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记者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大有喧宾夺主取代公办学校之势。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
无论周末还是寒暑假,很多孩子从学校里走出来,又被“无缝衔接”地安排上形形色色的校外培训班。课外辅导行业的利益蛋糕巨大,天花乱坠的培训班广告随处可见,千方百计地争夺生源;家长们不仅要为培训班买单,也要接送孩子,既“烧钱”又折腾;可怜的还是辗转于五花八门培训班的孩子,他们能自主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
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在一些地方异化为“应试要趁早”。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重心逐渐下移,即使是稚嫩的幼儿,也在成年人的鞭策下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教育竞争作为一条环环相扣的功利链条,每一个环节都输不起。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参加了课外培训,而自家的孩子没有参加,就可能在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这样的“囚徒困境”,让不少家长欲罢不能地驱使孩子参与课外培训班。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指出,“身份的焦虑恰恰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产生, 也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而愈演愈烈。现如今,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人都渴望“争上游”,课外培训于是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隐伏着成千上万家庭的爱与痛。
当教育成为社会分层的一种渠道,让孩子们在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些家长们共同的心声。“上的学校越好,将来找的工作越好”,让家长们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孩子,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看到你卑微的成年”。许多时候,中国的家长们不是不懂得快乐童年对孩子的价值,而是担忧孩子将来在社会流动中成为失败者和无能者,承受着人生难以出彩的失落感与挫败感——在价值排序中,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不得不让位于教育竞争,不管孩子们是否愿意,参与课外培训都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疯狂的课外培训让一些人“荷包鼓鼓”,俨然一副找到了价值实现通道的成功人士的样子。笔者认为,课外培训班或许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孩子们的成绩,却是以损伤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为代价的。培训机构教给孩子们大都是如何应付考试、取得高分的套路。而创新思维却一定是没有套路的,孩子们逐渐流失了创新能力、独特个性、人文素养以及批判精神,过早地学会了功利和算计。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让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前途命运。课外培训的野蛮生长,显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只有读懂家长们的“身份的焦虑”,从均衡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的市场监管等方面多管齐下,课外辅导热才有可能降温。
(杨朝清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