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文:
华中农业大学已经步入了第三个甲子,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农科大学之一。您2018年9月到华中农大就职,对它的印象是怎样的?
李召虎:
华中农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120年,特别是最近这20年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
去年校庆时,邓秀新校长提出了华中农业大学未来发展的新目标,要在建校150周年之际,将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也是华中农大在新发展时代的新定位。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重要国家战略地位的高校。过去,大家印象中的华中农大主要是辐射长江流域的湘楚大地;而现在,学校要将视野扩大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例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各类问题。
陈志文:
您觉得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分别有什么特质?在定位上有什么不一样?
李召虎:
之前在参加学生活动时,也有学生问我,想把华中农业大学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时候能超过中国农业大学?
我觉得,华中农业大学不能简单地与中国农业大学或者别的学校比较。单从排名上讲,华中农业大学很难超过中国农业大学,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影响和贡献会比中国农业大学小。高校的发展不能过度关注和盲从排名。
其实,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有各自的特点。北京和武汉的地域性决定了其差异,而两所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对于中国农业大学来讲,坐落在北京,其视野会更开放一些。而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更朴实的学校,有很强的基础,以前不为人所熟悉,但它是一颗很美的珍珠。
李召虎:
其实,华中农业大学有两个很好的传统。第一个传统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过去几年华中农大强化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现在拥有将近1600位教师,45岁以下的教师占整体教师的比例近70%,最近几年还有海外一批一批的新鲜血液加入到师资当中。这是我们发展、建设学校的基础。
而且,在领军人才问题上,华中农业大学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在上世纪90年代,华中农业大学通过引导领军人才进行合作与创新,形成了服务于产业和行业的标志性成果,涌现出了“两邓一张”式领军人才。
其中一“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另外一“邓”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前任校长邓秀新院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柑橘,要把中国的柑橘做到世界最好;“一张”是张启发院士,他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的研究领域是水稻分子育种。这三人的学术成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处于国际前沿,也代表着华中农业大学服务产业和行业的水平。
第二个传统是在服务国家方面,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上。这几年,我们学校的声誉在快速提升,科技引领、科技强校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有“六个一”品牌,指的是六项科技创新成果,也是六个服务国家的领域。一株水稻,指的是处于国际前沿的水稻产业;一棵树,指的是柑橘产业,在三峡库区的脱贫攻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头猪,指的是湖北白猪的育种;一朵花,指的是油菜花,我校傅廷栋教授团队培育出了13种色的油菜花,大幅提升了油菜产业的生产水平;一支苗,指的是疫苗,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教授团队研发的猪伪狂犬病疫苗对于我国动物健康养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颗豆,指的是微型土豆的无毒育苗,这是一项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技术。这“六个一”对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巨大贡献。
陈志文:
华中农大有非常值得骄傲的传统,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哪些挑战是需要关注的?您希望把华中农大带领到哪里去?
李召虎:
一方面,我还是要强调人才队伍建设。华中农大“两邓一张” 领军人才的成长路线和培植方式,使华中农大获得了今天的成绩,有了自己的声音和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需要发展建设的某些弱势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中仍然有两个问题:一是领军人才不够,二是队伍体量偏小。领军人才不够或没有是根本问题,体量偏小不是绝对因素。简单的“摊大饼”不能造就出一流的学科。对于一所高校来讲,领军人才的作用是巨大的,要让领军人才在科学前沿产业真正做出贡献。
华中农业大学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在新时代中,我们的“两邓一张”式领军人才在哪里?这是师资队伍建设布局的重点。我们要在思想意识上改变,转换思路,要进一步加强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提高人才引进的质量,发挥新引进人才的力量。同时,引才也要育才,引育并重。
另一方面,也还是要强调科技创新,加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农业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农业的供给侧改革为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所以,在绿色发展的大旗帜下,如何做好农业的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华中农大提出了“非常6+1”的概念,接下来要思考“1”在哪儿?面向学校的未来,到再庆祝新甲子的时候,华中农大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思考做什么样的事情。
陈志文:
取得科技成果还是要依靠优秀的人才,学校要创造一个能让人才有所作为的环境和平台。
李召虎:
对。在学术研究方面,不能简单的靠行政决策,要尊重学术评价。为大家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好平台。
陈志文:
想跟您进一步探讨一个问题,“重科研、轻教学”可以说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李召虎:
做科研确实很重要,教师可以创造非常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但是,我们也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到社会上去,到各行各业,通过他们的创新创造,使我们大学的价值最大化。
我们需要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要进行深入研讨,制定具体措施提升培养人才质量。
陈志文:
我们需要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要进行深入研讨,制定具体措施提升培养人才质量。
李召虎:
我希望在华中农大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要在华中农大树立“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二是要建立领跑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能习惯于跟着别人跑,要把引领作为目标,把领跑作为定位。我们有能力建立华中农大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在我们办学历史上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各类实验班、各类计划。
三是要建立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对于我们以农业学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学校来讲,这一点改起来压力是比较大的。我们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如何适应通识教育、一流人才的培养,这是很艰巨的改革任务。
四是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我们要在评价体系、考核标准、队伍结构等方面大力推进改革。现有的师资队伍非常优秀,但是面向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我们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陈志文:
2017年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去筹,正式成立。现在,很多高校纷纷在办农学院,您对此怎么看?
李召虎:
北大办农学院,我并不意外。随着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从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上来说,对于有能力的高校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陈志文:
这是否会对包括华中农业大学在内的几所传统农业大学有一定的压力?比如人才流失。
李召虎:
压力有时候是好事,也是动力。我不太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华农有良好的工作平台和氛围。我们虽然没有最好的物质待遇,但在华农工作精神上是愉悦的,有事业感、成就感。如果北大能办出一所优秀的农学院,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刺激,促使我们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