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教育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关注教育;同时教育正处于被苛求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包容和做事的从容。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之下,不让教育变得功利化,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是教育者守住教育情怀的底线。尊重生命,众生平等,顺应人的发展,与生命成长一起同行,是教育者应该具备的一颗仁爱之心。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德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经这样阐述教育: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在内心就一直不停追寻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生是一个生命,生命应该在自然状态下自然生长,去除教育过程中过分的雕琢,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关注生命发展的教育,要让这种关注生命发展的教育形成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根植于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我们首先让生命教育的思想在课堂上落地,因此就形成了本部初中的“生命课堂”教学特色。陈经纶中学的生命课堂,是生命个体学习和自觉发展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知识获得的历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合作的温馨,实现快乐学习愿望。生命课堂还是一个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学生就好像是一棵树,长在教育的沃土上,接受知识的阳光,体验课程的甘露,通过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生命效能,成长为一个向上和向善的个体。
陈经纶中学的生命课堂,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优化堂环节,实现因材施教和快乐施教,让生命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发展了能力。
至今,生命课堂已经形成了学校的一种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具体表现为:师生互动交往活动和谐;学习过程充满生成与创造;生命智能在共同学习中提升;问题探究和智慧展示共享快乐;情意交流与人性养育交融。支撑这种课堂文化存在和不断丰厚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高度、思维的深度、知识的广度、情感的温度。
学校的教师通过构建生命课堂,不断探寻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全面落实“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理念,使学生在生命课堂的环境中获得最优发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学校在课程的建设和课堂实验中进行了不断摸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课堂改革方面,我们进行课堂文化的建设,将“人”的教育和课堂文化的建设进行整合,让人的发展与课堂建设相结合,我们摸索出以下结合点,具体内容如下:
“全面发展”与“素养”的结合
人是一个整体,知识掌握固然重要,也仅仅是人的一部分。生命课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人的核心素养。生命课堂上体现出的教育和教学的特色就是“全”。教学活动面向全体成员,课堂活动全体成员参与,备课内容围绕核心素养全面挖掘。
记得崔卫平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每次品读这句话,都让我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的追问与思考。教师站在教室里,那就是课堂,教师是什么,他的课堂就是什么。教师有知识、光明、素养和智慧,课堂就会充满光明,学生就会充满智慧和素养。因此,对于生命课堂改革,我们从备课入手,以框架式备课作为生命课堂改革的出发点,细化备课的要素,提升备课的标准,为生命课堂注入“生命能量”。
特别是在提升教师备课素养的过程中,在提高教师备课能力上进行大胆改革与尝试,我们开展教师说课大比武活动,围绕备课内容开展备课“八说”,借助说课活动完善细节,交流备课框架,让教师形成课程意识。
例如:配合学校的生命课堂改革,我们在框架式备课要素上不断进行摸索与创新,在知识框架、能力框架、思维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将素养框架融化在其中。对生命的培养和教育实现“全”的目标,让学生在经历生命课堂的体验之后,逐渐对自己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充满憧憬和渴望。
“爱的给予”与“评价”的结合
生命课堂本身融化了教育与教学的内涵,“爱”是一种教育,在课堂上体现在“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上,“帮助”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互助”成为开启个体与集体和周遭世界的开关,让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拓宽生命空间和活动空间,避免活动空间的狭窄。因此,生命课堂的小组合作实现的是生命成长中彼此的成全。小组合作的行为从深层意义上去理解,其实是一种鲜活的人际交往的培养,生命课堂的小组合作追求的是在人与人的合作过程中,加深对合作精神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和信任意识的培养。
在这种彼此成全的合作过程中,教学评价的丰富和恰切,是实现爱与丰富相结合的关键。概括生命课堂丰富的评价形式,我们主要以激励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为主,在课堂评价中围绕四个“关注”去实施:关注学生正面的做人教育,关注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心理的正向发展,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评价的真正价值,在于触及学生内在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尤其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的一种评价。
“快乐学习”与“知识”的结合
生命课堂培养学生自己去掌握、探究知识和对求知保持一种追问的态度。我非常崇尚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讲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将古代先哲的教育思想引入生命课堂,主张教师交给学生掌握挖掘学问宝库知识的方法,逐渐让学生成为乐知者,而不是直接传递知识,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如果说“爱”与“评价”相结合是对学生情商的培养,那么,“乐”与“知识”的结合就是对学生智商的一种培养。
