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尚可
1949-2019

本期嘉宾
与新中国同行——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尚可
杭州二中校长
SHANGKE
杭州二中校长 尚可
尚可,杭州二中校长,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第十届国家督学,省十四届党代会代表,省十二届人大代表。省特级教师协会会长,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和中小学数学教育分会及德育分会副会长,省普高课改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省中学数学教材审定委员,钱江晚报智库专家,浙师大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学数学专委会理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功勋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本期嘉宾

主持人

CHENZHIWEN
陈志文 金宝搏188入口 总编辑
陈志文,金宝搏188入口 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

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

金宝搏188入口
+ 关注

高考是一次

需要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的机遇

陈志文

您1978年高中毕业,之后参加高考并考入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作为恢复高考的受益者,您认为高考给您带来了什么?一路走来,您觉得数学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尚可

1978年初我曾以高二学生的身份参加了那年浙江省的高考预考,并顺利入围恢复高考后当年春季的首届高考。虽没被录取,但也是一次难忘的人生体验。

高二应届毕业,我又赶上了1978年夏季高考,在淳安县汾口中学参加了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的理科考试,并被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录取,我极其幸运地以17岁虚龄跨入大学。

在我看来,高考是一次需要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的机遇。正因如此,拥有高考机遇的我们是何其幸运,我们又该何其珍惜高考的机会。高考是一个人生命的拐点,一定意义上也是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拐点。

我大学专业是数学,数学是一门科学,它为我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提供了一种方法论。而人文学科解决的更多的是人的灵魂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使我们认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两者缺一不可,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数学对我最大的影响首先在于思维习惯,尤其是条理性、逻辑性。它让我无论在教学、管理,甚至思考问题时,都提醒自己要有条理、有逻辑。数学背景的校长其学校管理常常有严谨细致的风格,对规则制度的建设常常是连续而不离散的。其次就是思辨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它让我无论是做事还是看问题,都有自己的方向和视角。再次,数学的言之有据常常促使自己行必有理,会促进求实求真工作作风的形成,也就有了做事的务实性,这也是数学学科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点。

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我认为数学学科对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大影响。

其中,分析问题时我会经常使用分类分层的方法。比如,学校开家长会,我会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简单的分类分层,将成绩一直优秀保持高水平发展的、成绩不断起伏不定的、近段时间成绩进步快的、成绩一直下滑的、成绩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的等等几类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分析其现象和成因,进行有针对性地诊断、分析和处方式的指导,以及家庭教育建议,这样可以做到精准、有效,让每一位家长都有所收获。

陈志文

恢复高考的这40多年,您怎样看待高考的改革与发展?

尚可

大学毕业后,我大多数时间都在从事高中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可以说,我亲历或是见证了高考制度和方案演变的40余年历程。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83年增加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从1985年开始的保送生招生试点到1990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并正式实行标准化;从1994年的统一录取缴费上学到1996年国家不包分配;从1999年高校进入大扩招时代及广东“3+x”高考率先亮相到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和婚姻限制;从2003年高考由7月7日提前至6月7日开始到2004年分省命题“家乡卷”的出现;从2007年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招生到2012年异地高考的出现;从2014年高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上海、浙江新高考的率先试点,尤其是浙江省从2006年三批次高考及招生方案到2012年深化课改方案的实施,再到2014年革命性的新高考方案的实施……。

各种思潮的演化碰撞,各种“理想”的、“新锐”的质量观,各种存在于政策文件中的“应然”的质量观,存在于现实实践的“实然”的质量观,以及人们普遍感受到的质量观的对话冲突,乃至多方利益诉求的中和调适,尤其是在“不拘一格选人才”和公正公平的维护两个维度上的矛盾冲突,使改革之路的曲折往复多变,共同组成了高考改革的生态和总体图景。

但无论如何,高考在改革中前行,40余年的高考改革历程折射出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巨人腾飞的轨迹,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高考的高度重视,体现的是社会对高考的巨大关注以及对高考改革的诉求,体现的是对公正、公平的热切呼唤和不懈追求,体现的是对选拔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审视和引导,体现的是社会对基础教育、188金宝搏beat官网登录 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引领与促进,体现的是对减轻学生负担的热切呼唤以及对各类学生的人文关怀。

陈志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所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

尚可

这70年来,我认为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是让这么多人能够接受比较好的基础教育。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各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基础不一,教育水平也相差很大,发展并不均衡。即便如此,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现在各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都非常高,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当然,还有一个突出成就便是高校的迅速发展,高校毛入学率的迅速提升,同样是了不起的成就。

高中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难做到多元发展

陈志文

从您的从教经历看,您之前担任过浙大附中、杭州高级中学的校长,现在担任杭州二中的校长。在您看来,这三所中学各自有哪些特质?

