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着的步伐。时间的脚步从未停歇,来去匆匆,但历史的痕迹永远停留在一些人的记忆中,即使时隔多年,从弱冠到耄耋,那份骨子里的荣耀也从未磨灭,或许他们的背脊早已不再挺拔,但这些伟大的革命战士永存我们心中。为此 ,重庆移通学院“红色信使寻访团”的志愿者们来到了石壕镇石泉村,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开启一堂热烈且滚烫的户外“思政大课”。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抗美援朝老战士-何少伦,93岁,1951年入伍,见到志愿者的第一句话“你们定要好好护我中华”,这是嘱咐,更是责任。志愿者了解到何老战士年轻时主要学习操作国外先进炮弹,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义无反顾地加入修筑防空洞行列。1953年下半年,敌机在修筑地附近徘徊巡查,在慌乱中被修筑材料砸伤,导致上肢骨移位,被送往西安后方疗养院。最为动容地是到达火车站时七八百人夹道迎接。何老战士讲到自己只是做了稀疏平常地事,并不觉得自己为此有很大地奉献,这一举动让他感动。康复出院后收到的一系列证件,唯一拒绝签收并让志愿者泪流不止是残疾证!
“温良”的力只献华夏
抗美援朝老战士冯树林儿子冯成志,77岁,1964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在云南这片土地上挥锹洒汗。曾耗时7年成功建成成昆线,耗时3年建设投入襄渝线的建设。当他结束长达10年的军旅生涯退伍返回家乡,他仍不忘为家乡做贡献。成为当地学校的教师,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更是一名民兵连连长,为部队输送人才;担任治保主任和村长,为村民实事求是办实事。多重身份,同一使命,那就是用一己力量为祖国做贡献!
心无旁骛做实事,一心为民万古情。冯世伦同志自朝气蓬勃时起便不断挖掘雷锋故事、焦裕禄精神以洗涤自我心灵,一路紧跟党的脚步,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融入基层。无论是2008年汶川地震还是2019新冠疫情,冯世伦同志始终从自身严格要求,不计付出,从身边小事做起,扎扎实实服务一方水土,造福人民。在与志愿者们的交谈中,冯世伦同志殷切寄语于我辈青年:力争朝夕学习知识文化,一心向党,报效国家!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辈青年作为后起之秀,更当向党靠齐,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做好时代接班人,无畏风雨交加,携手同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惠及全民。
每一枚军功章都是战士的骄傲,是军人的荣誉。每一枚军功章都是一曲英雄的颂歌,都蕴含着一段血与火的故事,是往昔金戈铁马、浴血疆场的最好印证。“生而逢盛世,青年当有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今日我们的祖国繁荣,家国安康,山河无恙,作为新时期的一代人,应该庆幸出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但曾经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我们不能忘记,漫长岁月里,他们为了心中信念,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书写了一篇篇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在与冯世伦老党员的对话,我时刻都能感受到这位老党员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他身上的红色精神就如薪火一般,照亮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志愿者,便要将这薪火继续传承下去。从身边的点滴开始,服务一方,为他人做实事,用青春传承,薪火永燃。
——志愿者刘云贺
冯成志老党员虽然已经77岁,可他听力,身体素质方面却毫不逊于我们年轻人。他那句“年轻人在生活中就应该愉快一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像天塌下来一样,要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心性”深入我脑海,他修铁路过程中多次面临死亡,却毫无惧。我们作为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遇到挫折时都应该时刻谨记冯成志老党员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并将一切挫折转换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志愿者冯俊豪
我在校深受爱党爱国的思想教育,却是第一次距离红色如此之近,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与缘分,我尽量记下听到的每一句话,淳厚的红色精神始终在我脑海飘荡。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后备岗位上默默奉献,爷爷修防空洞的艰险,重伤后的痕迹,背上的山丘是抗美援朝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亦是我心中一道壮阔的波澜。
——志愿者刘德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金宝搏188入口 ”,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