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社会的发展从来不缺“以技艺立道,以情怀立心”的大国工匠,让祖国一步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继续教育校友中,也有这样一群“以匠心筑梦,以技能报国”的匠人楷模,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方寸之间大有作为、平凡之中彰显不凡,他们用匠心匠行书写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动人故事。
焊花飞扬成就“大国焊匠”
2023年对学校网络教育2006级和2014级油气储运专业校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汪宏辉来说,是人生中值得标记的时间,他已在焊接岗位上了整整30个年头。三十年间,他扎根油田建设一线,辗转大江南北、国内国外,用一把焊枪书写闪耀履历,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焊匠之路”。
1993年,汪宏辉进入江苏油建石化设备厂成为一名电焊工,与焊枪成了最亲密的伙伴。为了练好基本功,他会用焊枪吊着沙袋练习手臂力量,长时间保持蹲姿用焊把夹着毛笔描红,手上、胳膊上经常被焊渣烫得伤痕累累。汪宏辉边干边总结,焊接技术突飞猛进,不仅取得了30多个国内国际专业的焊接证书,经他手焊接完成的活儿,焊缝探伤一次合格率高达99.5%,带动整个一线机组焊接合格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2000年,在中国石化焊接专业大赛中,汪宏辉一举夺魁,并与同伴合作夺得团体第三名,获得了江苏油建在全国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同年,年仅26岁的他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成为中石化集团公司最年轻的高级焊工技师,也是当时江苏油建唯一的在职高级技师。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汪宏辉也成为了扬名海外市场的“免检王”。1998年,江苏油建首次承包苏丹HGLG油田地面工程项目,汪宏辉临危受命,带领团队让项目不仅以高出国际标准1.2个百分点的合格率顺利通过验收,还创下了日焊10英寸管口41道、6英寸管口80道的苏丹油田地面工程焊接施工新记录,探伤检验一次合格率高达99.2%。2011年底,江苏油建中标沙特SWCC水管线项目,汪宏辉带领团队创造了管径最大、焊口数最多、沟下焊施工难度最大的海外新纪录,焊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3%以上,以严苛著称的德国监理破天荒地主动与业主SWCC联合为汪宏辉的机组颁发了一次合格率证书,这样的殊荣不仅在国际上,就连业内也是罕见的。截至目前,汪宏辉征战海外的足迹已遍布5个国家,成为了老外眼中名副其实的“免检王”。
随着技术的精进,汪宏辉开始思考如何提高焊接的质量和效率。他发明了“二胡”引弧法、短弧左焊法、内外兼容送丝法、温度判断法、锯齿下拉法等管道焊接操作法,这些操作法被命名为“汪宏辉长输管道焊接操作法”。这套操作法推广运用后,江苏油建有效提高了管道焊接质量和焊接速度,焊缝一次探伤平均合格率提高到98%以上,功效提高了2.5倍,所承建的甬沪宁溧阳段工程、杨家坝万方罐工程、石家庄—太原成品油管线工程等7项工程获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那之后,“汪宏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2011年,汪宏辉带领团队成员进行法国SERIMAX全自动焊接设备在全球范围内的初次尝试,攻克了原油保温管全自动焊接技术,成功运用于沙特SWCC水管线项目后,创造了DN1900管道57道口的日焊口新纪录,工效更比传统焊法提高了5倍以上。
从“焊工状元”到“全国劳模”,汪宏辉凭着一把焊枪实现了技术的一次次“闯关升级”。从第一束焊花照进人生,三十载焊花飞扬的职业生涯承载了坚持不懈的奋进与超越,也成就了他“大国焊匠”的情怀与担当。
方寸驾驶室,广阔大舞台
29岁参加央视“工人之歌”人物纪录片录制、30岁驾驶装载机开酒瓶盖获世界吉尼斯纪录、34岁在建国70周年“不忘初心”主题彩车上接受总书记检阅,38岁作为“大国工匠”被央视新闻联播点赞……这些闪光的履历来自学校网络教育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校友、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分公司内燃装卸机械特级技师郭凯,从业十八年间,他以方寸驾驶室为逐梦舞台,在“铁臂”起落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2005年,刚刚20岁的郭凯以农民工身份加入青岛港成为一名装卸机司机,他面临的第一项技能挑战就是“清舱”。为了尽快练就精准快速的清舱技术,郭凯每天早去晚回、大休在岗,操作方向盘、油门、档位上万次,一遍遍看位置、练手感、找诀窍,闷热的驾驶室里一呆就是12个小时,白天在码头上练到手、膀红肿,眼睛、脖子酸痛,下班回到家还拿着筷子不停地比划。短短半年时间,他就从“清舱臭手”变成了现场调度员争相搭档的“香饽饽”。也正是凭借这份专注与执著,郭凯把青岛港的装载机、挖掘机、叉车、拖车、自卸车、环保车、山猫车等7种流动机械练得“样样精通”,创下了青岛港一线司机“一专多能”的先例,成为青岛港当之无愧的复合型“铁臂侠”,揽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3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如今的郭凯,不仅是青岛港重点船舶卸船计划的“效率担当”,更是先后22次打破铁矿石卸船效率世界纪录,成为青岛港当之无愧的“装载机大王”。