陈经纶中学的生命课堂教学实践,我主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不是学问和知识的传播者,更不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代替者。课堂上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伴、合作者、带头人,在师生合作活动中成为平等的首席。让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学生在被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学习的快乐感才会产生。因此,生命课堂上师生的平等关系,是“乐”与“知识”的结合点。
“创新能力”与“思维”的结合
在生命课堂上,我主张教师与学生要进行生命的交织。在这场生命交织中,教师好比是一位高明的编辑,要学会读懂每个学生的故事。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一本等待老师阅读的大书,进入书中去品读每一个词句,会发现每本书的事件和情节都不同,这里所说的事件和情节是指学生的“成长”。如果说成长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每天都在流淌,有时急速湍急,有时平缓舒展,但是学生的成长都不会停止在某个点上。
在生命课堂上,教师就是帮助学生书写人生的那个人,每个学生的人生宝盒中储备了他们值得骄傲的密码,启动密码,帮助学生打开走向未来人生的大门。我主张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特点去设计他们的未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课堂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具备了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才会不断在学习中形成发现的眼光,逐渐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去解决问题。例如:我提倡学生自己设计创新性作业,特别是对于研究性作业,在学生主动设计和完成的过程中,形成研究、发现、思考的多种能力,这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仁爱之心”与“生成”的结合
我主张教师在生命课堂的教学中,要具备一颗仁心,不要夺走学生对美好、进步和发展的追求,帮助学生活出他们想要的美好。我们知道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为富不仁”,教师作为一个知识富有者,面对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不能以富人自居,以高高在上的位置去施舍给学生想要的财富。教师应该具备一颗“仁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思考学生的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就是要具备一颗“同理心”,清楚学生当下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累和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财富。在生命课堂实践中,教师的仁心行为与倾听、分辨、解析、点拨、评价、拓展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成就学生、发展学生为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主张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生的“所需”,明确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出发点;设计学生运用知识的敏感点;选择解决问题的引爆点;搭建思维链接的过渡点。清楚了学情,采用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完成对教学细节的设计,这是学生“生成”知识的基础,而实现“生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教师要具备一颗“仁”心。在我带领本部初中教师进行生命课堂实践探索中,逐渐发现了教师的一颗“仁”心,可以托起课堂生成的“高度”、探究延伸的“深度”和主动拓展的“宽度。在“仁”与生成的结合过程中,学生感受的是来自教师爱的“温度”。
“研究能力”与“课程”的结合
我们在对生命课堂的进行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研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打通了生命课堂和学校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兴趣和研究的愿望没有终止于课堂,借助学校设置的丰富的课程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研究。
生命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设计作业体现出多样化,作业的内容丰富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具备了弹性空间。特别是在学校素养主题课程设计中,我们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淡化了学科边界,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收获多种能力。
学校课程改革的本质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凸显主体性和多元性,教学方式的转变,凸显指导性。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和综合拓展课程多元化的两条课程主线相辅相成,推进课程建设开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与课内有关内容相联系,为学生课外的知识延伸和专题研究提供平台。学校在综合课程上设计了班级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学科社团、年级综合实践课程、跨年级跨学科整合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具有专题性、选择性、综合性和整合性的特点,课程的多样化和能力的多元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研究、交流、反思中获得知识和学科能力的提升。
学校在文化课程建设方面,内容丰富,学生在阅读之后,走进社会进行参观和研究实践,形成了研究与课程建设的紧密结合。例如:学生走进名人故居研究建筑文化;走进胡同研究胡同的历史;走进民族文化宫研究少数民族的服饰;走进老字号研究店名的变迁;走进古老的建筑和庭院研究对联和牌匾。教师针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讲座,围绕传统文化中的建筑、剪纸、风筝、对联、书法、雕刻、瓷器、年画、笔墨纸砚、胡同、故居、汉字构字法、俗语、谚语、习俗、服饰、饮食、礼仪、古诗、节气、字谜、舞蹈、民间艺术、京剧、象棋、围棋、雕塑、刺绣、生肖、姓氏、茶艺、器物、家具、园林等专题内容进行开发和建设,采用文化大讲堂的方式进行课程实践。
生命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建构,更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课堂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涵养,让学校的课堂和教育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在教育与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如果是一条不断前行的航船,师生共同从生命的此岸出发,借助教育之舟,去眺望并抵达人生的彼岸,看到彼岸的花开。守住教育情怀,进行课堂的改革与课程的建设,我们会继续与生命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