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以“重庆文理学院把党建、管理、服务等多方力量注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小社区’成学生发展‘大舞台’”为题,专题报道学校将党的组织建到社区,将管理重心下沉到社区,将贴心服务延伸到社区,把“小社区”打造成为助力发展的“大舞台”,为学生成长蓄能增量。
全文如下:
“超1700平方米的党团活动室、自主学习室、研讨室、健身中心,学术大牛参与的创业茶话间、科研交流角……这不是别人家的大学,它就在你们眼前。”重庆文理学院清风揽月社区学生党员蔡甫学正向2023级新生介绍他们将生活四年的“一站式”学生社区。
重庆文理学院自启动学生社区治理专项行动以来,逐步形成“六级”学生社区建设模式,即“组长—片长—苑长—楼长—层长—室长”组成的网络化管理体系,并结合学生社区分布与院系特色,同步建设4个学生社区,覆盖了全校2.3万名学生,把“小社区”打造成为助力发展的“大舞台”,为学生成长蓄能增量。
党建引领,专班专人“一盘棋统筹”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学用新思想,把准大变局,不断磨炼自身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沐歌星湖学生社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守敏正在讲述社区“思政课”。“在胡老师的讲述中,我明白了最好的爱国就是心怀‘国之大者’,把自我成长和国家社会需求相结合,与时代共同进步。”2023级研究生苟进琳说。
这样的社区“思政课”每月都会在4个学生社区特设党支部中巡回开讲,全校老教授、老干部、优秀中青年教师、思政课教师等讲述者结合自身经历,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学子。
如何将育人力量集聚到学生社区?副校长李天福回答,“一盘棋统筹,精细化对接”。学校组织了25个职能部门和19个二级学院,1376名教职工全员参与学生社区综合治理,通过精准对接,把党小组建在公寓每一层楼里,把党员放入“网格”中。
在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蔡家林看来,学生社区是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具有多种功能。高校打造体现党建和思政特色、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园区,实现育人力量与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
重心下沉,教育管理“一竿子到底”
作为清澈蓝天学生社区听松苑的“驻楼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团总支书记李华夏常到寝室“串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难题。大四学生杨琴钰面临毕业求职,这段时间她一直纠结究竟是到乡村一线还是留在大城市工作,李华夏带她走进“驻楼导师”社区工作站,为她量身定制了个人生涯发展方案,杨琴钰豁然开朗:“像您一样,把小我融入大我,投身乡村一线,更能实现个人价值。”
和李华夏一样的“驻楼导师”,全校有1376位,他们来自学校党建、科研、教研室及教学一线各领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将育人力量下沉到学生社区,及时捕捉、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才能彻底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学工部部长钱闾建介绍。
如何实现育人力量与学生社区的有机结合?重庆文理学院在不同学生社区里,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与院系特色,通过“网格化”匹配,把党建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等注入各社区、各楼层、各寝室,切实发挥育人效用。
就业、心理、学业……学生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都能在学生社区中找到答案。目前已有80余名校、院(处)领导干部通过参加社区党团活动、书记校长“零距离”、社区“院坝会”等方式,与青年学生交流。
目前,学校劳动模范、领导、职能部门人员、辅导员、一线教师等1300余人次已进入社区,开展学业辅导、谈心谈话、安全教育、生涯指导等各类活动共计100余场。
智慧治理,学习生活“一条龙服务”
“学校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能不能增设充电桩?”“学校A区到B区之间的地下通道,能不能更人性化?”在学校学生社区“院坝会”上,围绕学校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学生纷纷建言献策。
蔡家林介绍,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学校通过党建引领、基础强化、提级介入、特情响应、标兵创建五大行动及20项计划、30条举措,将学生社区建设成党的建设高地、思政工作重地、人才培养园地、自我服务基地、安全维稳阵地,推动学生“五育”并举。
“这里就像一个小型社会,学习、生活、休闲、工作一条龙,啥都有。”2023级新生符梦芸一边感叹,一边打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服务平台界面里,学生社区预约报修、生活缴费、失物招领、建议咨询等常见服务一应俱全。
社区不仅为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匹配”专门功能区,更有“共享”式爱心驿站,学生在爱心驿站通过自助、互助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同学们把自己用不上的学习、生活用品捐献出来,放置在‘爱心驿站’内,有需要的学生在线上或线下的服务平台登记后,可免费取用。”后勤管理处处长周仁介绍,“社区还为学生提供洗衣、干衣、吹发、洗鞋等10余项自助服务。”
“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重点就延伸到哪里。”蔡家林表示,学生社区打通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后续学校还将因地制宜推进学生公共空间建设。(本报记者 杨国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