尚可

由于高考的这把尺子放在那里,所以,中国的高中虽然都有一些特点,但同质化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发展。能在高考升学和素质培养上把握平衡有所融通已属难能可贵。

从感受上说,三所学校都是历史名校,尤其是杭高(杭州一中)和杭州二中横跨三个世纪,是省内顶尖名校。三校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得风气之先都颇有建树。在目前高考这重目标下,都较注重平衡把握,重视面向全体,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栖霞岭下的浙大附中错落有致,校园小而雅,具有较浓的“学术”味道和氛围,学生严谨规范温文尔雅。杭高“贡院”校园历史悠久,“血统”和“学统”正宗而高贵,有五十多位院士校友,知名校友灿若星河。学校人文教育传统和资源厚重,人文教育、天文教育影响很大,学生更富激情和浪漫。善良、丰富、理性、高贵,是学生核心品质之追求。杭州二中是学生一心向往的学校,学生和家长以进入二中为荣,学生大都是初中学校的佼佼者。二中的学科竞赛及顶尖大学的入学率在全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拔尖创新学生的培养是其鲜明特色,自主发展教育模式是其富有影响力的教育模式,肩负使命集团化办学走在前列。二中的学生充满自信、志向高远、成长性高。

陈志文

您提倡的“文理融通”,如何理解?

尚可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需要把握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我认为“文理融通”是现代教育培养人素养的一个重要信条。

不论哪所学校,办学过程都有共性。我认为,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培养合格的人才,需要“文理融通”的理念。人文解决的是人的灵魂,是生命的意义,人文可以扩大生命的内涵,撑起灵魂的天空;而理科解决的是面对世界观察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论。这两者缺一不可。二十世纪初,蔡元培认为:“文科学生视自然科学为无用,遂不免流于空疏”,“理科学生视哲学为无用而陷于机械的世界观”。人文与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并驾齐驱,双翅并用,方能驰骋于自由之王国,成长为一个健全的自由的“人”。诚如诗人萨松所言:“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科学与人文就像“人”字的一撇一捺;互为支撑,互为扶持,才能写出一个德才兼备、文理兼优、刚柔相济、情理交融的大写的“人”。

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陈志文

在您看来,一名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尚可

从校长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来讲,我认为校长有三个身份,即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是三者的三位一体。作为领导者,校长要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要具备审时度势的大局观和长短结合的发展观。要确立学校的办学愿景,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做教育思想的领导者。作为教育者,校长应该懂教育,是一位内行教育人,乃至于是专家。作为管理者,校长要凝聚人心,通过内部和外部有效的管理,建立机制来支撑和实现其办学行为。概括地说,校长要确定战略、构建关系,承担责任。要用“结构—关系—战略”的框架思考来推进学校的发展。

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我认为当下能够静下心来专心做一名校长是最难能可贵的,做教育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无论是领导者、教育者还是管理者,首先要立足于学校,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符号,其言行、所关注的问题、办事的作风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都产生着影响。“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主要体现的是校长对学校和师生的影响力。第三,校长要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学习,包括借鉴同行的先进经验等。

陈志文

您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尚可

这真不太好说。也许我身上有一点诗人气质,心中充满理想和激情。但多年校长的经历又使自己能从现状出发脚踏实地步步践行,有书生对规律和逻辑的认真,也因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智慧,所以也懂得灵活不拒变通。总之许多人认为在我身上“平衡”一词理解的比较充分,比较能“换位思考”,心思细腻敏感,处理问题比较“通情达理”。也许在我身上有一些上述特点的体现,我常常告诫自己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而平衡是一种境界,平衡也是一种策略。管理需洞察人心,方圆有度,合法合情合理。

