不能很好地控制培养质量,毕业生也经受不住人才市场的考验。但是,每个学科和专业早已发展成“利益共同体”,学科与专业的背后是拨款、招生规模等各项资源配置。任何学科与专业的调整行为都被师生们看作“存亡之争”。推出学科和专业动态调整政策,赋予了高校对原有设置无序的学科与专业“下刀”的“尚方宝剑”。
但是,这个“尚方宝剑”显然不能扫除所有的利益之争。从院系层面来说,每个学科和专业都是努力争取和发展的结果,更多的学科与专业有助于支撑院系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量,也是院系获得学校资源的渠道。对于具体的学科和专业教师而言,学科与专业的存废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一样,一旦学科和专业被撤,他们便只能依附在其他学科和专业之下才能生存。所以,不少教师都认为,“生活在他人的屋檐下还是不如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对于学生和校友而言,一旦学科和专业的存在有了一定历史,就必然寄托着他们的感情,谁都不希望自己学习的学科和专业被“砍掉”。
在利益面前,所有的学术框架和程序都经不起苛刻的“推敲”。一旦陷入利益之争,原本脆弱的改革基础就会受到冲击。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将矛头指向了高校内部的学科与专业调整政策。他们认为,虽然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是大学的自主权,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推动落实这项自主权,高校的自我监督与约束机制却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所以过去跟随政策的“设置冲动”又转化为了如今跟随政策的“调整冲动”。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内部的学术治理也在不断完善。涉及学科与专业调整,教务处、研究生院等管理部门都会牵头组织专门的调研、评估和论证,院系基层学术组织和师生的利益表达机制也日趋成熟,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学术评议和审议程序一般也都能得到有效保障,校长办公会已经是最终审定环节,轻易认为学科与专业动态调整是纯粹行政主导的并不公平。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学科设置的稳定性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以及通过有效制度保障教师的开课自由,努力创造学术治理的新平衡,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