除了精进装卸技术,爱钻研琢磨的郭凯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技术革新。据统计,自进港以来,郭凯和工友们先后完成了60多项创新成果,获得5项国家专利,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作“小鲁班”。他先后总结提炼的“郭凯节油工作法”“郭凯清舱作业法”“郭凯带徒工作法”“郭凯提装车作业法”“郭凯保养工作法”“郭凯润滑注油工作法”等6项“工作法”,在港口生产中广泛应用后,为提高港口效率、降低成本立下不小功劳。
2020年,青岛港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项目立项,郭凯作为信息化创新团队的重要一员,负责流动机械的自动化远控改造。为了提供最稳定的经验和技能标准,郭凯把装载机当成移动“实验室”,白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下至深达20米的船舱,顶着近40度的高温往返于作业现场,晚上就和项目团队一起汇总分析数据。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他们累计采集各类有效数据8000余条,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链条,一举攻克了船舱内5G信号覆盖率不足的难题,圆满完成了卡特980H装载机的远控清舱试验调试工作。随后,他又带领工友们一起相继完成了清扫车、挖掘机的自动化改造,为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9大机种自动化改造顺利投产赋予全新的“智慧芯”“中国芯”,成为名副其实的码头“创客”。
从“农民工”到“港口特级技师”、从“小学徒”到“大工匠”,郭凯始终坚持精益求精、超越自我,让匠心点亮方寸之间,照亮未来航程,在助力青岛港建成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萌萌的女汉子”用奋斗谱写石油青春
大港油田有这样一位80后女工,她是采油、集输的“双料技师”,是油区数字油田的“研究专家”,也是教徒弟、带团队的“技能教练”。她就是学校网络教育2009级石油工程(采油)专业校友、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作业二区注采二组组长冯萌萌。虽然名字和外表看上去“萌萌的”,可工作中敢拼敢干的性格和自身过硬的技术本领,让大家都叫她“萌萌的女汉子”。
2007年,冯萌萌成为了大港油田的一名临时工,经过几年锤炼,她很快在技能赛场上崭露头角。为了进一步掌握综合技能,冯萌萌向厂里申请到刚刚建成投产、操作危险程度最高的滨海一区采油站学习技能。工作期间,她跟男同志一起跑前跑后地紧固抽油机螺栓,爬到9米高的支架上计算抽油机驴头对中是该松左前还是紧右后,跪在水泥地上用手掏堵在下水道的油棉纱……冯萌萌不怕苦和累,珍惜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白天追着师傅请教操作要领,夜班时间请技术员“开小灶”,下班回家还要捧着技术书籍“加餐”。就这样,她拿到了中国石油集输工职业技能竞赛的入场券。90天的备战时间里,冯萌萌想了很多办法增加训练的难度与强度,弥补与男选手体能上的差距,力量与速度的双重考验,她都咬紧牙关挺下来了。渐渐地,胳膊粗了、肩膀厚了、美感少了,但技巧多了、力量足了。最终,冯萌萌在竞技场上勇夺银牌。
冯萌萌身上有着当代青年人独有的时代敏感和创新实干精神,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前景以及传统工业与时代接轨的压力,她开始考虑如何让“互联网+”与老油田接轨。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和反复计算,冯萌萌向采油厂提出了“关于引进数字化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建议并积极进行先导实验,一遍遍摸索和尝试后,井站无人值守、生产数据采集、生产状态实时监控等一系列高科技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她所在的老油田得到逐步应用,传统的油田管理模式发生了颠覆性转变。大港油田的地面数字化油田建设也因此以冯萌萌所管理的王徐庄油田命名,被称为“王徐庄模式”。随着模式的应用推广,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在用工总量减少12%的同时,人均油气产量提升了49%,劳动生产率提升了41%。
2015年,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作业二区以冯萌萌为中心成立了技术创新团队。一方小小的工作室,成为蓝领建功、技术孵化创新、技能升级的“加油站”。作为负责人,冯萌萌带领大家先后制作出油封扳手、防盗丝堵等专用工具,革新阀座1000余件,解决生产难题560余项,推广应用创新成果2000余井次,获国家专利授权38项,累计创效2500余万元。她也成为企业技能创新、技术攻关领域的重要人物。如今,冯萌萌的徒弟们也纷纷考取了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职业资格。2022年,在大港油田公司“优秀师徒”表彰文件上,冯萌萌师徒第二次入选,被光荣记录在优秀师徒名单中。
如今,冯萌萌仍旧在工作中释放着青春正能量,点燃更多年轻石油人的信心和热情,激励着他们怀揣“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理想,立足本职岗位踏实敢干、为油而战,将青春奉献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供稿人:贾爽爽 刘润)