在教育的许多宏观和微观问题上,走极端不是方向,也许需要有实践的智慧平衡两极,在两个极端中间走出一条路来。

陈志文

未来,您想将杭州二中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尚可

百廿二中,横跨三个世纪薪火不断,培育万千英才初心不变。从蕙兰学堂到国立浙大附中,到杭州二中,再到杭州二中教育集团,百年以还,与时俱进,弦歌不辍,成绩斐然。二中是一所老学校,二中是一所大学校,二中是一所名学校。过往未往,我们为之热泪盈眶;未来已来,我们为之心潮澎湃。二中需要勇敢地走上前去,迎接这个骤变的时代。相对于教育的现实性、继承性和经验性,需要更关注教育的理想性、批判性和实验性。需要把握平衡,努力超越传统与激进、维持与变革、本土与全球这种二元对立,让基础性、发展性、创新性相得益彰,在理想的指引下,以更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面向未来探索前行。

具体地说,我们想将二中办成一所有内涵、有特色、高品质的研究型高中。它是一种“未来学校”,是一种精英学校。它是以创新性知识的学习和初步应用,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法、研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为高层次创新型精英人才奠基为目标,并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示范作用的精英高中。这里的创新性知识、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不是零散地、简单地、自发地培养,而是系统地、综合地、自觉地释放着独特的效能,而且为创新型人才奠基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研究型高中的建设需要新型的教育者、新型的校园、新型的课程、新型的教学、新型的学校文化,尤其是课程,需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通课程体系,需要有国际课程体系、荣誉课程体系以及实验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要体现学术的前沿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要使我们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重选择、高素质、强潜能的体系;要使我们的教学体系逐步形成重自主、高利益、强素质的教学体系。当然,要完善研究型高中的自我认知和要素架构,逐步形成整体框架,固然有很多的路要走。但目标不一定是用来实现的,目标更多的是一种方向的引领。

在实践探索中有一些是可以先行进行尝试的:首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通课程体系中进行相匹配的研究性教和学的模式构建,以及体现常态化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其次,以学生工程院和科学院为载体,逐步建构荣誉课程、实验课程和国际课程体系。逐步开展STEM课程,超越学科中心,增强课程的综合性。逐步加强主题学习研究,改进以“做中学”等项目研究为特色的学习方式。再次,要在实践中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研究意识和能力,形成学术型、研究性、国际化的师资团队。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陈志文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尚可

习总书记提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四有”标准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引领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大。

今天的学校,经常出现两类教师。一类教师在教学中视野开阔、纵横驰骋、生动活泼,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然而由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突出不够,考点训练不够,课后落实不够,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不行,两极分化较严重。另一类教师学科功底一般,教学能力也不突出,课堂教学欢迎度不高,然而因为对考点重点盯牢盯准,训练强度大,落实时间多,所以成绩不错,特别是平均成绩突出。两类教师都难称合格教师、优秀教师,都难以受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肯定和欢迎。究其原因,除了上述分析的之外,非常重要的是教学中对知识、方法、能力、素养等培养要素的平衡把握处理不当,对训练落实和思维方法能力培养的度的把握有所偏颇。从大了说,这里也有一个心中理想和现实功利的平衡把握问题。

我们一直在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也许从一定意义上说,素质主义是理想,应试主义是现实,素质主义是长远的,应试主义是眼前的,素质主义是可追求的,应试主义是可实现的。今天,鱼和熊掌能够有一些兼得的教师一定是好教师。

虽然,从规律上讲,培养学生的素质肯定会有助于学生应试成绩的提高,但是未必在高考这个阶段能充分体现,也许更多是在整个人的一生中有更多体现。

今天的教师,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并且努力做好。这需要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智慧。如果说老师只是照搬热点教学理论去做所谓的真正的教学,模仿许多做秀的“概念性”的课,那到最后,会举步维艰。但是,作为老师又不能心中只有高考,只有成绩,如果这样,学生的未来就很有可能受限。需要平衡好学生成绩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当然,我们关注学生当下的成绩,更要关注成绩背后的学习过程的优化,寻找眼前和长远的结合点。首先,要充分撬动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学生提升学习的愿景和目标,学生的学习有了愿景和目标后,作为老师还要帮助学生将目标分解成可实现的小目标,并有计划地引领学生实现小目标,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积累和坚持,只有逐步实现小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大目标。其次,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元认知能力,提高学习力的水平和境界,花大力气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素质能力。这既是今后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也是提高眼前学习成绩的重要策略。

陈志文

现在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背后都折射出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您看来,现在的家长或者说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您觉得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家长?

