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78
张炜,1957年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2016年5月,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
初心未敢忘,续写“西工大现象”新篇章
初心未敢忘 续写“西工大现象”新篇章
金宝搏188入口 总编辑陈志文专访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
陈志文
金宝搏188入口 总编辑
专访
张炜
西工大党委书记

“风劲帆满海天阔,三航领军铸华章。”在十三朝古都西安,坐落着一所独特而低调的高等院校——西北工业大学。它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在人才领域独有的“西工大现象”至今仍为人称道。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有幸采访到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续写‘西工大现象’新篇章!”这是张炜书记对西工大未来十年的冀望。

传承西工大人的精神品质,新时代续写“西工大现象”新篇章
传承西工大人的精神品质 新时代续写“西工大现象”新篇章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北工业大学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传奇。今年,西北工业大学80周年校庆上,“史上最牛航空班”的三位总师(歼-20总设计师杨伟、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和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带来的一首诗朗诵《致远方》引爆全场,也让“撑起中国天空一个班”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这个传奇的班级,是“西工大现象”一个鲜明的例子,也是西工大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陈志文:
您觉得西工大在国家改革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西工大人”精神品质的内核是什么?
张 炜:
今年是西北工业大学80周年校庆,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西北工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为国家的富强砥砺前行、与民族的振兴同心相向、为科教兴国建功立业。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领军人才,80年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事业输送了19万多名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溯学校的历史,西北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三源合一、强强融合,形成了西工大人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就是一代代西工大人的精神品质的内核,激励着西工大的师生,用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履行人才强国、科技报国的职责,铸就了学校今日之辉煌。
陈志文:
西工大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西工大现象”该怎样续写?
张 炜:
西工大始终把培育一流人才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真才实学,一大批优秀校友活跃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在重要型号研制和重大工程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赞誉,形成人才培养领域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改革成果丰硕。2018年4月,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组织专家对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认为,西工大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一代代西工大人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领域建功立业,成为国防科技的栋梁之材,形成并延续了人才培养的“西工大现象”。目前,学校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续写“西工大现象”的新篇章。
把握“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新时代续写新辉煌
把握“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 新时代续写新辉煌
在80载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工业大学扎根西部、献身国防,书写了新中国多个“第一”。当前,西北工业大学将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在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续写新的辉煌。
陈志文:
西北工业大学如何发力“双一流”建设?在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有何规划?
张 炜:
学校将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落实“院办校”的主体地位,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格局。聚焦国家重大部署安排,瞄准世界学术前沿,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努力构建协调互补、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超常规方式引育世界范围内优秀人才,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以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着力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加大与地方、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多渠道争取优质资源,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以上措施,西北工业大学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开放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新时代续写新的辉煌。
陈志文:
您觉得西部高校在谋求发展中有哪些重点和难点?在建设“双一流”的时代机遇下,该去如何把握?
张 炜:
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大学,其重点都是人才培养,西工大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西工大地处西部,面临着发展资源相对匮乏、高端人才引进困难、高质量生源吸引力不够以及学科面窄等问题。西部省份在支持本地高校“双一流”建设上投入资金占财政支出比例高于东部省份,但地方财政总量偏小使多数西部省份高校得到的资源仍然远少于东部高校。学校将加强开放办学,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拓展集聚优质办学资源,加快高水平人才引育,优化学科布局,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内涵式发展。
陈志文:
除了自身培育的人才,西工大在“引才西来”上有怎样的做法和经验?
张 炜:
学校拿出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敞开胸怀,为人才干事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一是为人才引进构筑多元机制。积极争取外部办学资源集聚人才;在校内设立“人才特区”;出台荣誉学衔体系加大柔性引进力度;在海外一流人才聚集地设立引才桥头堡,定期组织 “翱翔青年学者论坛”和海外招聘活动,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等,延伸引才引智工作触角。二是为人才成长搭建广阔平台。全面实施“翱翔人才工程”,为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构筑良好的成长阶梯;实施全员岗位聘任,明晰全员岗位职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准聘长聘制度,激发广大教师活力;研究并实施适合不同类型人才的长效考核评价机制。三是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越环境。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人才引育快速协作机制;学校科研经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为开展引领性、原创性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建设公共科研平台,逐渐形成高水平学术研究与科研的支撑体系;办好基础教育,为教师子女培养提供陕西乃至全国最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增强内生动力、融合能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增强内生动力、融合能力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的印记,对于西北工业大学来说是天然的。从80年前诞生于抗日战争中、“飞机炸不倒、艰苦难不倒”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到60多年前“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华航”(华东航空学院)西迁,再到40多年前“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整建制并入,西北工业大学汇聚了三脉的优势基因。作为一所具有国防特色和军工背景的高校,张炜曾明确提出,西北工业大学肩负着军民融合的使命。
陈志文:
西工大在军民融合上有哪些成熟经验和成果?在服务地方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未来西工大军民融合发展将如何走?
张 炜:
军民融合的实现,就是要对制度、组织、市场、产业链、技术、资本、人才等融合要素进行动态融入的有机过程,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增强军民融合的内生动力和融合能力。“军转民”“民参军”主要针对的是盘活和处理军民融合领域的存量资源,对于新兴领域发展、新的研究方向策划、新的研究项目申报、新的资源配置,要更多地从“亦军亦民”视角进行思考和论证,避免产生新的军民分离、军民分立。
西工大是军民融合的天然载体。多年来,西工大人坚持三航特色、真情奉献国防,坚持育人特色、激发军工情怀,坚持工程特色、打好双创基础,坚持实践特色、提升担当意识;立足军工使命、加快装备研制,立足科学前沿、加快原始创新,立足创新突破、加快成果转化,立足学科优势、加快智库建设;围绕地方需求、加快人才引育,围绕地方基础、加快平台建设,围绕地方传统、加快文化育人,围绕地方资源、加快开放办学,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西工大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为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做出更大贡献。既要围绕军队和国防需求,聚焦一流学科和专业,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也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既要主动使国防领域成果走入“百姓家”,加速军工特色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发挥自身的学科和系统集成优势,使更多的民用科技成果通过我校的军工平台集成为新应用、新系统、新装备;既要增强核心基础产品和国防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也要把众多的国防领域创新成果推向民用市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广泛吸纳军民领域合作单位、广大校友共同在此创新创业,加快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