尚可

有句话讲,世界上有一种职业不用培训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上岗,那就是父母。每个家长都很自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他们在学生教育的责任方面存在一些片面认识。常常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学校的责任,对学校要求很高。需要明确的是,学校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不能因此就将教育的责任一股脑推给学校,学校无法承担无限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孩子的规矩、规则意识都是从小树立、建立起来的。

杭州二中提供的教育是宽厚、宽容和宽松的,但也是有底线、有边界的,我们推崇追求的教育是宽严相济的教育。我们努力创造生机勃勃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然而这也是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的。有些家长崇尚严格教育,迫切希望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老师都要严管学生。其实并非一时严管就是好的,倘若如此,学校和军营乃至于和监狱有何区别?该放手的时候必须慢慢放手,这和约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只放不管,也不能只管不放。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容易与家长造成观念和认知冲突,这个时期作为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引导,互相尊重,陪伴成长,让孩子逐渐学会自理、自立。家长不要过度地焦虑,不要拿着放大镜、显微镜去管孩子。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是在不断地试误中成长的!

家长的过度焦虑,主要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作祟。究竟何处是起跑线?甚至提早到了胎教。很多家长担忧不公平待遇,怕吃亏,都觉得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最优质的资源、最好的结果,都想追求绝对的公平。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家长所谓的绝对公平都是狭义的。这就好像浙江高考的“七选三”,很多家长都在算计,计算怎么考划算,怎么考可以“占便宜”,而较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从未来的发展规划出发。

还有补习班现在为什么这么热?其一,家长们觉得自己没有时间管小孩,送补习班读书心里放心;其二,这也反映了一种群体性的焦虑。焦虑因对比滋长,也因攀比而蔓延。这种集体焦虑,本质上其实是对时代的焦虑,对自己的焦虑,对文化不自信的焦虑,对阶层固化的焦虑。其中既有对社会公平和美好的期盼,也有对教育的不满与不安。今天的家长,经常是发现小孩有点问题就很急,要来管一管。听到别人家的小孩子出成绩了,又觉得心里很着急,多表现为一种即时性的、随机性的教育行为,也可以视为特定阶段突击性的培养行为。从现状看,家庭教育是缺少整体把握的。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家长不仅仅焦虑眼前,更焦虑以后,上小学以后,上初中以后,上高中以后,上大学以后,甚至是往后几十年。

当然,焦虑未必一定意味着就是坏事。有焦虑就有质疑与反思,而质疑与反思终将带来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理想的家庭教育应是这样的。父母通过营造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事业的追求,因为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同时,好的家庭教育还会具备“文化反哺”的功能,孩子在自我成长之同时,还会帮助父母成长。所以,好的家庭教育往往表现出家长、孩子双方共同成长的特征。

全面否定奥数是不科学的

陈志文

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门近些年来针对奥赛出台的一些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奥数被妖魔化了,您怎么看奥数?

尚可

奥数学习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数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肯定有益。它是一个重要平台,也是给部分有兴趣、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脱颖而出的一条绿色通道。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奥数等竞赛学习和培训方式过于模式化,过于死板机械,甚至走进了记忆训练和题海的老路,没有起到对学生兴趣、方法和能力培养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生源竞争等许多功利化的追求,各个阶段都把奥数等竞赛成绩及作用扩大化,乃至成为选拔录取的极其重要的标准,并由此导致众多学生无论是否适合都争先恐后地去追逐去竞争的失衡失范现象的出现。此时,出台一些政策,降降温是应该的,然而倘若一刀切乃至全盘否定恐也是欠科学的。

其实,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奥数,学习奥数的学生首先是有没有兴趣,能否培养些兴趣;其次是有没有这个实力,有没有这个时间和条件。

陈志文

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问题归结还在教育问题,对于很多学校来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在您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尚可

在我看来,首先学校尤其是优秀学生汇聚的名校能否有一种共识,那就是超越眼前竞争和功利真正把为学生的卓越发展奠基作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责无旁贷的崇高责任。其次,要在价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这三大核心要素方面,高境界、高水平、高品质地为学生奠基。特别是人生信念(理想、胸怀、情怀)、兴趣、性格、习惯(生活、思维、学习习惯)、坚毅等难以考试评估,但又潜藏于心,甚至决定人生高度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再次,学校要尽最大努力在课程、教学、活动、团队等方面拓展路径、创设平台、创设氛围,从而构建体系和机制去引领、促进学生的高水平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更要把学生的命运和世界及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引领其以特有的大境界、大格局、大情怀,在追赶时代之时引领时代,在适应世界之时改变世界,去征服星辰大海,去抵达心中的远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